2022年优秀论文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我国棉花生产现状分析及建议
    刘文静 范永胜 董彦琪
    2022(1):21-25. DOI: 10.19462/j.cnki.1671-895x.2022.01.006
    [摘要](380) [HTML](0) [PDF 5.52 M](626)
    摘要:
    从种植面积、产量、进出口和消费等方面对全球及我国棉花种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指出我国虽然是世界棉花生产大国,但受水土资源约束、比较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缺乏、生产成本升高、政策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中国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正呈下降趋势,棉花生产布局持续向新疆集中。市场环境的变化意味着风险的提升,为了优化我国三大棉区生产布局,实现国产棉花的高质量发展,围绕提升植棉质量这一中心提出相关建议。
    2  对甘肃两个桃新品种 DUS 现场考察及思考
    李 丹 杨旭红 许蒙蒙
    2022(12):17-22. DOI: 10.19462/j.cnki.1671-895x.2022.12.010
    [摘要](156) [HTML](0) [PDF 20.58 M](24440)
    摘要:
    桃(Prunus persica(L.)Batsch.)为我国传统果树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 1 位,品种权申请量在农业植物果树类新品种申请中排第 5 位。植物新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简称 DUS)是授予品种权的必备技术条件,现场考察作为植物新品种审查方式之一。通过对甘肃的两个桃品种 DUS 现场考察,阐述了现场考察流程和方法,并针对当前现场考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测试技术的宣传培训、建立无性繁殖品种活体材料种苗圃等建议,完善现场考察,提高现场考察质量和效率,促进桃新品种的选育、保护和应用。
    3  中美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最新进展
    金文涌 叶凤林 刘定富 陆永良 应继锋
    2022(9):1-6. DOI: 10.19462/j.cnki.1671-895x.2022.09.022
    [摘要](452) [HTML](0) [PDF 10.26 M](3044)
    摘要:
    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带来了巨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种植了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近 40%,主要农作物普及率达 90% 以上,获得了全球 50% 以上的经济效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 1998 年开始种植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仅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 2%~4%。参考了美国农业统计服务局(NASS)美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数据及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1996-2019 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数据,概述了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现状,分析了美国及中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趋势,展望了我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前景。随着 2022 年转基因作物监管政策的明朗化和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审定标准的具体落实,我国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必将迎来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4  转基因作物研究进展及我国转基因大豆的现状与未来
    孙亚男 张维耀 王金星 潘文婧 姜成喜 付春旭 姜世波 曲梦楠 高陆思 景玉良 付亚书
    2022(5):21-25. DOI: 10.19462/j.cnki.1671-895x.2022.05.052
    [摘要](960) [HTML](0) [PDF 6.25 M](883)
    摘要:
    转基因作物从 20 世纪 90 年代发展至今,在农业、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均取得了可观效益。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作物育种可利用的目的基因、可改良的性状逐渐增多,基因编辑技术的兴起,使作物改良简单化、精准化。转基因作物种类增多、数量增加、种植面积增加,转基因产品的流通速率明显提高。对转基因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结合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数据分析得到国际及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情况,针对转基因大豆的技术应用和研发成果进行了汇总与讨论,总结出现阶段我国转基因大豆及其产品在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转基因大豆的产业发展提出了合理建议,以期为中国转基因大豆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5  分子标记技术在农作物种子检测中的应用
    王玉杰 冷春旭 孙中义 王珣 赵曦 李晓娟 赵伟 吴立成
    2022(3):38-40. DOI: 10.19462/j.cnki.1671-895x.2022.03.035
    [摘要](263) [HTML](0) [PDF 3.79 M](715)
    摘要:
    种子质量对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分子标记技术在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介绍了几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及优缺点,详述其在种子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最后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提高农产品种子质量检测水平,促进现代种业发展。
    6  中国水稻种业发展历程研究
    邓 伟 张新明
    2022(11):1-10. DOI: 10.19462/j.cnki.1671-895x.2022.11.038
    [摘要](421) [HTML](0) [PDF 10.38 M](2114)
    摘要:
    通过系统分析水稻生产现状和水稻品种发展情况,总结出当前中国水稻发展的特点。一是水稻总产较稳定,持续增长难度较大。2011 年以来连续 11 年稳定在 2 亿 t 以上。二是水稻品种多,类型丰富。1999-2021 年水稻品种权总申请量为12838 个,2021 年比 2016 年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增长了 10 倍。三是主推品种生命周期长,部分名列前茅的主推品种已有 10多年。针对目前水稻种业发展的状况,提出相关建议,在制度上给予“创新”以保护,在执法上维护“创新”的权益,在社会上营造“创新”的氛围,并在方向上指导“创新”,助推良种问世、入市、面世。
    7  对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邓 超 唐 浩
    2022(6):1-5. DOI: 10.19462/j.cnki.1671-895x.2022.06.001
    [摘要](594) [HTML](0) [PDF 6.05 M](936)
    摘要:
    回顾分析了农作物种业的重要性以及国内外农作物种业发展形势,认为国际种业处于科技进步推动种业加快变革、种业“寡头”“垄断”与分化发展并存、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全球竞争加剧与合作加强相交叠的时期;国内种业正处于从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转变、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和加快开放的新阶段,知识产权保护逐渐成为种业监管的重点任务。结合国内外种业发展形势和近年来国内种业政策动向,认为我国种业未来将呈现行业加快集中和分化发展并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核心作用不断凸显等趋势。
    8  不同类型玉米品种产量与穗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张正
    2022(2):80-84. DOI: 10.19462/j.cnki.1671-895x.2022.02.023
    [摘要](464) [HTML](0) [PDF 5.50 M](636)
    摘要:
    为了明确不同耐密型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对玉米产量与穗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产量与百粒重、单穗粒重、秃尖长及出籽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行数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偏相关分析中单穗粒重、出籽率和百粒重对产量影响较大,但相关性不显著。(2)单穗粒重与行粒数相关系数最大。(3)天农9号相关性分析中,穗粗、单穗粒重和百粒重对产量影响较大,品种改良时优先选择大粒组合;太玉339产量受秃尖长影响最大,其次是出籽率和穗行数,品种改良时优先选择穗行数多的组合;太玉803产量受穗长、穗行数和出籽率影响较大,品种改良时可以优先选择果穗长和穗行数多组合。(4)不同种植密度下,单穗粒重是决定产量的最主要因素,百粒重和穗长都对产量有显著影响;中密度时还可通过提高脱水速率和增加行粒数提高产量;高密度时还可通过增大出籽率提高产量。
    9  2021年广西蔗区糖料蔗生产调查
    邓宇驰 罗霆 周慧文 李翔 王宇萍 邓智年 王维赞 黄东亮 徐林 刘晓婷 黄赞斌 刘志平 宋修鹏 吴建明
    2022(3):55-59.
    [摘要](68) [HTML](0) [PDF 5.30 M](528)
    摘要:
    为全面地了解2021年广西蔗区糖料蔗生产情况,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蔗区的种植面积及植期、品种结构、甘蔗苗情、病虫害发生情况等。调查发现:2021年广西蔗区整体苗情较好,有足够的苗数;南宁市蔗区甘蔗种植面积有一定程度减少(-5.81%),其他蔗区基本保持稳定;螟害枯心率整体较低,但宿根蔗螟害防治仍然是难题;宿根蔗黑穗病问题严峻,需加强关注并做好防控;机械化收获仍处于较低水平;蔗农种植新品种意愿强烈,蔗区的品种类型进一步多元化。建议加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以及抗黑穗病优良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
    10  2021年河南省高产玉米新品种展示报告
    张香粉,赵晨云,庞士彗,刘海静,张留声,刘桂珍
    2022(7):80-85.
    [摘要](812) [HTML](0) [PDF 5.24 M](2672)
    摘要:
    为加快河南省玉米优良新品种推广应用,促进玉米品种更新换代,筛选适宜河南省种植的高产新品种,2021 年河南省种子站征集 31 个高产玉米新品种(系)进行了展示示范。结果表明 MC121、MY73、泛玉 606、伟科 819、农华 137、航星 708、京科 999、科腾 918 丰产性和抗病性较好,可在河南省各玉米主产区推广种植。
    11  转基因技术与基因编辑技术在抗除草剂农作物上的应用
    崔永祯 杨晓云 李绍祥 浦秋红 杨忠慧 李宏生 丁明亮
    2022(4):19-22.
    [摘要](392) [HTML](0) [PDF 5.42 M](688)
    摘要:
    田间杂草不仅干扰农作物的生长,还可造成农作物产量损失,因此控制田间杂草对农作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对于田间杂草的控制仍然是使用除草剂等化学防治手段为主,但是一些灭生性除草剂不能直接用于农作物伴生杂草的控制,而通过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等生物技术培育抗除草剂农作物可很好地克服这一难题。目前,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在全世界已广泛应用于抗除草剂农作物的培育,本文主要综述了这两种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抗除草剂农作物的应用情况。
    12  甘肃省现代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杨晓明,第红君,王福明,杨景怡,杨佑福,牛春娥
    2022(1):8-13. DOI: 10.19462/j.cnki.1671-895x.2022.01.003
    [摘要](506) [HTML](0) [PDF 7.73 M](773)
    摘要:
    针对甘肃农作物和畜禽种业,重点就“十三五”甘肃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农作物品种培育、畜禽改良、种群建设、种业基地和监管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甘肃今后提升种业创新、基地建设、企业竞争力和市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思路和建议,旨在为确保甘肃乃至全国种业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参考价值。
    13  我国向日葵种业的建立与发展
    闻金光 李素萍 郭树春
    2022(2):28-32. DOI: 10.19462/j.cnki.1671-895x.2022.02.007
    [摘要](282) [HTML](0) [PDF 6.05 M](475)
    摘要:
    概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向日葵种植面积从0.2万hm2发展到现在的100万hm2,从观赏栽培植物发展成为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向日葵种业从引进国外品种大力推广种植到利用引进种质资源自主选育填补我国向日葵杂交种空白,从进口品种一统天下到国产品种主导市场的逐步发展壮大的历程,并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向日葵种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期望推动我国向日葵种业健康发展。
    14  育种创新造就谷子种业新发展
    刁现民
    2022(4):4-7. DOI: 10.19462/j.cnki.1671-895x.2022.04.001
    [摘要](206) [HTML](0) [PDF 5.23 M](659)
    摘要:
    谷子原产我国,是旱作可持续绿色农业的主栽作物。在回顾我国谷子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的研究历史,总结谷子新品种培育成就的基础上,对我国谷子种业的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分析了谷子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谷子育种急需的种质创新和关键核心育种技术研发、促进科企育种联合、实施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以及建立登记品种DNA指纹库切实保护原始创新技术成果等发展建议。
    15  转基因玉米培育及其检测技术应用研究
    李 晶 尹祥佳 王雅琳
    2022(8):27-30. DOI: 10.19462/j.cnki.1671-895x.2022.08.009
    [摘要](199) [HTML](0) [PDF 4.91 M](532)
    摘要:
    玉米是全球和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对稳定我国粮食安全具有显著的贡献。随着农杆菌介导法等转基因技术在玉米转基因育种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培育抗虫转基因玉米、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耐干旱和品质改良转基因玉米。同时,通过将多基因聚合转化和常规玉米育种技术相结合,研究建立快速有效的玉米转基因检测技术,有助于不断培育优良性状的玉米新品种,促进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16  杂交水稻育种的新赛道
    刘定富,应继锋
    2022(2):13-18. DOI: 10.19462/j.cnki.1671-895x.2022.02.004
    [摘要](367) [HTML](0) [PDF 7.06 M](621)
    摘要:
    回顾了国内外早期关于水稻雄性不育性研究的关键突破,简要概述了水稻雄性不育性的遗传机理和分类,统计了近50年来我国育成审定的各类不育系及对应的杂交种数量,认为水稻亚种内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遭遇“天花板”效应,指出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即籼粳交杂交种是杂交水稻育种的新赛道。籼粳交杂交种基于母本的不同有“粳母籼父”和“籼母粳父”两种模式,“三系”法BT型“粳母籼父”模式已由宁波农科院率先突破,“籼母粳父”模式及其他“粳母籼父”模式基本上属于空白,是杂交水稻育种的新赛道。
    17  外源ABA对藜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王德领 庄东英 蒋润枝
    2022(2):93-96. DOI: 10.19462/j.cnki.1671-895x.2022.02.026
    [摘要](96) [HTML](0) [PDF 5.05 M](474)
    摘要:
    以藜麦种子为试验材料,设置8个ABA浓度梯度(0、5、10、20、40、60、80、100mg/L)研究了外源ABA对藜麦种子萌发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ABA(0~5mg/L)对种子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没有显著影响,高浓度ABA(20~100mg/L)显著抑制了藜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以及幼苗根长、苗高和鲜重,且随着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5mg/L和10mg/L ABA处理可以延缓种子发芽,但发芽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80mg/L和100mg/L ABA处理的藜麦种子萌发起始时间比对照推迟2d,发芽率也受到显著抑制。该研究结果表明外源ABA可以抑制藜麦种子萌发,浓度越高延缓抑制作用越强,可以为解决藜麦田间穗发芽问题提供参考。
    18  基于 DH 技术的优良玉米自交系 TP7-5 的选育与应用
    马延华 孙德全 李绥艳 林 红 潘丽艳 吴建忠 李东林 杨国伟
    2022(7):99-102. DOI: 10.19462/j.cnki.1671-895x.2022.07.017
    [摘要](105) [HTML](0) [PDF 4.50 M](1617)
    摘要:
    针对黑龙江省早熟优良玉米种质资源匮乏的现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利用 150Gy 60Co-γ 射线辐照处理玉米自交系 TP7 种子,选择优良的突变体材料进行孤雌生殖单倍体诱导,育成优良玉米自交系 TP7-5,该系具有熟期早、配合力高、抗逆性强、淀粉含量高、籽粒脱水快等优点。以 TP7-5 为亲本组配的新品种龙育 598 和天丰 55 通过了黑龙江省审定,已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用 TP7-5 衍生系组配的玉米新组合在丰产性、抗逆性、籽粒商品性和适应性等方面表现突出。
    19  生物育种时代中国种业即将发生的五大变化
    曲树丰
    2022(5):5-8. DOI: 10.19462/j.cnki.1671-895x.2022.05.044
    [摘要](243) [HTML](0) [PDF 4.73 M](681)
    摘要:
    2022 年被业内誉为生物育种产业化元年,在种业振兴政策的有力驱动下,中国种业即将在 2022 年发生重大的产业变革,种业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农业产业变革时代,如何应对行业变革带来的重大利好,如何调整企业发展规划,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去迎接生物育种产业化时代的来临,是中国种业企业共同面临的新课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种业企业如何整合内外部的优势资源,在竞争中顺利突围;如何研判行业发展走向,找准切入点顺势扩大市场份额;如何在种业振兴时代中,承担起立足国内市场,着眼于国际竞争的重任,未来几年种业企业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20  栽培方式对高粱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盖志佳 刘婧琦 蔡丽君 张敬涛 姜艳喜 焦少杰 李如来 王雪洁 谷 维 张俐俐
    2022(4):73-76.
    [摘要](141) [HTML](0) [PDF 4.83 M](551)
    摘要:
    科学合理的栽培方式可促进高粱生长发育,进而增加高粱籽粒产量。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130 cm大垄3行和65 cm小垄2行两种栽培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高粱生长发育、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30 cm大垄3行处理的高粱千粒重、穗粒数显著高于65 cm小垄2行处理,进而实现了130 cm大垄3行处理产量显著高于65 cm小垄2行处理,130 cm大垄3行处理较65 cm小垄2行处理的增产率为5.12%。从高粱生长发育角度来分析,130 cm大垄3行处理高粱叶片干重、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比叶重以及穗干重明显高于65 cm小垄2行处理,这为130 cm大垄3行处理较高籽粒产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试验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高粱的种植模式进行试验研究,以期为本区高粱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21  播期和密度对大豆影响的研究进展
    李超 任海红 马俊奎
    2022(3):30-34.
    [摘要](246) [HTML](0) [PDF 6.71 M](697)
    摘要:
    大豆栽培技术在生产中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高产、优质是大豆科研工作者育种奋斗的目标和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同时,选择适宜的播期和密度是保证大豆能够高产优质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播期与密度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并对我国今后大豆产业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22  推进甘肃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发展的思路措施
    李友强 姜振东
    2022(4):16-19. DOI: 10.19462/j.cnki.1671-895x.2022.04.004
    [摘要](202) [HTML](0) [PDF 4.73 M](614)
    摘要:
    甘肃是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在制种基地发展中,还存在建设标准化水平不高、去雄等关键环节机械化程度较低等突出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及形势,提出发展思路措施,对做大做强甘肃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3  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探讨及我国发展对策
    杨红旗 许兰杰 余永亮 李春明 梁慧珍
    2022(7):1-5. DOI: 10.19462/j.cnki.1671-895x.2022.07.043
    [摘要](223) [HTML](0) [PDF 6.29 M](622)
    摘要:
    国外植物新品种保护经过近百年发展,形成植物专利保护和植物新品种保护两种制度。以美国为代表采用自由选择模式,可以选择植物专利或植物新品种的单重保护,也可以选择双重保护。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强制选择模式,植物品种不可授予专利保护,采用品种权保护。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起步较晚,经过近 30 年探索,初步建立由 1 部法律、1 个条例、2 个实施细则、3 个司法解释、4 个规章制度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1+1+2+3+4”保护制度,实现品种权保护制度从无到有和保护数量由少到多的转变,基本确立植物新品种保护大国地位。当前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尚处于“水平低,力度弱”初级阶段,“三多、三少、三不足”问题突出,革新植物品种权保护制度,实现由品种权保护大国向保护强国实质性转变迫在眉睫。针对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提出发展对策:一是加强系统性、全局性顶层设计,立法制定植物新品种保护单行法,提高品种权保护法律位阶;二是对所有植物属或种保护,进一步加大植物新品种保护力度,扩大保护环节,拓宽保护范围,延长保护期限,为品种权人提供更多机会保障合法权益。
    24  基于 PEST 分析法的现代种业物流发展策略
    王怡文 宋肖肖 赵一童 何 懿 刘丕庆
    2022(6):5-8. DOI: 10.19462/j.cnki.1671-895x.2022.06.037
    [摘要](144) [HTML](0) [PDF 5.12 M](571)
    摘要:
    种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种业物流是现代种业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当前我国对种业发展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育种产业发展迅速。种子企业是产生种子流通需求的主体,但各个种子企业都投入大量时间与资金进行研发育种,对种子的物流过程关注度低,利用和发展种业物流的意识不够强。在整个物流过程中,还存在农村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物流 网点设置存在缺陷、物流人才短缺、物流过程监管不足、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以种业物流过程为研究对象,针对参与种业物流活动中的各项因素,利用 PEST 分析法,分析了当前种业物流发展面临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总结了有利于种业物流发展的积极因素,也针对当前种业物流过程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改进优化的策略。
    25  合肥与长沙、北京种业发展现状与支持政策的比较研究
    王玉华 郭红燕
    2022(3):1-5. DOI: 10.19462/j.cnki.1671-895x.2022.03.044
    [摘要](187) [HTML](0) [PDF 5.48 M](706)
    摘要:
    从产业规模、产业集聚、外资种企数量、高端科创资源、畜禽水产种业实力、交易交流活跃度、产业支持政策等维度,比较了合肥种业与长沙、北京种业的发展现状,发现了合肥种业存在的7个短板以及政策方面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对合肥种业加快发展提出了6个方面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