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3).
摘要:对中国北方地区的多年生小麦野生近缘植物7属39种(包括变种,下同)352份材料和7属30种141份材料分别进行了抗小麦白粉病和大麦黄矮病鉴定。结果表明,6.8%对白粉病免疫,17%对黄矮病高抗。鉴定出4个兼抗白粉病和黄矮病的材料,说明多年生小麦野生近缘植物中含有丰富的抗病种质,是改良小麦的抗病基因源。
1993(2).
摘要:采用毒力频率方法研究了河南省36个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在26个推广和区试品种中,仅郑州831的抗性较好,其余品种毒力频率较高,即抗性较差。目前可利用的抗白粉基因及抗源材料有Pm2、Pm2 6、Pm4a、Pm4b及肯贵阿1号和白免3号。
1993(1).
摘要:至1990年底,国家种质库已保存小麦属种质资源20个种(亚种)30466份(普通小麦28789份,稀有种1677份)。其中保存国内小麦9个种(亚种)18180份,国外引进小麦17个种12286份。入库种子发芽率分布,国内小麦与引进小麦之间,国内普通小麦各省份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保存的国外引进小麦属材料,原产(来源)于78个国家和地区。
1992(4).
摘要:1953年以来共征集到新疆小麦地方品种8775份,经整理归并为冬小麦155份,春小麦226份,分属7个种、57个变种。从中筛选出一批抗性强、适应性广、品质好的小麦地方品种资源。
1992(4).
摘要:对来自我国8个省区的3441个小麦农家品种进行抗白粉病鉴定的结果,免疫至高抗的有6个品种,占0.2%。中抗品种71个,占2.0%。根据品种形态性状的异同及其在8个异地鉴定点表现的抗谱,对其中17个抗性较好的品种进行了初步的归类探索,共划分五种类型,分析了类型形成原因,对归类在抗病育种和遗传研究等方面的意义做了初步讨论。
1992(4).
摘要:本试验对高度耐湿品种农林46与极不耐湿品种杂交的6个世代群体进行分析,采用在过湿条件下,植株能否存活为鉴定指标,研究其亲本和杂种后代的抗性表现。结果表明,杂种F_1全为活株,抗性表现同于耐湿品种,杂种F_2发生分离。农林46对极不耐湿品种的抗性表现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回交世代的耐湿性状表现证明了上述结论。初步表明农林46可以作为高度耐湿品种提供育种利用。
1992(3).
摘要:用模拟盐池鉴定了河北省1406份冬小麦品种,从中筛选出79份耐盐性较好的材料;农家品种中耐盐性好的材料明显多于育成品种;小麦品种前期和后期耐盐性的相关系数为0.3267(n=775)。
1992(3).
摘要:在多年田间观察基础上,对农艺性状较好的61个国内外品种(系)、33个杂交F_1在温室成株期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合田间抗条锈病表现,筛选出9个农艺性状好、并兼抗条锈病的抗白粉病品种(系)。对其中5个进行了遗传传递力评价。初步认为这几个品种(系)具有Pm2、Pm4和Pm6基因。在目前的抗白粉病和条锈病育种工作中应尽快加以利用。
1992(2).
摘要:以矮变1号等7个矮秆材料与平遥小白麦等10个品种杂交的F_1为试材,应用p×q交配模式的配合力分析法,对矮变1号等7个矮秆小麦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及初步评价。研究表明,8582-201和矮孟牛-辐66是综合表现较好的矮秆材料,可在矮化育种中利用;矮变1号株高性状和穗粒数性状表现突出,值得重视并加以研究改良;水源86和Burt 937可用作矮秆多穗型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