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1-4,7.
摘要:沈阳市自 2022 年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试验示范以来,通过项目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解沈阳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现状,以多个项目示范区为调研对象,对调研区的基本种植情况、存在问题进行调研,提出技术应用的优化建议,旨在加快推动该项技术在沈阳地区的本土化,实现“一地双收”。
2025(3):8-13.
摘要:小麦常规育种存在自交不亲和、育种及繁殖周期长、基因纯合度低等问题,小麦 × 玉米远缘杂交双单倍体育种技术为小麦快速创制新种质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技术保障,有利于缩短育种周期,提升育种进程,提高选择效率,是小麦快速且有效育种的方法之一。针对小麦 × 玉米远缘杂交的育种技术研究现状,总结了单倍体产生、单倍体胚培养、染色体加倍技术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可为小麦遗传育种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
2025(3):21-23.
摘要:玉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用途广泛,玉米产业在国内具有重要地位。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中国玉米的主要产区之一。通过对 2012-2023 年河南省玉米生产现状以及省内各地市 2023 年玉米生产情况进行分析显示,河南省玉米播种面积维持在 380 万 hm2 以上,各地市中,周口市、驻马店市、商丘市、南阳市的玉米产量居前 4 位。并对河南省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2025(3):24-29.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小麦的需求量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国家在小麦新品种试验审定方面的标准也日趋严格,这给中小种业企业的小麦育种工作带来了日益严峻的挑战和困境。通过阐述我国农业现阶段国情以及小麦新品种试验审定的相关要求,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小种业企业小麦育种面临的亲本遗传基础狭窄、抗病鉴定年份稳定性差、中小种业企业育种科研团队不稳定、科研与市场脱节等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中小种业企业小麦育种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2025(3):29-32.
摘要:张掖市作为中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之一,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与种业振兴行动中占据关键地位。凭借其特殊的自然禀赋与政策支持,张掖市在国内外种子市场中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然而,在长期连作种植模式下,土壤退化、地膜残留、水资源低效利用、机械化滞后及种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严重制约了制种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与生态文明背景,从土地资源、灌溉效率、机械化水平及国际竞争力等多维视角深入分析张掖市制种玉米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并设计了包括精准资源管理、水肥一体化升级、智慧农业与国际化布局在内的优化路径,为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创新方向。
2025(3):33-35,39.
摘要:淄博市历来重视种业振兴发展,2013 年颁布实施《淄博市种业振兴规划》,2023 年出台《淄博市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目前,淄博市拥有育繁推一体化小麦种子生产企业 1 家,全市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了 99%,繁种面积稳定保持在 6667hm2以上,近 10 年育成小麦品种 37 个,小麦育种走在山东省前列。但在小麦种业发展进程中,仍存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够、育种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企业规模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淄博市种业发展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杨 蓉,刘 冲,顾月兰,龚玮雯,王小萍,许梅玲,自正保,李茂柏
2025(3):36-39.
摘要:草莓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是嘉定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从种植品种、生产规模、栽培措施等方面介绍了上海市嘉定区近 10 年草莓种植规模生产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该地区草莓产业在品种引进创新、生产技术转型升级、品牌建立、产品运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种苗繁育技术创新、加快脱毒种苗使用、统一规范化栽培管理、品牌化营销等方面促进嘉定区草莓产业生产水平,提升草莓产业的种植效益,以推动嘉定区草莓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3):40-42,45.
摘要:概述了广东省信宜市农业种质资源当前状况,剖析了当前信宜市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中遭遇的主要挑战,包括种质资源保护思想认识不足、机构尚不健全、部分种质资源因经济效益不显著而处于濒危境地、用地难题亟待破解、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针对这些制约性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如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种质资源保护意识;增加资金投入;组织开展农业种质资源鉴定保护工作以及完善相关机制等。
2025(3):43-45.
摘要:湖南衡阳地区农业部门通过实施优质粮油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工作,成功筛选并推广了一批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稳产、抗性好、便于机械操作的水稻和油菜新品种。该举措加速了农作物新品种的普及,提升了粮油作物的单产,确保了粮食生产的稳定与高产。针对当前工作,进一步提出要加大人才引进、强化粮油新品种的安全跟踪评价及加速品种更新换代等策略建议。
2025(3):46-50.
摘要:渭南是陕西粮食生产核心区域,粮食产量占全省 1/3。鉴于市场上农作物品种多、乱、杂以及农民选种难的问题,开展必要的品种展示筛选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探索一套系统全面、科学合理的示范展示体系,从多个维度综合评价适宜渭南地区的农作物品种特性,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实际种植条件,筛选出能够在本地实现高产、优质、抗逆性强且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品种,以更新品种结构,为区域农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提供有益参考,为渭南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品种基础。
2025(3):53-57.
摘要:福建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经过 6 年多的努力,共采集到 4390 份(含专项抢救性收集多年生野生大豆 13 份)资源样本,保存于相应国家资源库(圃)中,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项目成果的亮点在于充分依托福建省的资源禀赋,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深入践行“应采尽采”的方针,采集了种类丰富的资源样品。同时还在野生资源新居群的发现、优异资源的挖掘、濒危资源的保护、特色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等方面取得突出的成果,共有南靖柴蕉等 5个资源在不同年度被评为全国十大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和琯溪蜜柚被评为全国十大农作物种质资源开发典型案例。
2025(3):58-63.
摘要:为了全面提升《种子检验学》的教学水平,打造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金课”,有机融入现代生物学技术,强化学生对《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和《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的理解和掌握。以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利用为切入点,以 InDel 标记的开发和在品种真实性及纯度鉴定中的具体应用为教学内容,探讨该技术的融合式教学,提出教学设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解决对策,最终服务于高水平应用型种业人才的培养。
刘 奕,闫振华,鲁镇胜,杨鹏辉,郭 栋,明 博,高 尚,谢瑞芝,王克如,李少昆
2025(3):64-68,76.
摘要: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是当前玉米单产提升的关键技术。通过提高种植密度、滴灌水肥调控等技术综合施策大幅度提高产量潜力。在新的管理技术下对玉米品种提出了更高的耐密性要求,实现密植增产。2023 年分别于河南省漯河市、商丘市、鹤壁市和安阳市 4 个试验点选用 36 个适宜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开展联网试验,对比分析不同玉米品种在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和农户种植技术两个模式下的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在 4 个试验点密植精准调控技术相比农户种植技术,亩穗数显著提升 59.92%,单产显著提高 55.97%,不同品种产量提升幅度具有差异,品种的最高产量提升幅度最高为123.67%,产量达到 1047.35kg/667m2。品种熟期与增产幅度无显著关系。品种穗粒重与增产幅度极显著负相关,在新技术模式下,中穗型品种具有更高的单产提升幅度,但更高单产水平需要更高的单穗粒重。今后选育适应密植精准调控技术的新品种需要在单穗粒重上作出权衡。以上结果为推广应用新型高产技术,筛选适宜品种和今后品种选育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梁卫红,王培云,李绍伟,胡俊平,殷君华,任 丽,邓 丽,郭敏杰
2025(3):69-76.
摘要:以高油酸花生品种开农 176 衍生出的 38 个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亲缘系数和相关特性进行分析,探讨其遗传多样性,阐明开农 176 在高油酸花生育种中的重要意义。结果表明,38 个品种间亲缘系数值(COP)变异范围为 0.063~0.563,COP 总和为 167,平均值为 0.238。衍生的 38 个品种中高油酸品种 34 个,占总数的 89.47%,品种间的 COP 总和为 138.563,平均值为 0.247。对试验材料的育种单位分析显示,主要集中分布在山东、河南和河北等高油酸花生主要种植区域。其中,山东省利用开农176 育成的品种最多,占总数的 63.16%,品种间 COP 平均值为 0.266。用(1-COP)矩阵表示系谱遗传距离矩阵,对 38 个花生品种间 COP 值反映的遗传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供试材料可聚为 9 个类群。
2025(3):77-81,86.
摘要:为筛选出适合甘肃省不同地区种植的鲜食甜玉米品种(系),以朝甜 603 为对照,对新选育的 15 个鲜食甜玉米品种(系)进行品种(系)比较试验,对其农艺特性、抗病性、品尝评价和产量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在不同种植地的产量差异显著,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陇甜三号产量表现最佳,达 21.53t/hm2,具有优良的高产特性;福甜 73 对瘤黑粉病的抗性评价为抗病,虽然陇甜三号对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抗性评价为感病,但病害程度相对较轻;金甜 1 号的品尝评价为 1 级,其余品种(系)品尝评价均为 2 级。综合而言,陇甜三号适应性和丰产性好,适合在甘肃各地区大规模推广种植;金甜1 号产量低但品质高,可作为高端鲜食玉米产品供应市场;原玉甜 819 平均产量排名第 3 位,在各地均有增产,品质仅次于金甜1 号,具有进一步培育的潜力。
2025(3):82-86.
摘要:为全面了解优质高产中强筋小麦新品种中麦 688 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情况,利用中麦 688 在 2020-2023 年度金满仓黄淮南片试验联合体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汇总数据,采用方差分析、通径分析、高稳系数法等对中麦 688 的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和抗逆性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麦 688 平均生育期 224.22d,属于中晚熟品种,株高适中,最高分蘖数可达 1501.21 万 /hm2,有效穗数 615.59 万穗 /hm2,分蘖力强,成穗率高;中麦 688 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产 量 8545.41kg/hm2,明显高于对照品种,丰产性突出;高稳系数、适应度均高于对照,具有较好的稳产性和较高的适应性;品质测定表明中麦 688 达到中强筋小麦的品质;抗病鉴定结果中麦 688 中感纹枯病。综合分析表明,中麦 688 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点,穗粒数在中麦 688 高产中起着决定作用,较高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是中麦 688 增产的重要因素,生产上采取返青拔节期水肥合理调控和氮肥后移等技术能进一步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挖掘中麦 688 的高产和品质潜力。
2025(3):87-92,97.
摘要:天津是典型的粳稻适宜种植区域,小站稻是享誉世界的优质稻品牌。对天津市 1987-2023 年审定的粳稻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深入探究其发展趋势,全面掌握粳稻品种在类型分布、产量表现、优质稻占比、抗病性等多方面的实际状况。结果显示,1987-2023 年天津市共审定 132 个粳稻品种,包括 118 个常规粳稻和 14 个杂交粳稻;审定品种的年度产量总体稳定在 6516.15~11016.90kg/hm2 之间;2001-2023 年审定的 74 个粳稻品种中,有 52 个品种有完整的稻谷品质标准记录,优质粳稻品种有 50 个;天津市审定通过的粳稻品种在稻瘟病抗性方面保持较高水平,科研院所和推广单位为主要的育种力量,科企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试验结果将为天津市后续水稻品种选育、优化种植结构、提升品种综合性能以及加强科研产业协同合作等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与参考依据,助力天津市水稻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宋艳玲 , 谢焕鑫 , 杨梦想 , 王英鹏 , 肖 婷 , 李俊一 , 陈 庆
2025(3):93-97.
摘要:为探明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氮素吸收的特征,以强筋小麦(郑麦 182 和济麦 60)和中筋小麦(郑麦 918 和济麦 22)为试验材料,并以硝酸铵为氮源设置低氮(N1,0.0446mmol/L)、中氮(N2,0.4460mmol/L)和高氮(N3,1.1160mmol/L)3 个氮素水平,测定并分析了小麦干物质量、根冠比、茎叶和根系的氮素含量,以及根系蛋白质含量和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生长特性变化较大;小麦干物质量、根冠比、氮素含量、氮素积累量、根系蛋白质含量及根系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在 N2 和N3 水平下高于 N1 水平,而根系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则相反。此外,小麦筋型显著影响了小麦茎叶干物质量及其氮素积累量,表现为强筋小麦高于中筋小麦;在 N2 和 N3 水平下,小麦筋型对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氮素水平和小麦筋型对小麦根冠比、氮素含量、根系蛋白质和酶活性有直接的调节作用,进而间接地影响了小麦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并分别解释了其 90.5% 和 98.4%的变化。以上结果揭示了不同筋型小麦品种在氮素吸收过程中的差异与特征,可为制定合理有效的施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可持续生产,以及减少环境中氮素损失和氮素污染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崔新晓,宫慧慧,李艳丽,王 欣,董玉岭,张秀荣,陈 莹,赵军胜
2025(3):98-104.
摘要:为加强紫苏种质资源利用,筛选适宜山东省种植的优异种质资源,搜集了来源于上海、甘肃、贵州等地的 11 个紫苏品系进行引种筛选,对 10 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根据主成分综合评分对 11 个紫苏品系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株高与茎粗、地上部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总穗数与地上部生物量、单株籽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单株籽粒重与株高、茎粗、单株分枝数、地上部生物量呈正相关,与主茎节数、穗长呈负相关。采用各主成分与指标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对各主成分进行综合分析,综合主成分得分排名前 3 位的品系为 ZGSZ0177、ZGSZ0431、ZGSZ0105,ZGSZ0105 品系单株总穗数较多,地上部生物量、单株籽粒重、鲜叶重量较高;ZGSZ0177、ZGSZ0431 品系生育期长,株高、地上部生物量较高,穗长较长,单株分枝数较多。以上 3 个紫苏品系可作为重点改良的具有育种利用价值的优异种质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利用。
谭璀榕 , 雷娅红 , 陈德功 , 钱 伟 , 马军光 , 范太伟 , 周 强 , 韩秉成
2025(3):105-110.
摘要:为筛选适宜甘肃省推广种植的宜机收、耐密、粮饲兼用、丰产稳产性好的优良玉米新品种,对 61 份玉米新配杂交组合的 18 个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调查,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快速准确地将参试杂交组合分成多个类型进行筛选并推荐参加区域试验,以期为有效提高玉米育种效率和精确性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参试的杂交组合数量性状差异性大,变异系数为 4.38%~70.73%,其中生育期离散程度最小,秃尖长和产量离散程度较大;主成分分析最终提取出 5 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 64.354%,单穗重、单穗粒重、株高、穗位高、生育期具有较大的载荷值,是玉米杂交组合数量性状的综合反映;聚类分析表明 61 份玉米杂交组合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品系类型多样,可将其分为 21 份丰产中熟粮饲兼用型品系、27 份丰产稳产型中晚熟品系、11 份早熟品系、2 份宜机收早熟品系推荐参加下一轮试验。
2025(3):111-116.
摘要:以 7 个新选育的国外先锋杂交种二环系为母本,以 4 个测验种 Z206F、昌 7-2、郑 58、L351 作为父本,采取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7×4)组配 28 个杂交组合,对其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百粒重、轴粗、秃尖长、出籽率、籽粒含水量、单株产量、小区产量等 13 个主要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被测系中 ZM04 和 ZM05 可降低杂交后代株高,增加行粒数,提高出籽率;ZM02 和 ZM04 可降低杂交后代穗位高,增加穗长;ZM01 和 ZM04 可增加百粒重,缩短秃尖长,ZM01 和 ZM05 可降低收获时籽粒含水量;ZM04、ZM05、ZM06 可增加穗行数、单株产量、小区产量。特殊配合力分析表明,组合 ZM02× 昌 7-2、ZM03×Z206F、ZM07× 郑 58 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较高。单株产量总配合力分析表明,组合ZM04×L351、ZM06×L351、ZM02× 昌 7-2 的总配合力效应值较高,单株产量的总配合力与单株产量排名基本保持一致,总配合力可以作为后期选择新组合的一个重要指标。遗传参数分析表明,株高、穗位高、穗长、秃尖长、出籽率可在早代进行选择,行粒数、穗行数适合在早代和高代结合进行,百粒重、单株产量、轴粗、籽粒含水量适合在高代进行选择。
2025(3):116-121.
摘要:为加大禄劝县鲜食玉米新品种推广力度,促进鲜食玉米新品种更新换代和鲜食玉米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昆明市种子管理站征集 20 个 2023 年通过云南省审定的鲜食玉米品种在禄劝县开展鲜食玉米新品种展示试验,对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抗性、产量表现、品质进行综合分析,并对经鲜食玉米加工企业田间“看禾选种”看好的 5 个加工型品种进行综合评述,以期为鲜食玉米加工企业种植品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参试品种整体产量较高,每 667m2 鲜果穗产量为 823.0~1489.6kg,生产周期短,生育期在 71~81d 之间。加工企业看好的玉甜糯 6 号、丽糯 1 号、傣香糯、瑞佳甜 6 号、傣玉甜 1 号 5 个品种因其果穗籽粒排列整齐、外观籽粒颜色均匀、柔嫩性好而被筛选为适应禄劝推广的加工型品种,太阳花、巧克力、大玉糯 11 号、普糯2 号、丽黑糯 3 号、玉甜 1 号、雪花糯、昭甜 4 号 8 个品种可推广种植,其余 7 个品种需再加强示范、观察。
2025(3):122-124.
摘要:声农 7 号是云南声农水稻作物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食味粳稻香软米品种,2023 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稻 2023055 号。在云南省中海拔粳稻区及低海拔籼稻区试种,声农 7 号表现出株型紧凑、高产、抗病性较强、食味品质优异等优良性状。对声农 7 号的选育经过、品种特征特性及在云南省种植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总结,以促进其在云南省海拔 1200~1850m 及类似生态地区的推广种植。
2025(3):124-126.
摘要:针对辽西地区降雨不均、易在不同时期发生干旱,一些生育期较长、需水量大的玉米老品种已经不能满足种业市场发展需求,玉米种植户对种植密度观念的改变等现状,锦州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引进国内外各类种质资源,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价、筛选、择优利用,对原有品种进行改良,提高品种的抗逆性、抗病性和适应性,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育成了抗性好、配合力高的玉米自交系 A1316-3。该品系的育成对丰富玉米种质资源具有现实意义。主要介绍了 A1316-3 的选育目标、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和以其为亲本组配成的杂交种的综合表现等。
张 玉 , 车会学 , 马云增 , 吴 静 , 马雪蕾 , 李巧丽
2025(3):127-129,132.
摘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充分利用高秆作物玉米与矮秆作物大豆两种作物生长习性互补的特点,提高了农田水肥光热利用率,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可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齐单 633 是由山东鑫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于 2013 年选育,并在 2021 年通过国家黄淮海地区审定的玉米品种。该品种具有抗茎腐病、株型紧凑、适宜机械化收获等特点,充分满足带状复合种植条件。介绍了齐单 633 选育过程、品种特性及产量表现,并论述了其在黄淮海夏播区带状复合种植关键技术,对黄淮海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具有示范指导意义。
冯慧 , 刘育生 , 杨成明 , 魏守余 , 黄强 , 刘勇强 , 潘琳 , 吴孝波
2025(3):130-132.
摘要:高产、优质中籼中熟三系杂交水稻组合泰丰优 10350 是由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通过辐射诱变技术选育的优质恢复系辐恢 10350 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通过系谱法选育的优质籼稻不育系泰丰 A 组配而成。该品种生育期适中、株叶形态好、产量高、米质优,2019-2021 年参加四川省原子能科企水稻品种联合体试验,2022 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稻 20222062,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地区作中熟中稻种植。介绍了泰丰优 10350 的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栽培制种技术要点,旨在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张凯淅 , 王树全 , 常大军 , 周 超 , 韩业辉 , 徐 婷 , 李 铁
2025(3):133-135,138.
摘要:富尔 2210 是齐齐哈尔市富尔农艺有限公司以 SQH20 为母本、NQ01 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玉米品种,在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中的产量和田间表现均较为优异,于 2022 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玉20226024。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耐密等特点,抗茎腐病,中抗丝黑穗病,感穗腐病、大斑病、灰斑病,喜水肥,适宜在河北、吉林、内蒙古、宁夏、山西、黑龙江等多个地区种植。对富尔 2210 亲本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制种技术要点进行介绍,大力推广其繁育与种植,有利于大幅提高北方地区玉米产量以及种植户经济效益。
马玉芬 , 黄新阳 , 王修帅 , 周 静 , 赵 云 , 杨 旭 , 周延争 , 赵恩海 , 李继存 , 李素真
2025(3):136-138.
摘要:山宁 33 是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 2013 年以菏豆 12 号为母本、菏豆 20 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的高产、耐盐、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新品种。2021-2022 年参加山东省夏大豆区域试验,2 年每 hm2 平均产量 3449.3kg,较对照菏豆 12 号增产 6.5%;2023 年参加山东省夏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3717.0kg,较对照齐黄 34 增产 10.2%。该品种籽粒蛋白含量 42.5%,脂肪含量 19.7%。2024 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鲁审豆 20240017,适宜在山东省夏播种植。介绍了山宁 33 的选育经过、品种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王 丹 , 李江涛 , 郭海悦 , 刘 婷 , 胡珍珍 , 于会勇 , 陈智勇
2025(3):139-141.
摘要:濮豆 630 是濮阳市农林科学院与山东华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以周 S21 为母本、濮豆 206 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多年田间观察选择,采用系谱法选育出的大豆新品种,2024 年 8 月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豆 20241018。该品种 2 年区域试验平均蛋白质(干基)含量 40.09%,粗脂肪(干基)含量 22.40%,达到《国家级大豆品种审定标准(2023 年修订)》高油大豆品种要求。主要介绍了濮豆 630 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并对其栽培技术要点进行简要总结。
2025(3):146-148,151.
摘要:邦两优 6118 是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以自育优质两系不育系邦 S 和恢复系兆恢 6118 配组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两系杂交籼稻组合。该组合具有产量高、生育期适中、株型紧凑、米质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先后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审稻 2021132 号)和国家(国审稻 20220303)审定,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详细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与配套栽培制种技术要点,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王玉富 , 邱财生 , 朱 炫 , 龙松华 , 康庆华 , 陈晓艳 , 郭 媛 , 邱化姣 , 郝冬梅 , 赵信林 , 吴智敏 , 钟国乾 , 范志芳
2025(3):154-156.
摘要:华星 1 号是根据主要优良性状互补的杂交育种亲本选配原则,以法国引进的纤维含量高的品种 Diane 为母本,以高产、抗倒伏的品系 G070 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纤维亚麻品种,2022 年 8 月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 亚麻(胡麻)(2022)430004,适宜在我国亚麻主产区种植。对华星 1 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种子繁育、栽培技术要点等进行总结,以促进该品种的应用和推广。
2025(3):157-159.
摘要:优质、强筋、高产小麦的订单种植产业化应用模式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为进一步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强力支撑。近年来审定推广的半冬性小麦品种中麦 578 综合抗性好、高产、优质,适宜在山东省全省种植。临沂市费县从 2021 年秋播开始展示试种中麦 578,该品种表现优异,2024 年夏收面积已超 666.67hm2(1 万亩),当地占比在3% 以上,正处于快速推广和大面积应用阶段。从选地、种子精选包衣、“四适一压”播种技术、肥水调控、田间科学管理、机收减损等方面提出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为中麦 578 在临沂市的高产栽培和大面积推广提供指导。
2025(3):160-162,165.
摘要:怀川 267 是河南怀川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周麦 19 为母本、衡观 35 为父本进行杂交,后代又杂入济麦 22,采用系谱法成功选育出的小麦品种,具有高产、抗寒、耐旱、耐干热风、多抗、广适等特点,2023 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 20230096,适宜在河南(信阳、南阳南部除外)平原灌区,陕西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灌区,江苏省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安徽淮河以北地区的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详细介绍了怀川 267 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并从精细整地、科学施肥、高质量播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其配套栽培技术,以为其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杜勇利 , 廖霏霏 , 杨春菊 , 熊 湖 , 马海艳 , 彭志芸 , 刘小波 , 赵宇杨 , 沈学善 , 张德银
2025(3):166-167.
摘要:宜薯 2 号是以 YS-05-11 为母本,通过集团放任授粉选育出的鲜食型甘薯新品种,于 2024 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 甘薯(2024)510010。该品种株型半直立,蔓长中等,单株结薯数 4~6 个;薯块短纺锤形,大中薯率 89.95% 左右,薯皮紫红色、薯肉中等橙红色,平均干物率 21.70%,淀粉率 14.80%,还原糖含量 6.32%;中抗根腐病、黑斑病、茎线虫病,高感 I 型薯瘟病,每 667m2 鲜薯产量在 2400kg 左右,适宜在四川省西南地区春夏季节种植。
邓 文,王俐翔,蔡同庄,周建华,陈志峰,苏立遥,束胜,熊爱生
2025(3):168-170.
摘要:生姜是一种集调味品、食品加工原料、香辛香料和药用材料为一体的多用途蔬菜作物,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经济价值高,种植效益好。针对生姜脱毒种苗栽培管理技术滞后、推广应用不力的问题,结合江苏宿迁的气候条件和种植模式,通过阐述生姜脱毒苗的特性,总结其炼苗、驯化、定植、设施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留种等方面,集成了一套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当地生姜脱毒苗的规范化设施基质种植提供技术支持。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