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佳,刘雪景,邓 伟,马晓芬,李红彦,许姣姣,马莹雪,李佳慧,彭惠莉,韩瑞玺
2025(2):1-5.
摘要:大豆作为我国传统农作物,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介绍我国大豆育种情况,详细阐述了大豆新品种保护现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两次修订,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力度显著增强,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部分授权品种未进入商业化阶段;国内企业育种积极性低;在权属纠纷中,大豆侵权赔偿金额较低,维权和索赔难度较大。根据历年大豆申请情况并结合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从大豆品种类型、申请主体和实质性派生品种(EDV)制度三个角度分析未来大豆新品种保护发展趋势,为我国大豆新品种保护和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2025(2):6-12.
摘要:侵害植物新品种权案件中侵权认定是否成立,主观上往往考量被诉侵权人商业性使用植物新品种权的商业目的,客观上考量品种权人权利的真实有效、被诉侵权人擅自行使品种权以及侵权植物品种和授权植物品种的同一性。目前,司法实践中对于植物新品种权侵权认定存在主观因素认定困难、客观因素证据确认复杂且严苛。因此,应强化商业目的主观证明机制,确保客观证据链的完整与证明力,在此基础上统一品种鉴定标准并强化认定植物新品种权侵权的可操作性措施,促进国家种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赵星棋,岳明昊,王志新,郑 伟,李灿东,张振宇,徐杰飞,王象然,郭美玲
2025(2):13-17,22.
摘要:辐射诱变育种是指利用多种射线源(X射线、γ射线、β射线、中子束、离子束、太空环境辐射等)辐照目标作物,创制新种质的一种高科技育种手段。该类育种方法相比于常规育种,能够产生更高概率的可遗传变异,扩大后代优异群体数量,从而更易从表型甚至基因型中筛选出有利变异特征的突变体。目前我国大豆育种技术仍以常规杂交为主,产量水平提升较为缓慢,亟需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来提高大豆新品种的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性状的综合表现,而将辐射诱变应用到大豆育种领域是一种改善品种生产表现的有效手段。从诱变作用机理、诱变源类型、诱变产生的突变体种类等几大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大豆的辐射诱变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大豆辐射诱变育种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2025(2):18-22.
摘要:为明确河南省青贮玉米审定标准变化对新品种选育方向的影响,主要以河南省青贮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变化情况为出发点,结合标准变化前后审定的青贮玉米新品种指标性状对比分析,立足河南省夏玉米主产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生产习惯,分析适宜该地区种植的优质青贮玉米新品种特征特性,探讨河南省青贮玉米新品种选育方向。审定标准主要提高了品种真实性和差异性、抗倒性以及品质等性状要求,小幅度降低了丰产性和稳产性指标要求。执行新标准后审定的品种生育期缩短、株高降低、绿叶片数减少,但是在增产率、增产点率、生物产量、综合抗病能力和品质方面均优于旧标准审定品种。耐密植、综合抗逆性强、结实性好的粮饲通用型品种是河南地区青贮玉米的重要发展方向。
2025(2):27-32.
摘要:种质资源是作物育种的物质与遗传基础,哈尼梯田稻种资源丰富,蕴含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优异基因,但这些宝贵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开发。鉴于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种质资源遗失风险,提出进一步加强稻种资源保护和系统鉴定与评价策略,并探讨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哈尼梯田稻种资源创新与利用途径,旨在保护哈尼梯田稻种资源的多样性,为地区水稻育种提供新选择,推动哈尼梯田的可持续发展。
2025(2):33-37,41.
摘要:食用菌良种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基础,强化食用菌种业竞争力是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梳理云南省食用菌种业发展现状及成效,分析云南省食用菌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育种创新研究体系建设、培育食用菌创新育种主体、规范食用菌种业市场管理、营造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以及加强食用菌育种人才培育等发展对策,力争聚焦重点、固强补弱,促进食用菌种业攻坚突破,为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搭建优质种源工程,推动云南省食用菌种业高质量发展。
2025(2):38-41.
摘要:为加快甘肃省玉米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进程,优化整合玉米种业资源,促进玉米产业持续发展,通过对甘肃省玉米种子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阐述,并结合对国内外玉米种子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建设种业强省的对策措施。这些措施可为甘肃省玉米种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2025(2):42-47.
摘要:粮食安全乃国之根本,其保障需增产与减损并行,关键在于提升粮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链深度转型升级。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为提升粮食生产效能、降低损耗提供了新动力。基于济南市粮食产业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关路径建议,旨在驱动济南市粮食增产减损,加速构建增产减损与节本增效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打造齐鲁粮仓乃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济南力量。
杜丹凤,高文川,杨武娟,石晓昀,马红珍,曹小丽,马卫东,王 钊
2025(2):47-50.
摘要:由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发的“甘薯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作为陕西省农业主推技术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地膜覆盖是该项技术中主要栽培措施之一,在全省甘薯产区得到普及,但随着技术更大范围的应用,面临地膜残留污染问题的严峻挑战,成为影响甘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亟需解决。基于陕西省甘薯产业地膜应用现状及残留地膜污染情况的调研,阐述了地膜覆盖在陕西甘薯生产中对提升产量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并针对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与防控技术措施。
2025(2):51-54,59.
摘要:种质资源作为农业的基础和核心,对于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安全供给至关重要。浙赣山区丘陵面积广阔,生态环境良好,孕育了丰富的特色种质资源。经过多年的努力,依托于衢州市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已初步建立起地方特色农作物如菜用大豆、白辣椒、丝瓜、柑橘、油菜、山药六大特色产业的研发推广体系,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水平较高。然而,当地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保护能力不足、社会机构育种力量薄弱、政策支撑力度不够等。为改善现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探索形成有山区特色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新路径,包括提纯复壮本地特色种质资源、加快区域种质资源圃建设等;二是构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新机制,包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全产业链种业企业;三是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建设智能育种平台、培育高素质种业人才、强化考核激励机制;四是强化管理,积极营造种子种苗种质资源保护新环境,严把用苗质量关、引种管理关和市场经营关。通过上述措施,旨在提升浙赣山区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2025(2):55-59.
摘要:苏州地产水八仙种植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栽培环境优良、食用品质优异,是一张苏州城市自然文化的亮丽名片。通过对苏州地产水八仙产业发展现状及科技需求的深入调研,剖析了当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种植规模缩减,产业结构失衡,部分种类逐渐消亡;品牌建设滞后,标准化程度低,市场影响力有待提高;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不足,产品质量溯源管理亟待完善等瓶颈问题。基于此,提出推动标准化生产,构建质量溯源体系,精耕水八仙品质;聚焦两品一标建设,升级休闲旅游业态,擦亮水八仙品牌;培育产业科技创新,完善生产装备技术,赋能水八仙发展等一系列对策建议。
2025(2):60-62,68.
摘要:宿州市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为抓手,以发展现代种业、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加强政策扶持,搭建互动平台,加大双招双引,推动科研创新,强化监督管理,全力推进宿州市种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旱粮种谷”。通过对宿州市种业取得的显著成效、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并结合宿州市种业发展的实际开展调研,提出了扶持种企做大做强、强化种业科技创新、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益、构建协同高效产业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 5 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马浩然 , 赵 飞 , 刘静妍 , 杜 锦 , 曹高燚 , 李 明 , 王金龙 , 谢晓东 , 金危危
2025(2):63-68.
摘要:种业人才是种业发展的关键资源,当前种业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机衔接不畅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产教融合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种业人才培养的互动。天津市现代农作物种业产业学院是基于高校与企业全面合作、深度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通过深化与行业组织、产业领军企业的战略合作,发挥农业高校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旨在为现代农作物种业产业竞争和人才培养提供新动能。通过采取一系列育人模式创新做法,建立满足种业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的育人路径,下一步将实施产业学院与企业定期签订人才协议,同时扩大产业学院的示范效应,推动现代种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施。
2025(2):69-72,83.
摘要:为了解 21 世纪以来湖北省审定的迟熟中籼水稻品种信息,助力水稻品种培育和产量提升,对 2001-2024 年湖北省审定的迟熟中籼水稻品种的类型、选育单位、主要农艺性状、米质、稻瘟病抗性等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审定的迟熟中籼水稻品种数量增长较快,2016-2024 年年均审定品种数量是 2001-2015 年的 3.3 倍;品种类型以杂交稻为主,杂交稻品种占比近 96%,两系杂交稻增长较快,2016-2024 年审定的两系杂交稻是三系杂交稻的 2.4 倍;企业逐步成为品种选育的主体,2016-2024 年第一选育单位为企业的品种占比近 75%,水稻商业化育种成效明显;审定品种的产量水平稳步增长,由8408.2kg/hm2 增长到 9857.7kg/hm2;稻瘟病抗性水平显著提升,2016-2024 年湖北审定品种稻瘟病抗性级别为 1 级、3 级的品种占比 51%;米质水平提高不明显,不同时期变化较大,影响湖北迟熟中籼水稻品种米质的主要因素是垩白度和碱消值。
石 晗 , 邹丹蓉 , 陈子义 , 周德尧 , 龚 玮 , 陈 珏 , 杨 华
2025(2):73-83.
摘要:为探究蚕豆种质成熟籽粒的开发利用价值,以 25 份不同来源的蚕豆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测定其成熟籽粒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和氨基酸组成,并采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进行营养价值评价。结果表明:25份蚕豆种质资源成熟籽粒中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淀粉、可溶性糖、脂肪、维生素B1和B2、多种矿质元素等营养成分。蛋白质、膳食纤维和淀粉含量尤为丰富,其中以 JD006-8 的蛋白质含量最高;维生素 B2 含量高于维生素 B1 的含量;维生素 B1 含量变异幅度较大,变异系数为 34.68%,JD012-3 维生素 B1 含量最高;矿质元素以 K 元素和 P 元素含量较高,微量矿物元素中以 Fe元素含量最高,七星蚕豆和 JD257 总矿质元素含量较高。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25 份蚕豆种质资源氨基酸种类齐全,均含有被检测的 17 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 21.18~31.40g/100g,其中谷氨酸平均含量最高(4.71g/100g);必需氨基酸 / 氨基酸总含量的值为 32.97%~35.12%,必需氨基酸 / 非必需氨基酸的值为 49.18%~54.13%,依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 世界卫生组织模式的标准,JD231 的氨基酸比例相对更合理且营养更全面。通过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分析发现蛋氨酸 + 胱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筛选出 6 个氨基酸食用价值较高的蚕豆种质资源,分别为 D11、JD096、JD012-2、JD014-3、JD090 和 JD231。根据 32 个营养元素含量可将 25 份蚕豆材料聚为 4 类,第 Ⅰ 类群 Fe、P、K、Ca 等矿质元素平均含量最高,第 Ⅱ 类群淀粉、维生素 B1 和胱氨酸平均含量最高,第 Ⅲ 类群蛋白质、维生素 B2、Cu 元素和除胱氨酸外的 16 种氨基酸平均含量均较高,且 Na 元素平均含量较低,第 Ⅳ 类群脂肪、膳食纤维和可溶性糖平均含量相对较高。以上研究结果可为今后蚕豆育种研究以及开发利用提供材料基础和理论依据。
2025(2):84-88,94.
摘要:亚麻作为园林景观植物在园林造景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进行亚麻表型多样性分析并确定适宜进行园林造景的亚麻材料,能够为亚麻花卉的合理配植提供参考,为其在园林造景的科学合理性提供数据支撑。以新培育的 200 个亚麻品系为试验材料,测定其观赏性状指标,调查和统计花瓣色、花柱色、花药色、花丝色、株高、工艺长、分枝、蒴果等相关指标,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同时结合园林造景特点,分析亚麻花卉在景观应用中的配置设计,探究亚麻作为园林景观植物的观赏潜力。结果表明,200 份亚麻品系的 8 个观赏表型性状间的变异性较大;亚麻花色在主成分分析中贡献率最高,其中花瓣色和蒴果特征值较大;R 型聚类分析将亚麻的 8 个性状聚为 3 类,观花性状聚为一类,观株性状聚为一类,观果性状聚为一类;Q 型聚类分析将 200 份亚麻材料聚为 6 类,第 Ⅰ 类群(176 个亚麻品系)、第 Ⅱ 类群(KJ054、KJ117、KJ118、KJ127、KJ138、KJ153、KJ154、KJ191、KJ192、KJ197)、第 Ⅲ 类 群(KJ002、KJ006、KJ007、KJ010、KJ014、KJ016)和 第 Ⅴ 类 群(KJ094、KJ115、KJ189、KJ193、KJ199、KJ200)的亚麻材料表型性状表现优异,适合作观花或观株花卉。综上所述,200 份亚麻材料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在园林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亚麻可作为一种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新型园林花卉。
智琳然,孙菊英,柯 瑷,王雪刚,王小虎,马 刚,唐乐尧,陈天晔,黄天琪
2025(2):89-94.
摘要:为合理评价水稻区域试验中各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区域适应性,为后续新品种推广提供参考依据,在参照生育期及其他农艺性状表现的前提下,重点采用 AMMI 模型和 GGE 双标图对 2023 年浙江大学科企水稻联合体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组水稻区域试验中的 10 个品种在 10 个试验点的产量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效应和环境效应以及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对参试品种产量产生了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品种丰产性、稳产性方面,高产的品种有嘉科优 207、常优 20-16、华糯优 205、浙大粳优 6 号、嘉两优 8538,稳产性好的品种有常优 20-16、嘉两优 8538 和华糯优 205;品种广适性方面,常优20-16 和华糯优 205 适宜种植的地点相对较多,广适性更好。以上结果可为后续新审定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周 雪 , 苏乐平 , 李星星 , 牛宏伟 , 郭 玮 , 袁宏安 , 韩 芳
2025(2):95-100,108.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延安市种植的生育期适宜、产量高、田间表现较好的谷子品种(系),以 25 个引进及自育谷子品种(系)为试验材料,进行新品种(系)的比较筛选试验。通过综合考量各参试品种(系)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抗倒伏性等,利用主成分分析,选取累积贡献率前三的主成分评价参试谷子品种(系),计算综合得分后筛选出 6 个得分较高的品种(系),即延2017-23、K281、中谷 19、长农 47 号、延谷 14 号和承谷 20 号,生育期在 132~136d 之间,株高适宜,抗倒伏性强、产量较高,适宜在延安市示范推广种植。
雷姗姗 , 胡晓亮 , 刘瑞芳 , 杨海静 , 牛季娟 , 曹文昱 , 吕树作 , 谢 婕 , 陈艺博 , 王治军 , 黄梦迪 , 梁治国 , 宁治刚
2025(2):101-108.
摘要:孟津区在洛阳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共征收集到农作物种质资源 165 份,其中普查 60份,系统调查 105 份。按种质资源类型划分,地方品种共征收集到 135 份,野生资源 19 份,选育品种 10 份,引进品种 1 份;所有资源分别隶属 17 个科,39 个属;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蔬菜和牧草绿肥的征收集数量分别为 47 份、8 份、53 份、56 份和1 份。资源整体较为丰富,各种类型均有发现,主要是以蔬菜和果树为主。通过对孟津区在洛阳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所收集到的资源进行梳理分析,以期为全区开发、利用、保护农作物种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王 磊 , 吕静波 , 孙 磊 , 薛青青 , 李清泉 , 康晓军
2025(2):109-113.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宜在通辽地区种植的高产稳产的玉米品种,以近年来通过国家、内蒙古自治区审定或经过同一生态区引种备案的 11 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比较筛选试验,通过对参试品种的生育期、产量、病虫害、倒伏倒折等试验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合各品种田间农艺性状综合表现,按照高产优质筛选顺序,从中选出综合性状良好的玉米品种。试验结果表明,宏博 701、德单 1403、TK601 在参试品种中产量表现较好,折合每 667m2 产量依次为 1009.92kg、987.79kg、954.16kg,较对照分别增产 9.53%、7.13%、3.48%,出籽率分别为 81.5%、82.5%、84.0%,田间抗倒折倒伏性表现较好,但在生育后期需注意防治大斑病、茎腐病和穗腐病。
2025(2):113-121.
摘要:洛阳市具有“五山四岭一分川”的生态自然条件,土壤类型复杂,地势山貌各异,结合了黄河、洛河、伊河、汝河等资源优势。洛阳市小麦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 23.53 万 hm2 左右,良种覆盖率保持在 97% 以上。为筛选出适合该地区推广的绿色、优质、高产、抗病、安全的优良小麦品种,根据小麦不同的特征特性,以“区域合理、丰产优质、抗逆广适”为原则,开展洛阳市2023-2024 年度小麦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 85 个品种中,春晓 159、百农 4199、晨博 985、百农 307、百农 607、偃亳369、偃亳 307、中麦 578、中麦 30、滑育麦 1 号、赛德麦 8 号、轮选 6 号、郑麦 1860、囤麦 127、豫农 916 等 15 个品种丰产性好,综合抗性较好,适合洛阳市种植,可适当加大这 15 个品种的种植面积。
戴宝生,李 蔚,黄晓莉,闫振华,汪自立,张华崇,赵树琪,张 欣
2025(2):122-125.
摘要:冈麦 1701 是黄冈市农业科学院以鄂麦 596 为母本、扬麦 20 为父本,利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良、综合抗性好等特点,于 2024 年 1 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鄂审麦 20241009。对冈麦 1701 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进行了介绍,对其产量、品质和田间抗性及其相关性状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其配套关键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其产业化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025(2):125-128.
摘要:洛玉 2456 是洛阳市农林科学院以 L2456M 为母本、Z2456F 为父本选育而成的普通型玉米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多种病害、丰产性好、籽粒脱水速率高等特点。该品种于 2023 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玉20230037,适宜在河南省各地夏播区种植。介绍了玉米新品种洛玉 2456 的选育过程,并对种质资源创新进行思考,以期为未来的玉米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2025(2):129-131.
摘要:晋作 85 是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学院以藁城 8901/ 临抗 2015-4 作母本、豫麦 49 作父本,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抗旱冬性小麦新品种,2020-2023 年度由山西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进行 2 年区域试验和 1 年生产试验,最终于 2024 年 8 月通过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麦 20230013。该品种高产、稳产,抗旱性强,适宜在山西南部中熟冬麦区或相似生态区种植。对晋作 85 的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栽培技术要点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2025(2):132-134.
摘要:玉米新品种盛农玉 19 是由毕节丰歌农业有限公司以自选玉米自交系 FG65412 为母本、外引自交系 7031 为父本育成的黄粒单交种,于 2024 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玉 20240015 号。该品种综合表现突出,综合抗性良好,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粒大、质优,适宜在贵州省西部区域海拔 1000~1800m 之间、土壤肥力中等以上地块以及生态类型相似的地区种植。重点介绍了盛农玉 19 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田间栽培管理及制种技术要点。
2025(2):135-137.
摘要:双收麦 6 号是淮北双收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淮麦 22、周麦 18 为亲本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2023 年 4 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麦 2023T003。该品种具有生育期较短、产量高、抗病害能力强等特点,适宜在安徽省淮北及沿淮地区高、中水肥地块种植。通过深入分析双收麦 6 号亲本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提出配套的栽培模式,以期为种植者提供科学指导。
2025(2):138-140.
摘要:龙华 389 是河北可利尔种业有限公司以 ND339 和 P12 为亲本材料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稳产、广适、多抗玉米品种,在多年多点试验中表现优异,于 2021 年 12 月通过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玉20210467。主要对龙华 389 的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制种技术要点进行介绍,以期为该品种今后的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李振科 , 强艳芳 , 江剑波 , 何丽群 , 吴永升 , 李 文 , 杨名通 , 马 敏
2025(2):144-145,149.
摘要:先飞达 99 是广西万禾种业有限公司和广西南宁金农种子有限公司共同以温带玉米材料 WG1-123 为母本,以热带材料 WG168-1 为父本杂交配组而成的中早熟普通玉米新组合,后经多年多点鉴定试验、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于 2023 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桂审玉 2023047 号。该品种产量水平和籽粒品质高,稳产性好,整体抗病、抗逆性较强,适宜在广西玉米产区推广。对先飞达 99 的亲本来源、选育过程、品种特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介绍,以期为该品种今后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孙远涛 , 龙文靖 , 黄 磊 , 刘天朋 , 向箭宇 , 李 元 , 倪先林
2025(2):146-149.
摘要:高粱是白酒酿造的主要原粮,也是四川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为助力优异常规糯高粱新品种金糯红 91 的推广和应用,着重介绍了金糯红 91 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金糯红 91 是以恢复系 099R 和恢 1R 杂交后,经多年系谱选择育成的酿造型常规中熟糯高粱新品种,于 2023 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 高粱(2023)510025。该品种具有宜机收、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好等特性,区域试验中每 667m2 平均产量 440.9kg,比对照青壳洋高粱平均增产32.3%,适于春、夏两季在四川平坝丘陵地带种植。金糯红 91 作为株高较矮、耐密植的常规糯质高粱新品种,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黄帮超 , 邹 刚 , 任 纬 , 秦家友 , 陈 莉 , 陈翠莲 , 张晋锐 , 严 康
2025(2):150-152.
摘要:云苌 46 是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选育而成的玉米新品种,父本为外引系 Y9614,母本为自育系内自 0722,2023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玉 20232003。云苌 46 在四川省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突出,产量均优于对照成单 30;在四川省平丘地区经过多年、多点春播种植试验,表现出高产、优质、抗倒伏、脱水快、广适等众多优良特性,具有广大的市场前景。详细阐述了云苌 46 的选育过程、综合特性、产量情况及其配套的栽培技术要点,旨在为新玉米品种的普及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25(2):153-156.
摘要:月季种苗繁殖以扦插为主,扦插具有取材容易,方法简单,繁殖量大,周期短,能够保持品种优良性状等优点。针对当前月季种苗生产现状和市场对优质月季种苗的需求,为提高扦插繁殖质量,实现月季种苗生产提质增效,推动月季产业发展,通过加强月季全光照喷雾扦插育苗技术创新,提高月季在花卉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总结制定了月季种苗全光照喷雾扦插繁育的母本采穗圃、设施要求、插前准备、扦插、插后管理、病虫害防控、种苗出圃等技术要求,以期为月季种苗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指导,进一步完善我国月季育苗技术标准体系。
2025(2):156-157,160.
摘要:河南省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也是我国冬小麦春季低温灾害的高发区、重发区,目前的防霜技术规程多侧重于危害严重的晚霜冻害,而对于危害相对较轻的早春冻害则不够重视,预防技术也不够系统全面。为此,分别阐述了小麦春季低温预警等级划分、等级指标、风险指数,并介绍了预防和补救措施,以期为减轻低温危害、保障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2025(2):158-160.
摘要:武香粳 9127 是由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江苏省高科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华垦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南粳 46和武粳 7059 经系谱法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晚粳水稻新品种,于 2023 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稻 20230069。对武香粳 9127 品种特性、产量表现等进行介绍,并从播种、移栽、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总结其配套栽培技术,以期为提升武香粳 9127 的高产潜力,提升种植户的亩效益贡献力量。
2025(2):163-165.
摘要:桓丰 601 是由淄博博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自选系 PL338 和 LH172 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品种,具有高抗茎腐病、高产、适应性广等特点,自选育以来,共计推广面积 2.33 万 hm2,推广应用前景良好。从适种区域、播前准备、播种、间苗补苗、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方面介绍了桓丰 601 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参考,从而进一步保证玉米产量,增加农民经济效益。
2025(2):168-169.
摘要:强筋春小麦新品种龙辐麦 7166 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利用核辐射诱变技术,并结合常规育种方法选育而成,2024 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麦 20240005,适宜在黑龙江省和大兴安岭沿麓地区及相似生态条件下推广种植。该品种植株繁茂,分蘖力强,品质优良,能满足强筋小麦加工需求。在 2021-2023 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较对照品种克旱 19 增产 7.1%~8.3%,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吴伟华,李东丽,闫海霞,付家锋,袁刘正,王 蕊,李 腾,刘 康,赵月强,蒋少华,张重阳
2025(2):170-171.
摘要:漯玉 19 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以 T1647 为母本、LH019 为父本选育出的玉米新品种,于 2023 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玉 20233371。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逆、优质、广适、耐密等优点,适宜在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山西、陕西及湖北等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推广种植。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