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1-5.
摘要:随着基地产值不断提升,玉米种子成本持续走高,面对当前玉米种子供大于求偏重的整体形势,去库存、少剩货、求生存已经成为多数种企的主要目标,各大厂商要认真分析市场表象,认清当前市场形势与供需关系,面对销售季可能随时结束的现状,尤其要注意订单丢失、大退货、价格战等现象,拿出切实可行的预见性策略。通过对当前种业营销形势进行详细分析和预判,深刻剖析市场表现,挖掘相关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确保营销目标高效实现。
2024(4):6-11.
摘要:根据江苏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要求,种业作为农业全产业的源头,种业强省建设势在必行。在分析种业基础信息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当前江苏种业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分析了当前江苏种业发展存在的弱项与短板,提出建设“当家品种强、市场主体强、竞争能力强、支撑保障强”的现代化种业强省江苏路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024(4):12-17.
摘要:农作物现代种业创新园是集聚种业创新资源要素,实现种业集约高效发展的重要载体,建设农作物现代种业创新园也是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浙江省目前在建或初步建成的 5 个种业创新园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总结分析种业创新园建设的主要特点和优势,梳理了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等 4 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浙江省农作物现代种业创新园建设的思路。
2024(4):18-22.
摘要:为筛选适合上海需要的优质水稻新品种,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选择上海近年新审定或是品种试验中表现突出的新品种进行展示示范。经过12年的探索,已逐步形成具有上海都市农业特色的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体系,展示示范中表现突出的‘松早香1号’‘沪早香软1号’‘松1018’‘青香软粳’‘银香38’‘沪软1212’等适口性佳的软米品种,‘申优28’‘沪香粳106’‘金农香粳1267’等优质粳稻品种,已成为上海近年主推水稻品种,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也得到充分应用。新品种展示示范为推动上海水稻高质高效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4):23-28.
摘要:为进一步探索并推动广东省肇庆市大豆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摸清了肇庆市大豆产业的规模、在各县(市、区)产业分布、主栽品种及栽培模式等发展现状,同时,分析了肇庆市大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良种引育,提高栽培技术和加工水平,推动规模经营,加强大豆品牌建设和政策引导等一系列促进肇庆市大豆产业健康发展行之有效的对策。
王志红,王帮太,郭 华,杨美丽,冯建英,鹿红卫,程建梅,秦贵文,刘宏伟
2024(4):32-35.
摘要:鹤壁市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其中青贮玉米产业发展具有独特优势。深入探讨鹤壁市发展青贮玉米产业对满足畜牧业需求、优化种植结构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从青贮玉米生产布局、发展模式、种植方式及科研进展方面介绍了鹤壁市青贮玉米生产现状。提出品种认识偏差、种植不科学和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青贮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从加强技术推广培训和科研攻关力度,实施多种种植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解决发展瓶颈问题。通过各方面分析,对促进鹤壁市青贮玉米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实现畜牧业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
2024(4):36-39.
摘要:粮安天下,种铸基石。宁津县现代种业品种研发数量与良种繁育面积居山东省各区县前列,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宁津县从现代种业发展优势、现状、问题等因素分析研究,提出了“一核三区五提升”的现代种业发展“宁津路径”,其中,“一核”即宁津县国家级(小麦)制种基地,“三区”即优质品种展示区、标准化繁育种植区、种子产业集聚区,“五提升”即育种创新能力提升、良种繁育面积提升、数字赋能提升、种业振兴环境提升、产业集群加工能力提升。
2024(4):40-42.
摘要: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宁夏青铜峡作为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大县,始终坚持把打好种业翻身仗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充分发挥国家制种大县政策优势,以发展现代种业、建设种业强市为目标,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构建市场化基地管理运行模式,种子基地监管服务能力全面提升。面对新形势下种子质量监管工作新要求,青铜峡制种大县如何进一步强化种子质量监管工作,确保繁育出高质量农业生产安全用种及站得住脚的高质量“宁夏种子”,结合青铜峡制种大县质量监管现状及宁夏种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对青铜峡制种大县质量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全面探讨。
张祝明,王陈梓骏,李弘方,罗 华,刘胜利,邓 晶,曾明会,夏永红
2024(4):43-44,51.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种子销售加互联网平台孵化出了种业电商这一新型市场主体。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走访、专家座谈等途径,以种业监管机构、种业商家、物流行业以及电商平台为调研主体,从政府政策、物流运输、监管环节以及平台支持等角度,剖析邵东市种业电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机遇,提出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优化网络平台服务、打通物流运输瓶颈等发展对策。
2024(4):45-51.
摘要:为了给福建省鲜食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多样的品种信息,提高新品种选育效率。以 2003-2022 年福建省审定的 22个鲜食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品种系谱及农艺性状的演变。结果表明,福建省近 20 年审定品种的直接亲本注重选用中间材料与育成品种,并以中间材料 × 中间材料、育成品种 × 育成品种和育成品种 × 中间材料(可正反交)3 种组配模式为主;台湾与浙江品种是目前福建省自主选育品种的主要骨干亲本;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建省鲜食大豆审定品种鲜荚产量不断提高,全生育期、株高、茎粗、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和二粒以上标准荚数对增产贡献较大。因此,扩大资源的利用范围,不断创造新的中间材料,拓宽品种选育的遗传基础是福建省鲜食大豆育种的关键;在福建省鲜食大豆育种中,需重点关注影响鲜食大豆产量的生育期、株高、茎粗、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及二粒以上标准荚数等农艺及产量性状,以提高育种效率。
张 凡 , 韩 勇 , 关 立 , 董军红 , 郜 峰 , 宋志均 , 杨春玲
2024(4):52-58.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黄淮麦区种植推广的高产稳产及适应性强的小麦新品种,以 2021-2022 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联合体试验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的 16 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变异系数法、高稳系数、适应度等方法对 16 个品种(系)的农艺性状、产量、品质进行分析评价。变异系数分析表明,农艺性状中的生育期波动性最小,成穗率的波动性最大;品质性状中稳定时间波动性最大。高产稳产分析结果表明,中麦 6319 的高产稳产系数最大,新麦 77 次之,安科 2002 居第 3 位。适应度分析结果表明,新麦 9813、航麦 2088、泛麦 56 的适应性最好。经过高产、稳产与适应性综合分析,筛选出中麦 6319、安科 2002、新麦 9813、新麦 77 和泛麦 56 等 5 个品种,可为在黄淮冬麦区小麦新品种的下一步推广利用提供参考。
2024(4):58-62.
摘要:为保证玉米产能,提升大豆自给率,针对吕梁文水地区玉米、大豆间作中品种组合选择问题,在 3 行大豆与 2 行玉米间作的模式下,对 3 个玉米品种、3 个大豆品种共 9 个组合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比较玉米、大豆品种在间作模式下的生育时期、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并对土地当量比和经济效益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大槐 88+ 东豆 1 号和恒宇 299+ 东豆 1 号 2 个组合的玉米大豆品种间作土地当量比大于 1,且经济效益较高,因此这 2 组玉米大豆品种可在今后文水地区用于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推广组合。
王东峰 , 巩素霞 , 毕海滨 , 齐 贵 , 高明慧 , 卓 玛 , 牛国才 , 杨 平 , 陈昱利 , 巩法江 , 王京方
2024(4):63-68.
摘要:为提高谷子在山东省淄博市跨生态区引种的成功率,以全国不同生态区的 25 个谷子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 8 个农艺性状、6 个抗性表现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华北夏谷区的 7 个品种在淄博市整体表现较好,在生育期、株高、穗长、穗粗、单穗粒重、出谷率等方面优于大部分东北春谷区和西北春谷区的品种;产量方面,华北夏谷区的品种均高于对照,其中来自西北春谷区的张杂谷 16 号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 16.69%,来自东北春谷区的朝谷 58 排名第二,较对照增产 15.11%,来自华北夏谷区的冀谷 39 排名第三,较对照增产 12.10%。经综合评价,张杂谷 16 号、朝谷 58、冀谷 39、豫谷 35、中谷 2 号、冀谷 168、济谷 22、中谷 9 号均适宜在淄博市及与其相似的生态区进行推广种植,同时这些品种也可作为亲本材料用于谷子新品种的选育。不同生态区的谷子品种在同一地区、相同耕作条件下其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存在差异,跨生态区引种应重点考虑生态区类型、品种的特异性,从而提高引种的成功率。
张美薇,夏 晶,郑 伟,孙 华,夏 立,俞步云,杨雨春,钱 辉,余小芸,周晓丰
2024(4):69-73.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赣东北地区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2023 年在江西省余江区开展了中稻和晚稻两个不同生育期优质水稻品种(系)展示试验。结果表明,中稻品种(系)昇香两优惠占和双黄占表现优异,生育期适宜,分蘖率和千粒重较高,产量均在 9800kg/hm2 以上;晚稻品系先香优 9226 和祁两优香占生育期适宜,结实率较高,千粒重较大,抗倒伏能力强,产量达10000kg/hm2 以上;上述品种(系)可作为优质稻进行下一下试验及大面积推广种植。另外,粤芽丝苗和广 10 优溢香在产量和适应性方面表现均较好,可作为优质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2024(4):73-77.
摘要:晋南高海拔冷凉区生态气候复杂,早霜冻灾害频发,中晚熟玉米品种与有效积温之间的不匹配导致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差距大,最终影响玉米品质。因此,在上一年度筛选的基础上,选取山西省临汾市典型的气候代表区域进行了中早熟品种适应性研究,早霜冻灾害发生后调查中早熟品种与当地种植品种的乳线比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品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太林乡夏家岭中早熟玉米品种先玉 1409 较农户品种增产 3.81%~18.49%,脂肪和淀粉含量较高,但种植模式没有充分发挥其密植增产潜力,增产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克城镇上柳村中早熟玉米品种先玉 1506 适应性较好,较农户品种(覆膜)增产7.34%~22.66%,淀粉含量较高,适宜该地区推广种植;乔家湾乡木掌村地区和育 187 较农户品种增产 8.65%,先玉 1409 和先玉1506 较农户品种减产 1.66%~6.45%,且 2 个年度试验(2022 年度试验结果已发表)均表明和育 187 积温与当地光热资源相匹配,稳产性更好,增产潜力更大,其脂肪和淀粉含量较高,对早霜冻提前和低温寡照灾害更加安全,适宜该地区推广种植。研究结果为晋南高海拔冷凉区玉米生长发育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农艺措施、实现高产增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春燕 , 曹鹏鹏 , 高 祺 , 朱冠雄 , 饶泉钦 , 陈立娟 , 华方静 , 田艺心 , 王春雨 , 朱金英 , 高凤菊
2024(4):78-82.
摘要:大豆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近年来大豆进口依存度在 85% 以上,为有效增加国内大豆供给,2022 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德州市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约 2.27 万 hm2,其中禹城种植面积为0.90 万 hm2。2022 年本研究采用 4∶2 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玉米选用紧凑型品种郑单 958,大豆包括齐黄 34、嘉豆 6号、冀豆 23 等黄淮地区 32 个优良品种(系)进行试验示范,综合考量 32 个品种(系)的农艺性状、生育期、产量等因素,筛选出菏豆 41、齐黄 34、郓豆 1 号、华豆 19、临豆 10 号、菏育 10 号、沧豆 16、冀豆 23、嘉豆 16、丰豆 6 号共 10 个品种,为禹城带状复合种植推广提供品种支撑,是提升区域性大豆产能的关键之一。
2024(4):83-88.
摘要:为了提高黔西北山区马铃薯的产量,以威芋 5 号马铃薯原种为试验材料,研究白色透明膜垄作、黑膜垄作覆土自动破膜、白膜半膜覆盖集雨、黑膜半膜覆盖集雨 4 种不同覆膜方式及露地栽培不覆膜对马铃薯的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及种植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地膜能有效缩短马铃薯的生育期,覆膜最高能缩短 16d;不同海拔地区覆膜方式也会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在海拔为 953m 的地区以白膜半膜覆盖集雨和白色透明膜垄作的覆膜方式马铃薯产量最高,分别达 2079.91kg/667m2、2078.54kg/667m2,较露地栽培不覆膜增产 25.17%、25.09%;海拔高度 1562m 的地区白色透明膜垄作的覆膜方式马铃薯产量最高,达 2286.12kg/667m2,较露地栽培不覆膜增产 28.99%。4 种不同覆膜方式均较露地栽培不覆膜纯收益增加。因此,推荐在黔西北山区中低海拔 950m 左右地区种植马铃薯采用白膜半膜覆盖集雨和白色透明膜垄作的覆膜方式,在海拔 1500m 以上地区采用白色透明膜垄作的覆膜方式。
陈 维 , 卢 平 , 王 涛 , 杨天英 , 陈丛果 , 俞 玮 , 向 依
2024(4):88-92.
摘要:以贵州省油料研究所和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 8 个紫苏新品系为试验材料,对其 9 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位居前 3 位的品系为 AS-06、AS-07、AS-08;AS-06 每 667m2 平均产量最高,为 33.94kg;AS-07 位居第 2 位,平均产量为 31.70kg;AS-08 位居第 3 位,平均产量为 31.24kg。8 个参试品系的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在 11.72%~40.38% 之间,单株籽粒重变异系数最大,主茎节数变异系数最小,可见 8 个紫苏品系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可以通过改善栽培措施和育种技术手段进一步优化紫苏经济性状。产量与单株籽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单株总穗数、主穗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株高、千粒重、主茎节数呈正相关关系,与茎粗、单株分枝数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在新品种培育中应注重以上性状之间的协调性。由主成分分析可得,9 个性状可归纳为 3 个主成分(产量与穗型因子、株高与分枝数因子、茎粗与千粒重因子),累计贡献率达 92.199%;根据各个品系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AS-06、AS-07、AS-08 等 3 个紫苏新品系综合得分最高,表现较好,适宜在贵州安顺地区种植,可进入下一步生产试验。
闻小霞 , 杨中旭 , 李庆恩 , 李晓宇 , 尹会会 , 李秋芝 , 李海涛 , 商 娜 , 李 彤 , 尉法刚
2024(4):93-97,102.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宜山东省种植的棉花新品种(系),本研究以中早熟常规组 21 个新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等进行了变异系数、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1 份棉花材料 15 个性状变异系数为 0.62%~30.20%,单株结铃数变异系数最高(30.20%);其中有 5 个性状变异系数均超过 10%(均为农艺性状),而纤维品质指标均小于 10%。生育期与株高、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籽棉产量、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呈正相关,籽棉产量与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 6 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 81.82%,可代表 15 个性状的大部分信息。通过每个主成分的得分及其对应的权重求和对参试材料进行了综合评价,鲁棉 1142、鲁棉 271、德棉 14 号综合评价较高,表现较好。
韦继超 , 余智斌 , 田西京 , 李天义 , 石元强 , 徐安阳 , 曹 娟
2024(4):98-102.
摘要:通过研究不同化学打顶剂组合对高产棉花新品种塔河 2 号的打顶效果,为其高产栽培筛选出最适宜的化学打顶剂。试验将 7 个不同化学打顶剂组合分别在 7 月 4 日和 7 月 10 日分 2 次进行叶面喷施,并以人工打顶作为对照组(CK),成熟期对塔河 2 号的产量构成和纤维品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5 处理(缩节胺 75g/hm2+ 塑控 75g/hm2,塑控 150g/hm2)、T7 处理(缩节胺 75g/hm2+ 矮壮素 30g/hm2,矮壮素 150g/hm2)株高降低,T1 处理(缩节胺 75g/hm2,向铃转 150mL/hm2)、T2 处理(缩节胺 75g/hm2,塑控 150g/hm2)、T3 处理(缩节胺 75g/hm2,矮壮素 150g/hm 2)、T4 处理(缩节胺 75g/hm2+ 向铃转 75mL/hm2,向铃转 150mL/hm2)、T6 处理(缩节胺 75g/hm2+ 矮壮素 15g/hm2,矮壮素 150g/hm2)株高增加;化学打顶后衣分增加1.21%~9.53%,籽棉产量增加 7.69%~21.92%;籽棉产量的增加主要是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共同增加的结果;增产最显著的 T2 处理(缩节胺 75g/hm2,塑控 150g/hm2)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较 CK 分别增加 7.94%、23.08% 和 6.03%,但品质等级由 B 下降为 C;T4 处理(缩节胺 75g/hm2+ 向铃转 75mL/hm2,向铃转 150mL/hm2)品质等级不下降,且籽棉产量增加相对较高(15.85%)。综合来看,T4 处理(缩节胺 75g/hm2+ 向铃转 75mL/hm2,向铃转 150mL/hm2)可作为塔河 2 号目前最适化学打顶剂组合进行大田应用。
2024(4):103-107,112.
摘要:为准确评估不同甜玉米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稳定性和丰产性,对各试点环境的鉴别力和代表性进行划分。以 2020年、2021 年国家东南新科联合体玉米区域试验的 7 个甜玉米品种在 9 个试验地产量数据为基础,采用 GGE 双标图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 年试验中,亿绿甜 16 号丰产性最好,珠玉甜 8 号次之;仲甜 9 号稳产性最好,珠玉甜 8 号、粤甜16 号次之;2021 年试验中,亿绿甜 16 号丰产性最好,珠玉甜 8 号、仲甜 9 号次之;粤甜 16 号稳定性最好,仲甜 9 号、珠玉甜 8号次之;2 年试验中,珠玉甜 8 号的丰产性、稳产性表现较其他品种相对突出,综合表现好,适应性强;9 个试点中的 8 个试点在 2 年试验中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广东广州和广东茂名 2 个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紧密的正相关关系,杭州三江、安徽滁州 2 个生态区分别为 2020 年和 2021 年理想试点生态区,对甜玉米品种具有较高的环境鉴别力和代表性。
2024(4):108-112.
摘要:针对水稻赤霉素代谢基因 OsGA2ox4,利用 PARMS 试剂盒及基于 PCR 引物 3'' 末端核苷酸双脱氧修饰两种检测方法,对 236 份水稻材料进行基因型检测,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符合率为 93.18%,均可以通过 SNP 分型对水稻赤霉素代谢基因OsGA2ox4 进行基因型鉴定。对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具体说明,并且提供这两种方法的选择或使用条件,可以为 SNP 检测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及两种方法在水稻其他基因 SNP 分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张曼玉 , 孙 梦 , 吕新强 , 徐茂林 , 窦 乐 , 吴兰云
2024(4):117-119.
摘要:皖宿 0891 是宿州市农业科学院以淮麦 30 与皖麦 50 号杂交的 F1 为母本、烟农 19 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21 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 20210083。该品种属于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高矮适中,产量三要素协调,具有高产、稳产、抗逆、广适等特点,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中水肥早中茬地种植。2 年区域试验每 667m2平均产量 514.2kg,比对照周麦 18 增产 5.16%;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568.8kg,比对照周麦 18 增产 4.16%。
刘 浩,鲁 清,王茂辉,钟春燕,郑 溪,江丽冰,黄红保,李海芬,刘海燕,洪彦彬,陈小平,李少雄
2024(4):126-128,131.
摘要:粤油 271 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湛红 2 号为母本、高油酸花生冀花 06070-19 为父本,通过人工有性杂交和系统选育等方法培育出的高油酸、稳产、多抗、适宜机械化栽培的花生新品种。该品种适宜在华南花生产区栽培,可作为油用与鲜食加工型花生品种大力推广,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与市场应用前景。粤油 271 于 2021 年获得植物新品种权(CNA20173652.2),2023 年通过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 花生(2023)440002。对该品种的亲本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
2024(4):129-131.
摘要:中香黄占是海南波莲科技有限公司以鄂香 1 号为母本、黄华占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择,经海南与湖南两地来回加代培育而成。该品种适宜在华南区域作早稻种植,在长江中下游作晚稻种植,具有米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广及生育期适中等特点。2018 年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琼审稻 2018015),2020 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审稻 20201055),2021 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 20210306)。
徐黎峰,王登杰,褚旭东,周 雷,李守国,吴泽江,张 敏,陈 亮,侯锡学,王 强,廖齐全,吴 凡,杨荣合
2024(4):132-136.
摘要:国香 1A 是四川国豪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籼型三系不育系,该不育系败育彻底,香味浓郁,所配组合具有丰产性高、壮秆抗倒、适口性好、繁殖系数高等特点。通过加强防倒抗逆栽培,适期适量播种,培育壮秧,合理肥水运筹,综合防治病虫害,做好隔离、去杂保纯,科学收晒等措施,可达到高产优质栽培,提高群体整齐度,提升种子质量。
高胜从,吕加林,崔会会,饶学雄,苏祥忠,杨 韦,邹丰收,朱昌栋,潘 华,杨 磊,王传军,章志寒
2024(4):139-143.
摘要:Q 两优丝苗是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其自育抗倒、高产、优质不育系全 151S 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米质优、抗性好的恢复系五山丝苗配组选育的两系杂交中籼水稻组合,2019 年通过国家审定。对该品种的亲本特征特性、亲本选育过程及在南方基地的安全、高产、优质制种技术进行介绍。
2024(4):144-146,150.
摘要:7854 是以掖 478×156(156 为 PN78599 选系)的杂交种组建基础材料,采用增加种植群体、测用结合、目标区域选育与南繁加代相结合的育种方法选育出的高产、多抗、适应性强、配合力高的玉米自交系。利用该自交系作为亲本组配出经过省级以上多区域审定,适宜西南高原玉米生态区种植的杂交种 7 个,拓宽了该区域玉米育种的种质基础。
2024(4):147-150.
摘要:泰丰优 1090 是安顺市农业科学院利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优质不育系泰丰 A 与自育的恢复系安恢 1090 配组而育成的中籼早熟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米质优等特点,2022 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稻 20220018。
2024(4):154-157.
摘要:镇玉 101 是以秦巴地方农家玉米种质为基础,选用高产、抗病、配合力高的国外育种资源与其进行基因重组选育基础材料 206-1 和自交系 D606-132,经南繁加代、复合杂交组配而成,具有适合秦巴山区生态气候和优质、高产、广适、多抗、耐瘠、耐密植特性。镇玉 101 选育项目组结合秦巴山区自然、气候特点,以春季保温、夏季抗旱、秋季早熟和健身栽培技术配套为重点,研发出镇玉 101 高产栽培技术,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保护了秦巴山区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促进了秦巴山区玉米产业发展。
2024(4):158-162.
摘要:玉米新品种显丰 1136(原代号金北 136)系甘肃金西北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 JBZ14-37 为母本、4CV-87 为父本杂交选育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型玉米品种。2019-2021 年参加甘肃省玉米中晚熟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21 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甘审玉 20210030)。该品种根系发达,茎秆坚韧,活秆成熟,适应性广,生物产量高,籽粒后期脱水速度快,商品品质好;抗倒伏、抗病性强,较耐瘠薄,抗旱耐涝,是粮饲兼用玉米品种的首选品种之一。2022 年以来显丰 1136 作为主推玉米品种在甘肃陇东地区、河西地区及宁夏、内蒙古等周边区域大面积推广种植。
2024(4):162-164.
摘要:浙江省杭州市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生产习惯,发展茎用莴苣—鲜食玉米—结球甘蓝一年三熟栽培模式,结合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应用,实现周年高效生产,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社会效益,每 667m2 总产值约 2.11 万元,纯收入约 1.45 万元。现总结介绍该项技术中茬口安排、品种选择、播种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关键技术要点,为同一生态区域农作物高效生产提供借鉴。
张冬雪,唐 贵,隋冬华,武新娟,高佳缘,李 鑫,王 然,郑泽琦
2024(4):170-172.
摘要:乡糯 4 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科技研究所以自育自交系 SLN13 为母本、自育自交系 SLN14 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鲜食糯玉米新品种,于 2023 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玉 20230060。该品种于2020-2021 年参加黑龙江省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 年平均产量 19159.3kg/hm2,比对照金糯 262 增产 6.8%。其果穗甜糯适口、弹性好、风味佳,成穗率高,抗逆性强,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至第三积温带作为鲜食玉米品种种植。
2024(4):173-175.
摘要:香两优 5 号是广西瑞特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用公司自育两系不育系香 S 和自育的恢复系 R5 号,经过杂交组配择优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杂交稻新品种,产量高、米质优、稻瘟病抗性强、适应性广,2022 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桂审稻 2022089 号。现对该品种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进行总结。
2024(4):175-176.
摘要:龙谷 37 是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培育的龙谷 31 为母本、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提供的抗除草剂咪唑乙烟酸品系 M909 为父本配制组合,经南繁加代和系统选育而成的抗除草剂咪唑乙烟酸谷子新品种龙谷 37。该品种在石家庄举办的全国第十二届优质食用粟鉴评会上,因米色鲜黄、商品性好被评为二级优质米,2022 年 3 月 10 日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 谷子(2022)230054。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