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7.
摘要:种业振兴背景下,实现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破解种业“卡脖子”问题,根本在于种子企业的创新发展。基于国泰安数据库与 15 家种业企业公开年报中的数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研究了研发投入占比、企业规模、存货占比、研发人员占比、种企发展速度等对种企创新能力的联动效应。结果表明:单一的变量与种企科技创新能力间不存在必要条件,种企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是多种变量间组合作用的结果,其原因是多样化的。对此,存在 3 种条件组态的种企科技创新提升路径,种企规模与研发投入占比条件出现多重并发,成为驱动种企科技创新的多样化组态;种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种业振兴。建议我国种企应该并购重组扩大市场规模、整合优质资源,增加研发投入与研发人员数量以加快基础原始创新突破,完善相关种质种源法案以保护品种创新。
2022(10):7-13.
摘要:面对近年来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科技创新是种业振兴的重要战略路径。选取我国种业行业 10 家上市企业 2016-2020 年 5 年科技创新成果数据,运用 DEA-BCC 模型、SE-DEA 模型和 Malmquist 指数模型对中国上市种企科技创新进行效率测度和分析评价。结果发现,5 年来 10 家上市种企科技创新综合效率不断提升,但规模效率制约综合效率的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效率达到有效状态,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大幅增长;2018 年以后各家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差距逐渐拉大。为提高种企科技创新水平,应深入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加强种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生产经营规模,强化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
2022(10):44-47.
摘要:基于河南省 18 个地市小麦种植农户调查,运用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麦农购种的决策行为过程。在购种认知中高产是购种关键决定因素;购种信息搜集中通过新媒体获取种子信息方式占据重要比例;实际购买中通过乡镇种子店购买麦种居多,购买种子占比最大的是“百农系列”麦种;农户购种后对于所购麦种总体满意,85 元 / 袋(15kg/ 袋)以下麦种接受度较高。从数据的分析结论中结合当前种业公司的发展给出了解农户实际需求、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重视农户购买过程、制定合理的价格体系等相应建议。
邓宇驰 , 刘晓婷 , 黄 莹 , 樊保宁 , 卢 文 , 张福健 , 丁美花 , 吴建明
2022(10):48-51.
摘要:崇左市是广西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蔗区,为全面地了解该蔗区糖料蔗生产情况,于 2022 年采用实地调查、数据收集和面上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蔗区的甘蔗苗情、种植面积、品种结构、病虫害发生情况等。结果表明:2022 年崇左蔗区甘蔗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增幅 2.81% ;苗情总体较好,有足够的苗数,但阴雨寡照天气较多造成株高较去年矮;螟虫为害率处于较低水平,但宿根蔗黑穗病高发,逐年愈发严重,需引起重视;甘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建议加快优良甘蔗新品种的培育及推广应用,加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研究。
2022(10):14-18.
摘要: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管直接关系到种业高质量发展。对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管的依据进行梳理,总结了质量监管主要成效,分析了当前国家层面种子质量监管、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采取“1 个重点、2 个层面、3 种手段、4 种制度”的“1234 质量监管模式”建议,以加强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管工作。
2022(10):18-22.
摘要:阐述了在种业振兴行动全面起步打基础的关键阶段,面对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转型期的“三个转变”需要什么样的种业人才。分析当前江苏省种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激发本地科研人才活力,引进高层次种业创新人才;加强种企人才引进培养,提升企业内生发展动力;加强高校种业学科建设,提升种业人才培养质量;选优建强基层种子管理服务人才,提升农业从业者素质 4 个方面提出加强种业人才队伍建设、支撑江苏种业振兴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2(10):23-28.
摘要:杂交小麦育种两系法将不育系和保持系合二为一,实现一系两用,繁育程序简化,配组自由,选育出优良组合的概率增高;克服了三系法细胞质负效应和广谱恢复源难以找到的难题;解决了化杀法对分蘖作物杀雄不彻底,难以配制出纯度很高的杂交种问题,预计将成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最主要方法。但两系法现有不育系仍存在众多问题亟待解决,温敏型人为精准控制气温困难,温光互作型不能摆脱温度影响,光敏型杂种优势利用仍存在制约因素。新型小麦光敏不育系中光 121S 育性转换只受光长控制,不受气温影响,且配合力好、杂交优势强,从根本上解决了小麦两系不育系不过关的难题,具有重大应用价值。概述了小麦两系杂交育种研究现状,分析了光敏不育系中光 121S 应用前景,以期为小麦两系杂交育种研究和优良光敏不育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2022(10):39-41.
摘要:从分析河北省救灾备荒种子储备管理现状入手,阐述了种子储备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建议进一步提高种子储备补助,调整储备种子品种结构,加强监管,保障种子市场供应平衡,保障种子储备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
2022(10):41-43.
摘要:进入“十四五”以来,制种玉米产业逐渐回暖,新疆内外种子生产企业纷纷拿出优势品种,扩大繁种面积,增加保产值和单价,职工制种积极性不断提高,2022 年师市玉米制种面积达到 1.4 万 hm2。面积的大幅增长也给玉米制种基地带来了监管压力,通过总结玉米制种基地监管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抓好玉米制种基地监管工作思路,为推动师市玉米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制种环境提供保障。
王 慧 , 张从合 , 汪和廷 , 黄艳玲 , 严 志 , 管昌红
2022(10):66-69.
摘要:研究小麦花粉的保存条件,对小麦杂交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具有重要意义。对小麦花粉进行低温冷藏(4℃)、低温冷冻(-20℃)和超低温冷冻(-196℃)保存比较试验,并分析了影响小麦花粉不同保存方式授粉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4℃不利于小麦花粉的保存,-20℃适宜小麦花粉的短期(7d)保存,-196℃适宜花粉的长期(368d)保存;经过 -20℃和 -196℃保存后的花粉可进行异地授粉;冷冻花粉适宜的干燥条件是温度 20℃、湿度 25%、干燥 1h,最简便适合的复苏方式是室温(25℃)自然复苏。研究结果为杂交小麦制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2022(10):70-75.
摘要:安徽隆平高科(新桥)种业有限公司于 2018 年开始开展华南稻区晚籼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以期为华南稻区水稻新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分析了2020-2021年阶段试验结果,鉴定、评价水稻新品种在我国华南稻区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米质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表现。结果表明,兆两优 1068 和香龙优绿丝苗产量及综合表现突出,适宜在我国华南稻区作晚稻示范推广种植。
2022(10):75-79.
摘要:为了确定开封地区不同类型高油酸花生最佳播种时期,更好地促进高油酸花生种植,以3个高油酸花生品种为材料,设置7个播种时期,调查了不同播期花生的农艺性状、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发现随着播期推迟主茎高和侧枝长先升高后降低,出仁率和百果重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且相邻播期处理间存在显著性差异。5 月 18 日播种,3 个品种的千克果数和千克仁数最低,出仁率、百果重和产量最高,分别为 235.5kg/hm2、6241.5kg/hm2 和 6139.5kg/hm2,较其他播期增幅分别为 11.68%~47.12%、15.72%~45.29% 和 0.91%~48.36%。综合考虑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开封地区露地平播种植模式下油酸花生的最适播期为 5 月 18 日左右,小果品种开农 1760 在 5 月 18 日至 6 月 7 日范围内越早播种产量越高,最迟不应晚于 6 月 7 日。
陈庆政 , 吴春玲 , 林秀芳 , 祁俊程 , 叶万余 , 徐小媛 , 刘海东
2022(10):80-84.
摘要:试验以贺州市农业科学院近 10 年选育出的 13 份花生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 15 个品质性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5 个品质指标变异系数均小于 15%,试验测定的数据较为可靠。粗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呈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油酸和亚油酸呈显著负相关,油酸和脯氨酸呈显著正相关,油酸和油亚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亚油酸和油亚比呈极显著负相关,花生酸和山嵛酸呈显著正相关。15 个品质性状简化为 4 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 87.592%。当平方欧氏距离 D2=7.5 时可以把 13 份花生种质资源分成四大类。在今后育种方向上要选择遗传距离较大,品质特征较好的地方资源作为亲本,由于贺油 16 成熟籽粒蛋白质和油酸含量均为最高且单独聚成一大类,具有特异性,可将其作为优质种质综合开发利用。
2022(10):84-88.
摘要:杂交种生产是高粱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为了探索海南和山东两地甜高粱制种高效生产模式,选择了 3 个生育期不同的甜高粱杂交种为试验材料,研究 3 个杂交种父本和母本在海南和山东两地株高和开花期变化规律,利用不同错期播种方法,对 3 个杂交种在海南和山东进行了制种比较试验,并对杂交种产量和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与在山东种植相比,在海南种植时亲本的株高均显著降低(仅 L407A 除外),开花期均显著变短。在海南制种时,3 个杂交种对应的父本生育期缩短幅度显著大于母本,父本仅需延期播种 2 期,即可与母本花期相遇。在山东制种时,济甜杂 5 号和济甜杂 6 号父本的生育期比母本长 30d 以上,需 3 期播种才能保证花期相遇,济甜杂 7 号父母本生育期差异较小,2 期播种可保证父母本花期相遇。济甜杂 5 号和济甜杂 7 号在山东的制种产量显著高于海南,但受后期连续降雨影响,山东制种的 3 个杂交种发芽率较低;在海南制种的 3 个杂交种发芽率均大于 90%。以上研究结果将为甜高粱大面积制种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洪德峰 , 马俊峰 , 卫晓轶 , 马 毅 , 魏 峰 , 张学舜 , 白东升 , 郭全根 , 史大坤 , 杨海峰
2022(10):51-55.
摘要:随着机械化的发展,适宜全程机械化操作成为玉米育种的重要目标。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新美 026为母本、新 69 为父本选育出新单 68,是河南省机收组审定的首批品种(豫审玉 2017023),次年通过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机收组审定(国审玉 20180297)。对新单 68 在各级试验中的表现进行分析,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通过对新单 68 及亲本选育过程进行梳理,明确了改良本土优势材料的有效途径,探索了 X 系 × 黄热系的杂优模式,为高产、抗逆、宜机收品种的选育提供技术支撑。
何静丹 , 王兵伟 , 郑加兴 , 韦绍丽 , 覃嘉明 , 覃永嫒 , 黄安霞 , 周步进 , 时成俏
2022(10):91-93.
摘要:桂花甜糯 537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于 2019 年利用 NA6271 作母本、JT5931 作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花甜糯类玉米单交种,2022 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桂审玉 2022032 号。该品种在异地鉴定和广西区域试验中稳定表现出兼具适口性和甜糯性的优秀食用品质、色彩丰富靓丽和产量较高的商品品质,以及良好的综合抗逆性和适应性等优点,既满足了广大消费者对鲜食玉米品种在色彩和品质上的追求,又满足了种植户节本增效的需求。通过介绍亲本与桂花甜糯 537 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为该品种应用推广以及该类型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2022(10):102-103.
摘要:汾杂 163 是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杂交谷子新品种,母本为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晋汾系 21A6,父本为抗拿捕净除草剂恢复系K37-9。2016-2017年参加所内品种比较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比对照长农35号增产14.9%。2019年、2020 年连续 2 年参加山西省谷子新品种区域性试验,每 667m2 平均产量分别为 316.8kg、362.04kg,增幅 8.22%~23.70%。该品种高抗黑穗病,中抗谷瘟病,适宜在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区春播种植。2022 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 谷子(2022)140057。
李 胜 , 刘莉莎 , 周全卢 , 李东波 , 黄迎冬 , 李育明 , 何素兰 , 梁 琴 , 朱洪庆
2022(10):104-106.
摘要:为满足甘薯生产和市场对桔红色食用型甘薯品种的需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以浙薯 13 为母本与多父本进行集团杂交,从后代实生种子中筛选培育出了甘薯新品种南薯 021,于 2021 年 7 月完成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号:GPD 甘薯(2021)510040。该品种鲜薯产量达到 29448.3kg/hm2,薯块干率 27.47%,淀粉率 17.54%,β- 胡萝卜素含量 1.46mg/100g ;薯块呈纺锤形,结薯集中,薯皮中等红色,薯肉桔红色,大中薯率达 85.17% ;薯形好、食味优、商品性好、抗病性强、耐贮藏,是理想的桔红色食用型甘薯新品种。
2022(10):108-110.
摘要:南粳 66 是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和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高产、稳产、食味品质优良的水稻新品种。对南粳 66 的选育过程、农艺性状、品质性状以及产量表现进行介绍,并详细阐述了其繁种关键配套技术以及在推广应用中的实际表现。
刘东军 , 宋维富 , 杨雪峰 , 赵丽娟 , 宋庆杰 , 张春利 , 肖志敏 , 辛文利
2022(10):112-114.
摘要:龙麦 91 是将矮败小麦和有性杂交有机结合,通过生态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强筋小麦新品种,组合为矮败 / 龙 00-0657// 龙 94-4081/// 克 03-1295//// 龙 04-4798。2018-2021 年度参加黑龙江省小麦科研联合体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 年区域试验较对照品种增产 9.0%,生产试验较对照龙麦 35 增产 8.8%。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的品质分析结果表明:龙麦 91 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2022 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黑审麦 2022L0004),适宜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北部地区种植推广。
2022(10):122-123.
摘要:四川省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利用不育系 LY32AB 与恢复系 LY1008H 配组选育出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得乐油1606。该品种芥酸含量 0.0380%,商品菜籽硫苷含量 21.88μmol/g(饼),含油量 49.06%,于 2022 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 油菜(2022)510121。
黄 璐 , 张晓燕 , 马爱民 , 陈 新 , 袁星星 , 王润东 , 薛晨晨
2022(10):125-126.
摘要:通黄 15 是以睢科 998 为母本、苏 0911 为父本,经人工杂交,历时 8 年选育出的常规夏播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从播种到采收平均 98.8d,干籽粒百粒重为 24.8g,粗蛋白质含量为 42.7%,粗脂肪含量为 19.9% ;2019-2020 年参加江苏省淮南夏大豆江苏省农科院科企联合体区域试验,比对照苏豆 13 分别增产 15.6% 和 8.6%,每 hm2 平均产量为 3183.2kg ;2020 年参加生产试验,比对照苏豆 13 增产 5.2%。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商品性佳的特点,2021 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豆 20210018,适宜在江苏省淮南区域用作夏大豆种植。
2022(10):31-35.
摘要:在棉花品种大量涌现的情况下,棉农选种和品种管理难度加大,科学严谨地做好棉花品种展示比较试验,对参试品种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筛选,选择优质高产品种进行推荐和示范意义重大。对新疆阿克苏地区开展棉花品种展示评价和推荐示范的背景、具体做法进行阐述,总结开展这项工作的主要经验与成效,并就进一步做好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实施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筛选工作提供参考。
2022(10):35-38.
摘要:振兴种业,育种是关键,而商业化育种是强化种业科技创新、提升种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现代种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近年来,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杭州商业化育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通过研究国内外商业化育种现状及基本特征,对比分析杭州当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快推进杭州商业化育种的对策建议。
2022(10):59-65.
摘要: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对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 1956 年、1981 年和 2014 年的主要农作物种植种类、面积等进行普查与分析,发现政和县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地方品种呈减少趋势,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培育品种和主要粮食作物培育品种则逐年增加。针对政和县农作物种质资源现状,提出了加大收集力度、加强保护意识、挖掘地方品种等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您是本站第 17896273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