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7.
摘要: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中国实施20余年,是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家族中最年轻的成员。随着我国植物新品种申请量和授权量的不断攀升,植物新品种纠纷数量不断增加,纠纷类型不断增多,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日益复杂,尤其是相关案件的社会影响也在不断增强,备受社会各界,包括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从植物新品种司法保护实践来看,目前涉诉的植物新品种侵权纠纷主要涉及有性繁殖植物新品种,只有少数案件涉及无性繁殖的观赏性植物。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审理的上诉人蔡新光与被上诉人广州市润平商业有限公司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上诉案,涉及的植物新品种为“三红蜜柚”,为柑橘属,系无性繁殖植物新品种的典型,其核心问题是认定三红蜜柚果实是否构成植物新品种权所保护的繁殖材料。农作物领域的常规种和无性繁殖植物的品种权保护水平是一个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水平的直接体现。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通过对本案的审理与裁决,首次在判决书中明确了植物新品种侵权纠纷中关于繁殖材料的判断标准、明确将未经许可种植授权品种繁殖材料,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应认定为品种权侵权,释明植物新品种保护与繁育方式的关系等涉及植物新品种侵权认定的关键问题,将对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尤其是果树、蔬菜、花卉以及其他观赏性植物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及其育种创新产生深远影响。这一典型案例将成为我国植物新品种司法保护的标杆案件。
董艳辉,王育川,温鑫,李亚莉,侯丽媛,赵菁,曹秋芬,王斌,吴慎杰,秦永军
2020(1):8-13.
摘要:藜麦为近年引进我国的一种抗逆性强、营养全面的杂粮作物,一经引进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品种的更新换代速度却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概述了藜麦种质资源的收集及应用、常规育种、杂交育种、分子辅助育种等技术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藜麦育种工作中需要开展的工作提出了展望,以期为育种工作者提供借鉴。
于滔,曹士亮,张建国,曾兴,任洪雷,王成波,李文跃,李昕,曹靖生
2020(1):13-16.
摘要:转基因作物自1996年开始商业化种植,其种植面积逐年递增,商业化种植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显著。本文概述了1996-2018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情况,展望了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前景,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査中萍 , ,
2020(1):17-20.
摘要: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中,嘉鱼县已有玉米、大豆、小豆、芝麻、水稻、小麦、油菜等66份作物种质资源收入国家库。分析了嘉鱼县1956、1981、2014年的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品种类型及栽培面积变化,发现嘉鱼县耕地面积较1956年有一定减少,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但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面积却较1956有所大幅增加。从种植的作物品种类型来看,1956年主要种植地方品种,品种比较单一,1981年、2014年各作物种植培育品种为主,1981年的栽培种多是常规品种,而2014年生产上多以高产优质高抗的杂交品种为主。普查中发现嘉鱼县6份地方资源仍在广泛种植。针对嘉鱼县地域特点,提出保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以及嘉鱼县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0(1):21-24.
摘要:通过对黑龙江省2009-2018年审定的187份常规粳稻品种进行统计分析,结合育种思路、方法和科企合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黑龙江省水稻育种思路应该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育种多目标优化,以提高育种效率为导向开展育种技术融合实践,以增强优势互补为导向推动科企合作共赢发展,以期为今后黑龙江水稻品种选育和应用提供参考。
2020(1):25-27.
摘要:质量兴农,标准先行。总结我国当前种子质量和检验标准现状,分析面临的发展形势,为今后种子质量和检验标准体系建设提出发展建议,对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具有重要意义。
2020(1):27-28.
摘要: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只有种业安全得到保障,粮食安全才能得到保障。当前邯郸市种子企业经营主体多元,研发实力和加工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企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不强,种子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种业市场监管缺位等种种问题限制了邯郸种业的发展,本文从鼓励企业优化升级,增加科研投入,培育优势品种等方面提出对策及建议。
2020(1):29-31.
摘要:农作物种子质量水平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关系我国种业“走出去”战略的实现。种子质量检验和种子质量认证是农作物种子质量监控体系的两大关键。对新时期种子质量检验和种子质量认证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剖析,并就适应新形势加强农作物种子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探讨相应的建议对策。
徐瑶 ,
2020(1):36-39.
摘要:国家种子基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现代种业发展的战略基础。为推动江苏省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大县高质量建设发展,本文概述基地认定与奖励扶持概况,总结近几年基地发展成效,包括产种规模优势凸显、供种能力稳步提升、本土种子企业发展壮大、与优势企业合作日趋稳固、基地建设组织领导不断强化、建设标准初步细化统一、种子质量检测体系持续完善等,分析基地发展瓶颈与问题,从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放大扶持政策效应、扶持本土企业发展、强化体系建设、推行制种保险落实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020(1):38-40.
摘要:玉米是十堰市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超过6-7万hm2。近年来,随着玉米育种技术不断的创新,国家品种审定制度的改革,玉米品种呈现井喷的形式。为解决生产实际需要,结合玉米品种审定,十堰市农科院技术开发中心开展了最新品种生产试验,对它们进行横向对比研究。以实验结论为依据,为新品种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2020(1):39-41.
摘要:该试验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氮、磷、钾施用量对杂交玉米新品种金贵单3号产量的影响,建立数学模型,得出金贵单3号单产大于701.81kg/667m2的农艺措施为密度3522~3678株/667m2、施N 10.7~12.5kg/667m2、施P2O5 9.5~10.5kg/667m2、施K2O 10.3~11.7kg/667m2。保证足够的群体密度及控氮、增钾、适磷的肥料运筹是取得高产的有效措施。
2020(1):42-47.
摘要:为探究中强筋小麦品种阜麦9号的产量结构配置及其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途径,利用2013~2016年度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数据资料,对阜麦9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阜麦9号的产量结构为穗数666.0?104穗/hm2,穗粒数30.2粒/穗,千粒重46.7g;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偏相关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大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各产量构成因素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线性回归关系极显著,阜麦9号产量形成的64.4%以上是由产量构成因素贡献的,所构建的回归方程为Y=-16118 12.979X1 205.959X2 206.393X3;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阜麦9号的丰产优质高效栽培,应在合理控制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协调穗数和穗粒数的关系,增加穗粒数,稳定千粒重。
2020(1):48-52.
摘要:为促进河南省优质水稻产业发展,提升原阳大米品牌创建,满足人们对优质米的需求。以河南省近几年培育的22个优质粳稻新品种(品系)为试验材料,组织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相关专家及合作社的技术骨干进行了稻米食味品评。结果表明,综合评分排在第一位的为新乡农科院培育的粒粒香品种获“金奖第一名”,第二位为河南省农科院培育的郑香粳1925获“金奖第二名”,原稻397、原旱稻3号、裕粳136、获稻008、五粳04136同时获“金奖”证书。进一步对供试的水稻样品大米的垩白性状测定表明,食味综合评分较高的水稻品种和获奖品种普遍表现为大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较低,平均分别为5.44%、1.43%。这说明,大米的外观品质和大米的食味品质在优质米育种上可以达到同步改良,垩白性状可作为优质食味米选育的一项技术参数和标准。同时,大批优质食味米的成功筛选也表明了我省的优质稻育种实力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2020(1):52-56.
摘要:在山西晋中榆次开展国家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小麦区域试验,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科学的评价17个小麦新品种的生育特性、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等综合性状,为小麦品种审定及新品种适区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中夏168、京麦18、CA12123、轮选149和京农16-16田间综合表现较优,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和丰产性,建议参加进一步的区域试验或者生产试验
刘兵 ,
2020(1):56-58.
摘要:泰优398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江西现代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选育的早熟、优质、早晚兼用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品种审定编号:赣审稻2012008、赣审稻20190017)。为了探究泰优398早晚连作模式的优越性,本公司于2018年在江西省安排了7个生态点的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在稻谷价格低迷的大环境下,泰优398早晚连作种植模式可为种植户带来高效益,是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的新途径。
2020(1):59-61.
摘要:本文对5个冀中南宜机收玉米品种进行3000、4000、5000、6000株/亩4个密度,4次重复的种植。收获小区后测产,将5个品种4个密度4次重复产量数据做方差分析,表明品种之间,密度之间存在真实差异,先玉047、迪卡517表现均比对照郑单958、先玉335表现优异。
2020(1):61-63.
摘要:利用玉米品种绥玉29,采用人工剪叶模拟玉米叶部病害的发生,在不同熟期依据病害发生级别标准对叶片进行人工处理,研究灌浆期、乳熟初期、乳熟末期、蜡熟期四个时期叶部病害发病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及在同一时期不同级别病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得到研究结果:在玉米灌浆期、乳熟初期、乳熟末期、蜡熟期随着病害级别的增加,产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但在灌浆期减产的幅度最大,且各病害发生后的产量均呈现极显著差异,在蜡熟期随着病害发生级别的增加减产的幅度最小;随着玉米生育时期的进展,越往后期发病对产量的影响越小;在蜡熟期发病,1、3级别病害发生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5级、7级、9级病害发生后的产量无显著差异,说明在蜡熟期发生各级别病害对于产量的影响不显著。
2020(1):64-66.
摘要:扬辐麦6号(原代号扬辐麦2054)系采用辐射诱变与常规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育成的高产早熟小麦新品种。2014-2016年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由于其产量和农艺性状突出,2016-2017年参加国家生产试验,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80012)。该品种熟期较扬麦20早熟1天,高抗小麦黄花叶病,中感赤霉病、纹枯病和白粉病,品质达中筋小麦标准。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应当做到良种良法的配套,适期播种、优化群体结构、合理运筹肥料、协调群体生长、综合防治病虫害、及时收获等。
2020(1):66-68.
摘要:通过3年对双低杂交甘蓝型油菜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品种华油杂705制种技术研究,探索出了一套适宜甘肃张掖市民乐县气候条件下的高产保纯制种技术。其主要技术措施是:选择优势基地,制种基地应相对集中连片,土质肥沃;在保证隔离安全的条件下,地膜覆盖,机械点播,规范栽培,严格父母本行比为 2∶6
2020(1):71-72.
摘要:宁薯17号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采用自育杂交品种宁薯12号作为母本、外引杂交品种陇薯6号作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晚熟,生育期112天。株型直立,株高84.4cm,主茎1.9个,分枝8个。结薯比较集中,薯块较大且整齐,单株结薯个数5~6个,平均单薯重量195.3g,商品率为72.2%。薯块形状卵圆形,薯皮光滑、浅黄,薯肉浅黄,芽眼深浅中等。块茎鲜基干物质含量为24.1g/100g、淀粉含量为17.02 g/100g、粗蛋白含量为2.06 g/100g、维生素C含量8.80 mg/100g、还原糖含量1.14 g/100g,适宜淀粉和全粉加工。适应性试验平均亩产31114.5kg/hm2;生产示范平均产量 36502.5kg/亩。适宜在宁夏干旱、半干旱、阴湿地区海拔1700-2500米区域春季推广种植。
2020(1):73-75.
摘要:连粳17号是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采用系谱杂交育种法,通过异地生态抗逆性鉴定等手段选育而成的中熟中粳早熟新品种。该品种丰产稳产、早熟、抗倒、食味品质佳,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和适应性。2019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稻20190006),适宜在江苏淮北地区以人工直播、机条播、机插等多种稻作方式种植。本文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2020(1):75-76.
摘要:黑粳1518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以龙交08-2105为母本,上育397为父本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2019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具有极早熟、优质、高产、抗病等优良性状集一身的水稻新品种,适宜黑龙江省活动积温≥2050℃以上稻区种植。本文简要叙述黑粳1518品种选育的经过、品种的特征特性、品种的栽培技术要点、对品种的种植前景进行展望。
2020(1):77-78.
摘要: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早熟高产玉米新品种中江玉5,通过该品种亲本的生育特性分析和高产制种技术措施的研究,为该品种加快产业化进程,扩大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2020(1):78-80.
摘要:高粱新品种克杂15号于2017年通过国家登记审核,该品种属于酿造型杂交种,该品种突出特点是产量高,秆强耐密植,适合机械化收获,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春播种植。笔者从前茬作物选择、整地、种子处理、播种时期、种植密度、平衡施肥、中耕管理、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以及秸秆处理等方面阐述了克杂15号配套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目的是为黑龙江省高粱产业持续发展及农民选种提供参考依据,进而实现高粱增产、农民增收。
2020(1):80-82.
摘要:两优887是湖南湘穗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自主选育的水稻新品种。突出特点是熟期适宜、丰产、稳产、抗逆性好。于2018年9月通过湖南省审定。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抛栽高产技术。
2020(1):82-83.
摘要:随着土地集约化推进,大农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不断涌现,种植主体的改变和消费的升级导致市场对玉米品种的需求产生变化。机收籽粒玉米品种的选育成为玉米育种的一个新方向,机收玉米品种将是种业下一个风口。SK567玉米新品种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赵久然老师及其研发团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过多年研究选育的机收玉米新品种。推广两年来该品种的耐密性、抗倒性和丰产性受到广大种植户的喜爱,籽粒机收优势明显,种植效益显著提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笔者亲历SK567玉米品种从试验示范到推广的全程工作,总结了SK567玉米新品种的夏播高产栽培技术,让良种良法相配套,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2020(1):84-85.
摘要:“南粳5055”是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而成,具有米质优、稳产高产、综合性状好的特点,在张家港市种植多年,深受广大种植户的喜欢。生产上,我市以绿色优质高效稳产为导向,优化管理措施、强化绿色防控,形成了一套“南粳5055”的绿色优质高效稳产栽培技术,产出了品质优的“南粳5055”稻米,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米的需求。
2020(1):86-87.
摘要:介绍菜用大豆‘兴化豆618’的主要特征特性和产量表现,并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主要包括:选好田块、犁田整畦、种子处理、适时播种、合理密植、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
2020(1):88-89.
摘要:龙谷39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合作以安4585为母本、冀谷26?L70为父本组配杂交选育而成的抗除草剂拿捕净谷子新品种。2017年在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全国第十二届优质食用粟鉴评会上,评为一级优质米。该品种于 2019年11月通过了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DP 谷子(2019)230065。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