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2-23.
摘要:系统总结近年来云南种业在品种选育、繁种基地建设、市场监管能力建设、种子企业扶持和发展、种业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云南种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对如何推动云南种业发展提出了思路、目标和措施。
2018(10):28-30.
摘要: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担负着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优质品种、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重任。在乡村振兴建设的洪流中,种业要肩负责任,当好排头兵,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种子作为最基础的要素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2017年南京市种业现状,本文分析了当前南京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2018(10):34-34.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河北省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现状,对河北省地理禀赋、政策扶持、产学研合作以及面临的新形势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对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2018(10):1-3.
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种业发展历史上4次兼并重组浪潮,提出我国自2013年开始进入了种业第一次兼并重组浪潮,分析了我国种业第一次兼并重组浪潮的特点、促进第一次兼并重组浪潮发生的积极因素。在此基础上判断了我国种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对进一步促进我国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提出了政策建议。
2018(10):4-8.
摘要: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品种,更是全国农产品供给侧改革的典型代表。随着当前玉米临储政策取消、价补分离、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等政策的推行,玉米种子推动供给侧改革就更是至关重要。目前,国内玉米种子供给大于需求,且预测供需形势将会持续,高库存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但是玉米种子结构性短缺问题依然存在,如何通过种业推动产业发展成为亟需的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玉米种业供需结构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提出应分散玉米制种、培育大型制种主体、加大基地玉米种子开放力度、创建完善的玉米制种体系出发,提升国内玉米种业竞争力,争取全球玉米种业话语权。
2018(10):9-14.
摘要:菜豆营养含量丰富,味道可口,菜豆是我国三大主要果菜类之一,菜豆新品种的选育对菜豆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作为菜豆的主要生产国家,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本文总结了近十年来我国在现有的种质资源基础上选育出并通过鉴定和报导的33个优良菜豆新品种,分析了主要育种目标、方向、和育种方式,并从我国农业新兴技术发展方向和应用的角度对今后菜豆新品种选育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菜豆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2018(10):15-17.
摘要:阐述农作物新品种DUS测试重要性、迫切性,分析福建DUS测试存在问题,提出推进DUS测试的措施,包括加强监管和指导、增设DUS机构编制和政府购买服务、共享测试结果、新技术应用和跨省间引种合作,借用国际资源等措施
2018(10):18-21.
摘要:氮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直接影响着水稻产量品质水平。然而,近年来,为了保持和追求更高的稻谷产量,大量氮肥的使用,对环境造成日益严重的影响。为了有效的改变这种局面,提高水稻自身的氮肥利用效率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对前人在水稻氮素利用效率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着重从水稻氮高效筛选鉴定体系、水稻氮高效的形态生理特征以及氮高效基因的遗传调控机理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为今后更好的开展水稻氮高效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2018(10):35-38.
摘要:摘要:分析了2017年保山市多雨对夏玉米的影响,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其预防应对和控制补救措施,以期为当地玉米生产提供参考借鉴,尽可能降低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
2018(10):39-41.
摘要:2018年是农业农村部提出实施“种子质量年”的第一年,“种子质量年”的核心是质量兴种,品牌强种。本文结合宜昌种子质量监管的现状,从种子质量管理面临的新形势、主要做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县级种子检测机构、完善种子种苗的检测方法和标准、创新应用快速检测、建立地市级真实性检测大数据信息化平台、推动种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加强种子质量监管的拙见。
2018(10):47-48.
摘要:在河西走廊戈壁温室甜瓜生产中,围绕制约甜瓜实现高效生产的因素,从选择品种、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加强植株与果实营养管理、温室环境调控、病虫害防控和适时采收等方面上,提出了温室甜瓜实现高产高效生产的途径, 旨在为本区戈壁温室甜瓜实现高产优质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2018(10):49-50.
摘要:黑龙江作为全国的水稻种植大省,自2006年-2017年选育审定水稻品种213个,通过对选育审定品种的数量情况、品种类型、适应区域、审定主体、选育方法等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清楚认识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在审定品种低水平重复、特用水稻品种供给不足、部分适应区域品种短缺、种业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育种方法单一等问题依然存在,还需要政府、种业企业、科研单位等共同开展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与办法。
2018(10):51-55.
摘要:2016年我所从张家口市农科院引进适宜西北早熟区种植的张杂谷系列品种,在白银不同生态区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除张杂谷10号在高海拔旱山区不能正常成熟外,其余品种表现出较好的生态适应性。通过对物候期、生物性状、产量表现等综合性状进行分析比较,优选出适宜白银市海拔1700m以下灌川区推广种植的张杂谷5号和海拔1900m以下旱山区地膜条件下推广种植的张杂谷12号,为张杂谷品种在白银市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2018(10):56-59.
摘要:本研究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以25份美国早熟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在黑龙江绥化地区从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05-115天左右),以4个黑龙江省骨干系为测验种,组配100个杂交组合,对外引美系及100份杂交组合进行田间综合鉴定及产量分析。筛选出了3个病害中抗及以上、比对照增产5%以上的杂交组合:C93/绥系614,C174/绥系614,C100/K10;筛选出5份中抗或高抗玉米丝黑穗病、大斑病且无其它不良性状的美国自交系:C62、C93、C137、C155、C174;筛选耐密、抗病(中抗或以上)改良种质3份:C62/绥系205,C174/绥系614 ,C137/绥系709。为丰富黑龙江省早熟、多抗、耐密植、适合机械化玉米种质资源及外来种质本土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2018(10):60-61.
摘要:本文以周麦27为材料,探讨了宽窄行种植对周麦27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宽窄行即13cm*20cm种植时能增加周麦27的亩穗数,基本苗21万/666.7m2时,显著增加有效穗数,能显著增加产量。
2018(10):62-64.
摘要:筛选了7个近3年国家和省审定或生产试验的优质水稻新品种(裕粳136、获稻008、新稻25、新稻69、新科稻29、玉稻518、鑫稻538)进行展示,以鉴定品种的丰产性、抗病性等综合表现。结果表明,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玉稻518>鑫稻538>新稻69>新科稻29>裕粳136>获稻008>新稻25,以玉稻518产量最高,603.78 kg/亩,新稻25产量最低,574.18 kg/亩。裕粳136、获稻008米质达国标优质2级,玉稻518、鑫稻538、新稻69、新科稻29、新稻25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玉稻518和新稻25中抗稻瘟病,新稻69、鑫稻538、裕粳136、获稻008和新科稻29中感稻瘟。从高产量优质抗稻瘟病角度看,玉稻518、鑫稻538、新稻69这3个水稻品种表现较好。从生物多样性看,应根据每个品种的特性,结合地区环境条件、生产目的选定主导品种,有所侧重,其它品种也应适当种植,确保粮食安全。
2018(10):65-66.
摘要:采用水稻超干种子不同贮存处理方法对种子质量的影响试验,旨在找出水稻种子长期贮存控制种子发芽率下降和灭杀种子害虫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干种子经先低温后高温干烘处理成超干种子,然后立即用害虫咬不破材料密封不透气包装超干种子放在室内干燥通风处自然室温贮存,2年能保障种子超低水分,不生种子害虫,发芽率无显著下降。
2018(10):67-69.
摘要:摘 要:为了确定机收玉米敦玉27最佳种植密度,为大面积种植提供参考依据。在甘肃省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酒泉育种站基地上,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进行了机收玉米新品种敦玉27适宜种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收获期的推迟,籽粒含水量在递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籽粒含水量在递增,穗粒数、穗粒重、百粒重在递减,产量、产值、利润和投资效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不同密度产值、利润和投资效率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依次为:12.75万株/ hm2>13.50万株/ hm2>12.00万株/ hm2>11.25万株/ hm2,适宜种植密度一般为12.75万株/ hm2~13.50万株/ hm2,最佳种植密度为12.75万株/ hm2。
2018(10):70-71.
摘要:通过在稻田免耕条件下设置不同的种植方式和密度处理,探讨供试油菜品种万油27的主要产量性状差异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供试品种的单株荚果数、每果粒数和籽粒产量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万油27在免耕条件下适宜采用直播种植,相应的最佳种植密度为20000株/666.7m2。
2018(10):72-74.
摘要:桂黑糯609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利用自选黑糯玉米自交系桂黑系102作父本,与白糯玉米自交系绿秆糯作母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黑糯玉米杂交种,于2017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综合抗病性强,抗倒性好,后期保绿性长,适应性广,结实性好、无秃尖,果穗外观品质好,籽粒黑色素高、糯性柔软,有香味,早熟早上市等优点,适应广西及东南甜糯玉米区域种植,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潜力大。
杨勇 ,
2018(10):75-76.
摘要:皖豌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豌豆(Pisum sativum L.)新品种,以搜集地方资源蒙城白豌豆为母本、中豌4号为父本,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在两年的品种多点试验和生产试验中都表现出产量高、综合抗性好和抗倒伏特征特性。2012年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皖品鉴登字第1014001)。本文主要介绍了该品种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2018(10):77-78.
摘要:西南玉米区地形复杂,立体气候明显,玉米品种类型丰富,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玉米种植区域逐渐向平坝河谷地区转移,玉米种植逐渐向农业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转移。为了提高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降低劳动强度,机械化播种与机械化收获是一条必经之路,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品种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别:玉米植株抗倒性好,穗位整齐,适宜机械收获,玉米籽粒脱水性好。B1170是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用抗倒性好的中间材料N54-3与脱水性好的自交系292杂交并与N54-3回交再通过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的自交系,它具有抗病性好、抗倒力强、株叶形态紧凑、籽粒脱水性快、一般配合力高等特点,它将会成为西南玉米机械化收获育种的重要材料。
2018(10):79-80.
摘要:天育101是以自选系W164为父本、W149为母本进行杂交组配选育而成的玉米新品种, 2017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9.4kg,比对照品种增产11.4%,于2018年5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综合抗性好、产量稳定,适合在山西省特早熟区以及华北相同生态区推广种植。
2018(10):81-81.
摘要:摘要:国审小麦新麦36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周麦22为母本,中育12为父本进行的有性杂交,经历多年选育出的高产、高产、半冬性中早熟小麦新品种。本文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等,为新麦36进一步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2018(10):82-83.
摘要:摘要:引进种植示范试验吉利198,阐述吉利1989夏玉米品种在武城县的田间表现,总结高产栽培技术,为在武城县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2018(10):84-85.
摘要:本文在介绍秦紫薯2号、秦紫薯3号专用甘薯新品种特点的基础上,从选购健康壮苗、深耕整地起垄、科学配方施肥、适时早栽覆膜、田间精细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安全收获贮藏七个方面提出了新品种高产高效农艺栽培措施,为秦紫薯2号、秦紫薯3号甘薯新品种在陕西关中地区规模化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2018(10):92-93.
摘要:荆占1号是从“黄华占/鄂中5号//黄华占”后代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常规早熟中籼,该品种丰产性好,综合抗性优,适宜轻简化栽培。本文介绍了该品种近年来在湖北省区域试验及高产示范表现、特征特性,结合品种特性总结了育苗移栽及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
农明英 , 张世鲍 , 高海涛 , 农传江 , 何金宝 , 刘娜 , 王献
2018(10):94-95.
摘要:文薏2号是从收集的薏苡种质资源本地种“小五谷”中选出的一个天然变异株, 2007-2009年采用系统选育方法和连续种植观察鉴定,2010年进入预备试验,2011年参加品比试验,2012-2014年参加第二轮国家薏苡区域试验,3年汇总每667m2平均产量244.08kg,居参试品系的第2位。2014年同时参加国家薏苡生产试验,在5个试验点中有4个试验点比对照品种表现增产,增产点率达80%。2015年5月通过国家小宗粮豆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鉴定编号为国品鉴杂2015016。概述了文薏2号的选育经过及其主要栽培技术措施,以期为文薏2号的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2018(10):87-88.
摘要:克春111571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自主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参加克字号小麦异地鉴定和省区域试验的过程中,连续3年田间高产、稳产、抗旱性表现突出,品质达到中筋标准,适宜黑龙江省及其相似生态区种植,集高产、抗逆于一体的小麦新品种。本文就该品种主要性状及关键栽培技术进行阐述,以期为该品种的大面积生产推广提供技术指导。
2018(10):89-89.
摘要:安麦1241是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以矮败为材料注入多父本基因,选育出的高产、抗倒、抗病、抗旱的优秀半冬性品种。在经历条锈病,赤霉病,低温霜冻多重自然灾害的考验下,在2018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委员会审定。
2018(10):90-91.
摘要:德禹201是吉林德禹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12年以自选系547A为母本,以自选系547B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8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吉审玉20180003.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的特点,适应于吉林省极早熟区域种植。
2018(10):96-97.
摘要:介绍了浙中地区特有的一个半野生大豆品种——马料豆的性状特征、利用价值及栽培种植,总结出一套马料豆的栽培技术,并提供开发利用及保护措施方案。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