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6):17-17.
摘要:分析总结了近几年河北省棉花种植分布、面积与产量,进出口量与国际市场占有率,品种质量与产需信息,价格波动情况等产业现状,然后通过布局调整与规模化、育种目标、种植技术与种植模式、采摘加工、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
2017(6):18-20.
摘要:种子企业对科研工作实施绩效管理是提高企业商业化育种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然而,此项工作在很多企业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调研江苏“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科研绩效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构建其科研绩效管理体系的对策。
2017(6):21-24.
摘要:中国是谷子起源中心,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为了揭示谷子遗传多样性遗传背景、遗传结构、多态性水平及品种间的亲缘关系等,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国内外学者对谷子开展了大量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取得了丰富的研究结果。本文从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 DNA 分子标记技术四个方面综述谷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为谷子种质资源全面系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017(6):25-27.
摘要:本文介绍了陕西甘薯产业的种植区域、生产现状及2006年以来陕西甘薯产业科研进展,研究的新品种、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陕西甘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大力发展甘薯产业的优势,围绕问题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解决对策。
2017(6):28-30.
摘要:摘要:新《种子法》加大了对因种子质量违规的处罚力度,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2016年全国农技中心开展了种子企业的能力验证。本文通过分析2016年度种子企业能力验证结果,阐述我国种子企业发芽试验技术能力现状,提出了种子企业检验部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供种子检验人员参考。
2017(6):31-32.
摘要:2017年1月1日,新修订的《农作物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为检查新管理办法实施效果,宜昌市种子管理局在种子市场监管“金盾行动”中把品种标签列为检查重点,共检查标签671个次。本文对新管理办法提出的新要求归纳为两大类,其一为揭示风险,二为提供服务;对检查的标签与新要求进行了比对;对比对发现的不符新规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及处罚意见。可供企业改进标签、供管理机关处罚提供参考。
2017(6):33-34.
摘要:摘 要:种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玉米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产量高低直接影响我市粮食生产安全,为此我市农业主管部门非常重视种子的质量安全工作,而抓好种子源头监管,是保证种子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由于我市玉米制种均委托甘肃、新疆、榆林等地开展异地制种,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制种的面积达到70%左右。近日,按照省种子管理站文件要求,笔者同市农林委检查组一行赴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武威市、张掖市对当地制种情况进行调研,详细了解当地制种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我市制种企业在异地开展制种提出对策及意见,确保杂交玉米种子源头质量安全,为我市粮食作物安全生产建言献策。
2017(6):1-6.
摘要:京津冀种业协同创新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京津冀种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及其建设路径,对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强化北京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定位、推动京津冀三地种业协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需求和理论意义。通过梳理京津冀三地种业发展的现状与进展,分析提出京津冀种业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和平台主导的京津冀种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路径,设计了增值分配、合作分工和激励调优机制,试图为京津冀三地种业协同创新指明路径和方向,为京津冀三地种业协同创新发展构建合理有序的机制,为京津冀三地政府部门提升发展种业提供可行的政策建议。
2017(6):7-13.
摘要:玉米育种是实践科学,主要是应用研究,选育出品种是硬道理,但理论研究和探讨不可或缺。笔者长期从事玉米育种工作,“27个问题”在《中国种业》2016年第4期发表后引起广泛热议,许多专家和育种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讨,踊跃给出答案。笔者又总结归纳了27个新问题,涉及育种科技和科研管理体系两个方面,希望展开讨论,上升到理论角度来思考辨析,旨在促进玉米育种的进步和繁荣。
2017(6):35-37.
摘要:摘要:省界山区县生态条件复杂,农作物品种多、杂、乱,代销户多,交通不便,作为种子管理部门,要求专业精通、服务意识强,不光要保障农民的经济效益,更有强烈的社会责任,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本文主要分析基层县镇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017(6):38-40.
摘要:通过对尖扎县种子户的生产经营行为的考察,认为户主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程度、经济能力、组织化程度和种子市场环境都会影响到种子户的收入。提出完善种子知识传播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完善种子市场管理体系来提高种子户收入预期。
2017(6):41-44.
摘要:摘要:为及时了解宝鸡市玉米生产成本和价格波动,提高农民综合收益,对不同玉米种植户的生产效益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宝鸡市玉米种植效益总体下滑明显。不同区域、规模、栽培模式和用途类型的玉米,种植效益差异较大。为促进玉米产业健康发展,应从供给侧入手,充分运用科技和政策手段,实现市场供需平衡,农业节本增效。
2017(6):47-49.
摘要:摘要:科技成果转化新政策对于种业科研人员来说是新的福音。而在试点实践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基于对四川省试点单位的科研人员进行研究,从资金、政策、市场、利益分配和转化现状五个方面进行满意度调查,发现目前存在的资金现状不满意、政策保障不到位、市场供需不平衡、利益分配不到位以及转化渠道不创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平衡市场需求、确立利益最低分配比例以及充分利用互联网 科技成果转化等对策,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2017(6):50-51.
摘要:以安薏1号为材料,采用双因子裂区设计,研究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和密度对安薏1号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显著。株高、茎粗、千粒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随着密度的增高而逐渐增加。最佳处理组合为A3B3,即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2,施氮量为300kg/hm2。
2017(6):52-55.
摘要:通过对2009-2015年的黄淮南片小麦区试结果分析,供种单位有86个,提供参试品种208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品种60个。按照行业来分,教学单位6个,提供参试品种25个,占12,02%;科研单位26个,提供品种96个,占46.15%;企业46个,提供品种78个,占37.50%;其他8个单位,提供品种9个,占4.33%。四类育种单位分别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数为5个、32个、23个和0个。育种效率分别为20%、33.33%、29.49%和0。2009-2015年黄淮南片小麦区试的平均产量为518.07kg/667m2,其中冬水组平均产量为529.86 kg/667m2,春水组为511.00 kg/667m2。7年间,试验平均产量与对照种的残差在逐步加大,其中冬水组的产量提高了32.84 kg/667m2,年平均提高4.55kg/667m2;春水组提高了22.38 kg/667m2,年平均提高3.20 kg/667m2。进一步分析年度最优品种和最差品种与对照种的残差,最优品种的残差越来越大,最差品种的残差越来越小,表明了该区育种水平不断提高,品种改良效果比较显著。
2017(6):56-57.
摘要:利用筛选的适宜浓度PEG溶液室内模拟干旱,研究了旱稻新品种鑫两优212和旱稻对照绿旱1号、普通对照金优207等三个水稻品种对芽期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在12.5%的PEG模拟干旱处理下,供试材料的萌发和苗期性状都受到了显著抑制,3个品种的平均成苗率、平均苗长、平均苗重、平均根长和平均根重分别比对照降低33、49.6、60、38.4和31.4%, PEG干旱胁迫处理后成苗率、苗长、苗重及根重降幅最小的品种都是鑫两优212。根据三个品种在PEG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后的苗期性状表现,结合芽期耐旱系数评价,可以得出三个品种中鑫两优212的耐旱性最高,绿旱1号其次,金优207相对最差。
2017(6):58-61.
摘要:对高密度下玉米新品种在鲁西地区的适应性进行鉴定,综合分析参试玉米品种的生育进程、植株性状、抗病性、果穗性状及产量,筛选鉴定出登海618、登海605、青农11、农华816、得利农7号等5个产量在750kg/667㎡以上且耐密、抗倒、抗病、生育期适中的玉米新品种,为鲁西地区玉米品种更替与区域化合理布局提供重要参考。
2017(6):62-62.
摘要:摘要:南粳9108水稻品种作为苏中地区的主要种植品种,其发芽率的高低对最终产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不同的浸种时间和温度对该水稻种子的发芽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试验以南粳9108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浸种时间处理,3个浸种温度处理,研究了不同浸种时间和温度对南粳9108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浸种温度和浸种时间有利于水稻种子的发芽,在20℃和25℃条件下,随着浸种天数的增加发芽率呈上升趋势,30℃下得到相反的结果。最后得出30℃条件下浸种一天更有利于南粳9108水稻种子的发芽。
2017(6):63-65.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轮作体系下窄行密植免耕与传统垄作对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单株叶片干重、群体叶片干重、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窄行密植免耕叶面积指数、群体叶片干重明显高于垄作大豆,单株叶片干重、倒三叶SPAD值低于垄作大豆;免耕处理下百粒重均小于垄作处理,但单株荚数、荚粒数均高于垄作大豆;免耕大豆产量明显高于垄作大豆。
2017(6):66-67.
摘要:冀张燕3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张家口分院(张家口市农科院)采用“燕麦核不育双交双基因渐近累加法”培育的皮燕麦新品种。该品种生育期91-93天,株高104-110cm,千粒重32.6-34.1g。籽粒整齐度好,出米率高,籽粒蛋白质含量10.08%,碳水化合物68.24%,脂肪含量6.00%。平均产量277.17kg/667㎡,最高产量达到326.83kg/667㎡,冀张燕3号适合在高水肥条件下的滩地种植,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2017(6):68-69.
摘要:通过对中晚熟玉米新品种伟隆105及双亲来源的分析,发现了伟隆105选育的创新点:成功的将美国种质导入国内的玉米自交系,解决了国内种质资源脱水慢的缺点;通过早代测配和多点鉴定,缩短了育种年限;采用早代高密度选育自交系,增强了选择压力,提高了自交系的适应性。
2017(6):70-70.
摘要:芝麻新品种鄂芝8号是襄阳市农科院以郑97601作母本,襄芝2号作父本杂交选育出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芝麻新品种。2011-2012年参加全国芝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220.4kg/km2, 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7.17%;2013年参加全国芝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351.8kg/km2。2014年通过全国芝麻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适宜湖北、河南南部芝麻产区种植。
2017(6):71-72.
摘要:江麦816由徐954与烟2801杂交并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2010-2012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北组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31.8kg/667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6.3%,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2-2013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24.0kg/667m2,较对照淮麦20增产4.8%。2013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属于半冬性小麦品种。幼苗匍匐、株型较紧凑,株高78.1cm,分蘖力强、综合抗病性好、抗倒性强,容重高品质优,高产潜力大,在江苏省淮北麦区前景广阔。
2017(6):73-74.
摘要:摘要:本文从播种用种、施肥浇水、病虫防治到收获实行全程统一技术管理体系,科学地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措施进行组装配套,便于农民进行田间管理操作,《 优质丰产棉花品种新陆中61号栽培技术规程》制定,品种编号为DBN659003/T026—2016,科学地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措施进行了组装配套,便于农民进行田间管理操作,有利于扩大规模经营,有利于产业化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2017(6):75-76.
摘要:玉米杂交种同玉18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2017(6):77-78.
摘要:准两优608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用准S与R608配组选育而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该品种2015-2016年在江西作推广种植,可以作油菜-中稻-再生稻三熟制种植,表现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抗倒性好,丰产性好,再生稻产量高。本文阐述了其在江西做三熟制下再生稻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2017(6):79-80.
摘要:本文阐述了江西省油菜生产现状,介绍了油菜新品种龙油668 示范推广措施及成效,规范了龙油668栽培技术,以期促进江西省油菜产业的发展,对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17(6):81-82.
摘要:白银市引黄灌区早熟马铃薯地膜栽培面积逐年扩大,脱毒种薯需求日益迫切,生产优质、高产原种是脱毒种薯生产的关键环节。近几年,结合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的特征特性,从品种选择、微型薯处理、精选地块、科学施肥、网棚建设、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收获贮藏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微型薯网棚扩繁原种高产栽培技术。
2017(6):83-84.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兰陵农场的气候条件、土壤质地、耕层养分含量以及小麦绿色高效栽培的背景和技术模式,主要论述了小麦从播种到收获整个过程的技术规范,并简单分析了兰陵农场小麦小麦绿色高效栽培的效益。
2017(6):85-85.
摘要:龙食葵5号是以不育系LCMS14A为母本,恢复系L0911R为父本配制的食用向日葵杂交种,于2016年3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推广,登记编号:黑登记2016003。本文根据试验结果并结合生产实践,总结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和产量表现,探讨了食用向日葵的产业化前景。
2017(6):86-87.
摘要:黄广华占1号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水稻新品种,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2016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2017(6):88-88.
摘要:德豆10是吉林德禹种业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以合交9349为母本,以YSB8699为父本杂交,后代经系谱法选育而成。2017年3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编号:吉审豆20170006.该品种适合于吉林省≧10℃活动积温2650℃区域种植,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的特点。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