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1-6.
摘要:新《种子法》于2015年11月4日由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通过。即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发主席令,自2016年1月1日起执行。 新修订《种子法》是一部全新的规范种业人行为的更本大法,学习好贯彻好《种子法》,是种业人的必修课,笔者通过学习新《种子法》,有一些体会,愿意与同行们进行交流。
2016(2):13-14.
摘要: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从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入手,着重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电子信息化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远意义。
2016(2):15-17.
摘要:“十二五”以来安阳市始终把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千方百计确保粮食产量稳中有升。本文对安阳地区的小麦生产情况和本地区的适宜种植品种的质量品质进行了分析。
2016(2):18-19.
摘要:本文阐述了扬州大学农学院种子专业人才培养的历程及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紧迫性、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建设及未来专业发展方向,为完善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2016(2):20-21.
摘要:研究了陕西省高粱产区的分布和生产现状,分析了陕西省高粱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陕西省发展高粱生产的策略。
2016(2):22-23.
摘要:根据大豆品种审定报告对80年代以来安徽省审定的品种的育种方法和农艺性状,包括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株高、生育日数、产量、花色、百粒重、叶形等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大豆的育种方法以有性杂交后系谱法选育为主,多种选育方法并存。大豆品种产量呈持续增加,大豆生育日数变化不大,在102天左右。脂肪和蛋白含量无变化,株高减少;百粒重在19.4 g上下浮动,有限结荚习性品种明显增多,叶形以椭圆和卵圆为主,少数品种为披针形;花色以紫花居多。
2016(2):24-26.
摘要:种子是决定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本研究针对温州市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这一关键时期,对温州种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到了制约温州种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2016(2):27-28.
摘要:种子是种植业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为真正找到制约德州市种业发展的瓶颈所在,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对全市现代种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企业综合实力不强、机制不灵活、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了加大扶持力度、推进体制改革等具体对策,以期为决策者制定种业政策提供参考,促进全市种业健康稳定发展。
2016(2):30-3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农作物田间表现的因素越来越多,农作物田间鉴定难度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各地作物种类的日益增多,很多推广面积较小的非主要农作物,在一县、一市内很难找到3位以上符合条件的专家,一旦农民申请或是工商、法院等单位委托鉴定则有可能无法及时完成,以致错失最佳鉴定时期,更有甚者,有些种子纠纷会因种子管理部门无法组织相关专家鉴定而不了了之。为此笔者建议建立农作物田间鉴定专家库并完善相关制度,以便更好的为广大农民服务。
2016(2):32-33.
摘要:概述了湖北省阳新县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的普查概况、普查现状、普查分析三个方面内容,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精准扶贫”开拓新思路。
2016(2):34-35.
摘要:建宁县是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笔者通过分析该县水稻种植(制种)保险的有关实施情况和做法,并提出了完善和促进该项政策的建议。
2016(2):36-38.
摘要:结合几种不同的杂交棉制种种植模式,我们对其成本、收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多年的杂交棉制种过程中,农户摸索、创造出来的多种种植模式,大多数适合在当地种植,并在实施中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值得大力推广。但也有少数种植模式经济效益不佳,不值得推广。
2016(2):39-39.
摘要:巴基斯坦气候特点、种植方式适合推广中国杂交稻,中国种业公司加强3系优质稻的培育和种子生产质量的管理,在巴基斯坦稻种市场大有可为
2016(2):40-43.
摘要:通过推迟播种,考察黔中地区≥0℃的活动积温对夏播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引起玉米生长发育期积温的降低。从试验中可以看出随着积温的降低,导致玉米全生育期缩短,但如果生育后期温度过低则不能正常成熟;同时随着积温的降低,引起穗长缩短,穗粗减小,秃尖变长,行粒数减少,百粒重降低,从而导致产量下降,但因品种不同,各指标变化程度存在差异。而一些受自身遗传决定的因素则变化不大,如穗行数。通过研究得出各品种积温与产量的函数关系方程式,计算出活动积温每下降100℃,安单3号产量降低750kg/hm2,安单2号产量降低645kg/hm2,顺单7号产量降低675kg/hm2,贵单8号产量降低705kg/667 m2。同时结合历年日平均温推出各品种产量低于5250kg/hm2的最晚播种期限,安单3号不能晚于 6月16日播种,安单2号不能晚于6月21日播种,顺单7号不能晚于6月19日播种,贵单8号不能晚于6月18日播种。
2016(2):44-48.
摘要:以5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了25℃、10℃及5℃ 3个发芽温度及5个土壤水分含量,研究了温度和土壤水分含量与玉米发芽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各个温度条件下,玉米种子的萌发率在品种间及品种与土壤水分含量的互作下均呈极显著差异,土壤水分含量间仅在25℃处理7d时差异不显著,其他情况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玉米品种10℃处理21d与5℃处理4d+25℃处理3d发芽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发芽势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水分含量为15%时,发芽率的变异系数最小。初步明确了玉米萌发期耐冷性鉴定的条件为:5℃处理4d+25℃处理3d,土壤水分含量为15%。 关键词:玉米; 温度; 土壤水分含量 ;耐冷性
2016(2):49-50.
摘要:本文通过对保大麦14号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旨在为保大麦14号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主要农艺性状中,与产量相关程度依次为:有效穗(0.7536)、穗实粒数(0.5539)、茎蘖总数(0.4321)、株高(0.0639)、千粒重(-0.1239)、基本苗(-0.2581);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依次是:有效穗(0.6782)、茎蘖总数(0.2416)、千粒重(0.1184)、穗实粒数(0.0165)、株高(-0.1316)、基本苗(-0.3606)。提出了保大麦14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施足底肥、早灌出苗水,保证适宜基本苗;及时灌分蘖水、抽穗杨花水,早施、重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提高结实率增加穗实粒数;适时灌灌浆水,保证适当的千粒重。
2016(2):51-53.
摘要:为了明确黑龙江省早熟高粱品种‘绥杂7’的合理种植密度,构建良好群体结构,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试验以‘绥杂7’为试验对象,研究20、25、30、35万株//hm24种种植密度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株高呈增加趋势,穗长、穗粗逐渐下降,对于生物产量而言,高密度高于低密度,千粒重和单穗重对产量影响最大,二者与产量均呈负相关关系,且对产量形成具有较高协调性。‘绥杂7’在佳木斯地区,通过加大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种植密度在35万株//hm2时,籽粒产量最大,为8416.67 kg/m2。该密度在高粱生产中形成了良好的群体结构,充分发挥了光能利用效率,高粱群体与个体得到协调生长,使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2016(2):54-54.
摘要:本文介绍了玉米新品种NK971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抗性以及品质。并简述了该品种的栽培技术要点以及主要制种技术。
2016(2):55-58.
摘要:随着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计算机选择系统的研制与应用,依据育性转换期和抽穗扬花期的温度,筛选出保山市为全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最佳繁殖基地。分析了保山市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的有利条件,在繁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安全高产栽培技术,同时对今后繁殖试验相关问题提出建议。
2016(2):59-60.
摘要:摘要:本文主要总结并分析了内香5A不育系7年来在古蔺的繁殖情况。本文提出,在古蔺山区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气候环境下,结合相应的栽培措施,内香5A不育系繁殖在产量和质量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做到了高效繁殖。所繁殖的不育系结实率高,种子饱满有光泽,活力强。
2016(2):61-61.
摘要:对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宁单27号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该品种具有淀粉含量高、籽粒品质优、产量高、抗旱、耐贫瘠和适应性强等优点,适宜在宁夏及周边相似生态区种植,应用前景广阔。
2016(2):62-62.
摘要:本文介绍了玉米新品种MC812选育背景、亲本来源、选育方法以及在试验示范中表现。并对该品种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进行了介绍。
2016(2):64-65.
摘要:金优T16是铜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不育金23A与恢复系TR16配组的高产交水稻新品种,2010年通过贵州省审定(黔审稻2010005)。本文结合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产杂交水稻中优T16、金优T16中试及示范和贵州省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超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金优T16的示范推广的实施对金优T16的特征特性及超高产栽培方法进行了全面阐述
2016(2):66-67.
摘要:剑白9号玉米种我市在2010年时开始引进试验示范,该品种具有抗性强丰产性好,群众乐于种植。还原于生态种植,提高玉米的附加值,采用传统生态的玉米矮化育苗移栽技术既可提早成熟,又可抗风抗倒,保证玉米增产增收。这种传统的玉米生产方式既可满足农民对玉米的需求又可满足山区农民心理对传统农耕的享受。
2016(2):68-68.
摘要:介绍蔬菜种植大县通许县的一种蔬菜高效种植模式,通过洋葱套种玉米,秋花菜露地一年三茬的种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的栽培模式,进过几年的推广深受当地菜农的喜欢,年推广面积1万公顷,年亩收入9000——12000元。
2016(2):69-70.
摘要:本文阐述了杂交晚稻“五优航1573”在当地试种的表现,并详细介绍了关键栽培技术,包括田块选择、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定量施肥、科学晒田、绿色防控等措施,以期通过试种示范,总结栽培技术,促进该组合在当地的推广应用。
2016(2):71-71.
摘要:临蚕11号是甘肃省临夏州农业科学院蚕豆研究中心与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通过穿梭育种方法杂交选育的春蚕豆新品种,原代号3416-1。该品种是国内育成的首个绿子叶春蚕豆新品种,具有早熟优质、子叶翠绿、特色明显、商品性好,蛋白质高、品质优良,抗根腐病等特点。2015年1月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认定证号:甘认豆2015004。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