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2.
摘要:摘要:孟山都是全球最大的种业公司,构建的基于农资一体化的“种子 农药”双核种业发展模式,使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种业发展需要借鉴的地方。企业并购、种业整合,注重构建“农资一体化”、“农机一体化”种业企业,通过并购整合,加强育种研发,加强种子认证制度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是我国种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5(11):3-4.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种子纯度,减少农民制种成本,增加农民制种收入,本研究利用胞质不育杂交种做制种隔离区,得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已将生产上应用的骨干自交系转育成稳定的不育系;在高纬度北方生长季节和低纬度海南进行了多年不育系生物学特性观察鉴定和配合力测定;在北方和海南完成了不育系及其杂交种不育性稳定性鉴定评价研究,为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5(11):5-6.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毕节市最近几年马铃薯种薯生产现状,分析种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重点从政策、项目、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的对策措施,以期对我市马铃薯种薯发展提供参考。
2015(11):7-9.
摘要:通过切身体会,结合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现状,对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自身的水稻育种理论和经验,对水稻育种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做一个简单的陈述和归纳,为粮食的增产和农民增收做好服务。
2015(11):10-11.
摘要: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地理条件适宜水稻生长,近年来其水稻产业稳步发展。为进一步促进该地区水稻生产,本文对该稻区的水稻科研及生产做了初步总结,进一步明确了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水稻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为今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水稻产业更好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2015(11):12-13.
摘要:小麦辐射诱变育种是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及优良新品种选育的有效新途径。本文介绍了小麦辐射育种较常规杂交育种的优势,并结合试验对辐射育种的关键环节加以阐述,最后对辐射与常规杂交结合的育种方法做出了展望,以期对小麦育种工作者有所启发。
2015(11):14-15.
摘要:通过对通化地区10家种子企业调查,分析了种子经营及其财务盈亏状况,提出了市场经济下区域性种子经营管理需要采取转变经营机制、加快科技创新、搞好财务管理、加强队伍建设的基本策略。
2015(11):16-17.
摘要:随着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京郊粮食结构生产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小麦已从传统种植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籽种产业过渡。本文通过农技推广部门组织,对各区县部分种粮大户进行调查研究显示,小麦籽种的生产质量控制情况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小麦籽种生产的各项政策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北京市小麦籽种生产的质量控制一定会越来越好。
2015(11):18-21.
摘要: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饲料来源,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粮食总量和安全。粮食种子属于农业产前部分,是农业生产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张掖市已经确立了全国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但是综合来看,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文章通过分析张掖市在发展玉米制种产业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制种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015(11):22-25.
摘要:简述了黄洋河集团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创新人才队伍、加大资金投入、创建精品基地、加快土地流转、健全营销网络等10个方面的建议。
2015(11):26-26.
摘要:本文简述了种子优质经销商的条件和选择经销商的方法,并重点论述了在种子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优质经销商已有归属,一般种子企业如何选择潜力经销商,从而进行培养,使之成长为我们需要的优质经销商。
2015(11):27-28.
摘要: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的经营行为及产生种子质量纠纷后的处理
2015(11):29-30.
摘要:通过对一起因稆稻而产生的非种子质量问题纠纷的成功调解,阐述了调查调解的方法、依据及效果,从中探索出调解该类种子纠纷问题的经验,以及减小出现类似问题的建议。
2015(11):31-33.
摘要:针对核心技术特征特性将主要单项技术进行优化、 组装,集成为:方玉3号亲本性状保持与繁殖技术、高效杂交制种技术、高产栽培技术,从而实现核心技术与配套技术的最佳组合;再将这些熟化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生产销售,辐射带动,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015(11):34-35.
摘要:选择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品种,制定配套的栽培技术,应用科学的良种繁育技术,建设完善的品种示范推广服务体系,加强种子市场管理,才能有效地提高小麦品种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品种的推广,延长品种的推广周期。
高国文 ,
2015(11):36-37.
摘要:宜昌市的看禾选种工作为服务经销商和农民选种做了很多工作,被纳入宜昌市农业系统服务农业八大品牌之一。但仍有很多地方有待细化、深入,如展示品种与引种结合问题;展示品种与农机结合问题;更多邀请农民参与的问题;看禾选种会议前没有及时测产等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2015(11):38-38.
摘要:随着我市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及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逐步趋于成熟,网络营销成为农业产业进一步升级的重要手段,已经关乎到经济结构调整,成为今后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2015(11):39-40.
摘要:简要回顾了2015年苏南地区及昆山市的水稻发芽率偏低与缺种情况。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2014年水稻生育期间8、9月份的日照奇少,造成的秕粒增多且秕粒发芽率明显偏低。介绍了对部分批次不达标种子实施的以重新加大精选为主的改良措施及效果。
2015(11):41-43.
摘要:选用不同类型的4个棉花品种进行油后直播试验,通过分析不同品种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和产量构成、品质性状等,筛选适宜长江流域棉区油后直播的棉花品种。结果表明,中棉所50生育期短、早熟性好、结铃性强、霜前花率最高、产量和品质表现好,中棉所60结铃性强、产量和品质表现较好,但霜前花率较低,中ZM6302单铃重大、衣分高、产量最高,但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略差于其他品种,泗抗1号纤维品质最好,但早熟性和产量表现略差;综合来看,4个参试品种均比较适合在长江流域开展油后直播,但需要协调好品种、环境和栽培措施三者关系,以克服油棉两熟、生态和气候条件等不利因素,充分发掘品种潜力。
2015(11):44-46.
摘要:本试验以多蘖型品种牡丹江28和寡蘖型品种龙稻5为材料,考察不同肥量施用对不同分蘖型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施肥量对不同分蘖型的水稻产量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龙稻5在高、低肥条件下产量差异显著。不同分蘖型水稻产量结构差异明显:随施肥量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增加明显,但品种内差异并不显著,多蘖型品种牡丹江28每穗粒数和单位面积颖花数随施氮肥量增加显著增多,寡蘖型品种龙稻5随施肥量增加能提高位面积颖花数,但在一定肥量范围显著提高受精颖花率,提高每穗粒数而获得较高产量。
2015(11):47-48.
摘要:为发挥辽杂18号的产量潜力,探求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辽杂18号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粱种植密度的增加,高粱叶面积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差异显著,从开花期以后叶面积指数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12.0万株/hm2和13.5万株/hm2叶面积指数下降较快;种植密度较生育进程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干物质积累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从产量构成方面看,单穗重、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辽杂18在种植密度为10.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在实际生产中,推荐辽杂18号的种植密度为9.0万~10.5万株/hm2。
2015(11):49-51.
摘要:黑龙江省东南部区域不同播期玉米生态因子存在较大差异,对玉米生长具有重要影响。以糯玉米新组合牡糯311为试材,研究在黑龙江省东南部气候条件下7个不同播期对其产量、穗部性状及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迟,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果穗变短、变细,秃尖程度增加,百粒重降低。以5月11日至5月25日产量较为接近并处于较高水平,此期间播种果穗各性状较优,说明5月中下旬为黑龙江省东南部糯玉米较适宜的播种时间。
2015(11):52-53.
摘要:采用二因素四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密度和氮肥用量对安单2号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与氮肥对群体产量影响均表现为先增后减趋势。群体密度过大,玉米单株生产能力受到限制,最终影响产量提升,而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能有效改善群体密度压力,提高单株生产能力,降低穗株高比值,促进群体产量增加。
2015(11):54-55.
摘要:以甜糯玉米自交系765-4为母本、紫糯玉米自交系SN-10为父本配制而成的彩色甜加糯玉米新品种—‘晶彩花糯5号’,于2012-2013年参加福建省鲜食玉米区试、2014年参加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9.01-13.71%,达极显著水平;品质评分84.88分,与对照相当;抗病、抗倒性强,于2015年6月通过福建省审定,是符合当前鲜食玉米市场需求的优良新品种。
2015(11):56-56.
摘要:晋杂29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以自选高淀粉不育系209A为母本,以自选抗病恢复系J768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属早熟品种,具有抗旱、抗病、丰产等特点,2011—2012年参加山西省高粱早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9669kg/hm2,比对照种晋杂15号增产13.5%,2013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2015(11):57-58.
摘要:水稻温敏核不育系兴86S是华茂高科种业有限公司育成的实用新型两系不育系。该不育系为无花粉型,败育彻底,日均温21℃低温需持续7天以上方转为可育,稳定不育期长,能较好保证制种的安全性;株型密集、穗大粒多、自交及异交结实率高、易繁易制。目前使用该不育系已选配出多个组合参加区域性试验。
2015(11):60-61.
摘要:根据多年对D两优71亲本特征特性的观察与制种实践,总结出新组合D两优71在海南的高产制种技术。
2015(11):62-62.
摘要:铜麦6号是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丰产、抗病的西农1043(Q104)为母本,以抗寒、抗旱、耐瘠薄、黄矮病的自选系R92(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在当地旱作条件下选育而成的旱地小麦新品种。2012年5月通过陕西省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审定编号:陕审麦201210号)。
2015(11):63-64.
摘要:常优粳6号是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高产多抗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201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主要介绍了常优粳6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2015(11):63-64.
摘要:赣芝11号(试验名称为BS55)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地方品种“金黄麻”作母本,外地品种“安徽宜城洪材黑芝麻”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经系统选育的黑芝麻品种。该品种植株生长整齐,株型紧凑,终花成熟一致性好;植株高,结蒴密,着果均匀,经济性状优良;适应性广,耐渍、耐肥抗倒,稳产性好,丰产性好,产量高,增产潜力大;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较高。2012-2013年参加江西省芝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181.1kg/hm2,比对照金黄麻增产6.91%,达显著水平,2014年3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并正式命名
2015(11):66-67.
摘要:泸优11系陕西省丘陵及中高山稻区主推品种,也是陕西省中早熟水稻品种区试对照品种,该品种具有优质、早熟、高产、抗病的突出特点,集成适合陕南平川及丘陵油菜茬口水稻全程机械生产关键技术
2015(11):68-68.
摘要:开农58是由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选育的高产高油酸花生新品种。2011~2012年湖北省花生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开农58平均荚果产量5161.2 kg/ hm2,平均籽仁产量3331.8 kg/ hm2,分别比对照中花4号增产26.81%和18.13%。该品种油酸含量79.4%,油酸亚油酸比值(O/L)20.89。2014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15(11):69-69.
摘要:豫谷18原名安07-4585,是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以豫谷1号为母本,保282为父本选育而成的谷子新品种。2009年,该品种在全国第八届优食用粟鉴评会上被评为一级优质米。2012年通过全国谷子新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鉴定编号为国品鉴谷2012001;2014年通过西北东北春谷区鉴定,鉴定编号为国品鉴谷2014009。该品种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综合抗性好,是理想的谷子品种,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2015(11):70-71.
摘要:根据菏玉127的特征特性,使农机与农艺、农艺与农技相结合,协调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充分发挥该新品种的增产潜力。主要技术要点:选用高质量种子、适期播种、改善玉米机播作业环境、选用高精度玉米播种机械、群体控制、施肥技术、适时灌溉、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和适时收获等技术。
2015(11):72-72.
摘要: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都在36285万亩左右,南襄盆地小麦区也是小麦主产区。无论国内还是本地市场对种子的需求量都很大,但在小麦繁种生产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繁种麦田杂株、大麦、野燕麦、节节草的发生面积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小麦种子质量和产量的提高,已成为小麦种子生产急待解决的问题。及时、彻底去除小麦种子田杂株,对提高小麦种子田产量,保证我国小麦种子质量,至关重要。
2015(11):73-74.
摘要:采用科学的粮豆间作模式,在玉米和单作相比不少收的前提下增收大豆,化解粮豆单作的争地矛盾;此模式也可和棉花、花生、红薯、辣椒等其他矮秆作物间作。
2015(11):75-76.
摘要:根据马铃薯的生长习性,多年来种植者的目标就是将汉中市本地的种薯实现自繁自供,但多数由于成本高效益低等原因而逐年搁浅。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关键技术不成熟。本文作者通过调查和试验,总结出了克服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等限制秋季繁育种薯的主要技术。
2015(11):77-77.
摘要:惠玉788是贵州友禾种业有限公司于2010年用自育自交系SD161作母本, 自育自交系SD164作父本组配选育而成的一个杂交玉米新品种。2015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玉2015002号)。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