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6):1-3.
摘要:2000年种子市场开放以来,我国种业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但与国外信息化应用相比,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现代种业的加快推进,种业信息化建设成为一项重要任务,迫切需要构建与农业生产大国地位相适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种业信息体系,全面提高种业信息化水平。
2014(6):4-6.
摘要:本文从国内种业种企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种子企业竞争力现状及问题,接着从宏观政府层面和微观企业主体方面给出了提升种企竞争力的政策建议,最后得出结论,即种企竞争力的加强既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又要不断加强企业自身的内部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壮大民族种业,实现种业强国的目标。
2014(6):7-11.
摘要: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因此,对种业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行分析,找出种业企业生产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更好的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本文选取了7家种业上市公司2003—2012年的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种业企业的规模效率较低是影响综合效率的关键,与同板块的其他农业类企业相比,种业企业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提出应加大种业企业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含量,以及适度降低规模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建议。
2014(6):12-14.
摘要:本文针对浙江省种业发展的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务院文件要求,探讨了今后浙江种业的发展思路与主要建设任务,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2014(6):15-15.
摘要:现代种业的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体制的各个方面,如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专院校、农业种子管理机构、以及农村土地的使用方式等等,不是几项措施就能解决问题。因此,必须了解实情,理清思路,扎扎实实、科学地推进,才能逐步建立起现代种业,急功近利只会事半功倍。
2014(6):16-18.
摘要:耕地土壤质量和品种是影响吉林省玉米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合理耕作制度使耕地土壤质量持续下降。工程化育种体系不健全和种子质量控制技术不规范阻碍品种选育和种子质量的提高。品种审定制度不合理和市场监管不利,导致品种市场混乱。指出玉米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方法。改革育种机制,建立现代化龙头种业,实现育种商业化,加强种子政策法规建设和监管措施,是促进吉林省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2014(6):19-20.
摘要:摘要: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存在转化率低,经过现状和原因的分析,就如何提高其成果转化率,快速步入现代农业行列,从而改变“三农”现状。本人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仅供相关人员思量采用。
2014(6):23-24.
摘要:建国前我市没有系统种子工作;建国后开始重视种子工作,至文革结束,初步建立了与“四自一辅”种子工作方针相对应的良繁体制;八十年代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后,种子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建立了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四化一供”良种繁殖推广体制;我国加入WTO,《种子法》实施,我市进入现代种业发展阶段,形成了充满活力、竞争开放的种子市场,根据目前农村劳力变化、规模经营发展态势,目前种子多乱杂阶段性问题将会得到化解,种子管理理念也会悄然变化。
2014(6):25-25.
摘要:种子行业统计是种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多年来武威市种子行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及建议,并详细介绍了行业统计软件的具体操作、注意事项以及经验技巧。
2014(6):26-26.
摘要:按照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西瓜和辣椒在江苏省规定为主要农作物,种子的生产、经营必须按照主要农作物的规定办理和监管。但当前我省大多数西瓜和辣椒当家品种,已大面积种植10年左右,产量高、品质优、种植户和经纪人欢迎,市场认可。但这些品种种子多数未在江苏审定或认定,或虽经国家审定,但审定适宜种植区域不包括江苏,按《种子法》的规定,不能经营推广。成为种子生产与管理的监管难题,本文旨在建议撤消省确定1-2种作物为主要农作物的权限,改由农业部统一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主要农作物。
2014(6):29-29.
摘要:黑龙江省是全国大豆主产区,是我国大豆生产、供给与出口基地,本文就2014年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存在的问题和生产科技建议作了简要总结,为大豆生产及可持续发展提出宝贵建议。
2014(6):30-31.
摘要:摘要:本试验对654份玉米自交系的耐低温特性进行了鉴定,在常温(25℃)和低温(10℃)胁迫下分别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以及低温胁迫下的发芽时间。以相对发芽率和平均发芽时间作为耐低温特性评价指标,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到30份强耐低温自交系和43份对低温胁迫强敏感自交系,为培育耐低温玉米新品种和挖掘耐低温相关基因提供种质资源。
2014(6):32-34.
摘要: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了改良后CIMMYT群体优良自交系产量(单株粒重)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总体关联顺序为穗重 > 行粒数 > 出籽率 > 穗位高 > 穗长 > 株高 > 百粒重 > 穗行数 > 秃尖长。因此,提高穗重、行粒数、出籽率的同时也具有适当的株高和穗位高,有利于得到产量较高的玉米自交系。本试验利用改良后CIMMYT群体优良玉米自交系,明确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贡献,为选育高产玉米自交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4(6):35-36.
摘要:根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2012年度和2013年度在河南省濮阳市安排中低产麦田土壤肥力障碍消减与地力提升技术试验,针对中低产田土壤障碍因子,研发出对应的消减技术,以解决制约中低产田小麦生产中的土壤问题, 提升中低产田小麦生产潜力。
2014(6):35-36.
摘要:摘要:配粉是不同品质小麦优势互补和充分利用的重要技术,国内外制粉工业对配麦配粉十分重视,对小麦品种的搭配品质已作了许多研究。春小麦陇春27号为抗旱丰产旱地小麦新品种,但因其筋力较弱影响加工品质。本研究应用陇春27号与强筋小麦甘春20号以不同比例配粉,测定其干/湿面筋含量、面团流变学特性和粉质参数。结果表明,随着陇春27号添加比例下降,干/湿面筋含量、面团弹性(P值)、延展性(L值)、变形功(W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及吸水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当陇春27号中搭配60%以上的甘春20号时,混配粉的品质性状达到中筋小麦标准;陇春27号中搭配80%以上的甘春20号时,混配粉的品质性状达到优质中强筋小麦标准。
2014(6):40-41.
摘要:研究表明, 二比空、 三比空、大小垄和一穴双株等4种种植方式对高粱叶面积指数、地上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茎叶夹角、叶向值、透光率及产量的影响较大,4种种植方式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均比常规种植的大,其中二比空和大小垄的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常规种植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均比常规种植的高,在成熟期二比空干物质积量累量较常规种植增加11.9%,差异显著;叶绿素含量表现为二比空>三比空>大小垄>一穴双株>常规种植,其中二比空比常规种植增加10.6%,差异显著;二比空、三比空和一穴双株的叶向值均大于常规种植,分别增加7.09%、1.57%、3.14%,其中二比空的叶向值与常规种植达到显著水平;二比空的透光率改善程度最大,三比空和一穴双株次之,大小垄改善程度最小。4种种植方式均比常规种植增产,分别增产16.7%、14.8%、7.5%、0.5%,其中二比空、三比空增产达到显著水平。综合分析认为,在本试验研究的几种种植方式内,二比空是增产的最佳种植方式,更适宜在辽西地区广泛推广。
2014(6):42-44.
摘要:《中国荞麦品种资源目录》保存有357份山西省荞麦资源,其中257份甜荞。山西省甜荞资源具有丰富的产量性状、籽实品质,为荞麦遗传改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基础。育种工作者可以选择具有互补性状的种质资源,通过杂交育种途径,选育出丰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
李洁 ,
2014(6):45-47.
摘要:通过对几个黑花生新品种(系)的农艺性状、丰产性和稳产性等综合比较,采用多点比较试验方法对几个黑花生品种(系)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适合濮阳及周边地区种植的黑花生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唐黑花1号、小岗黑1号、沧黑花1号产量高,稳产性好,适宜在濮阳及周边地区种植。
2014(6):50-51.
摘要:Ⅱ优T16是铜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不育系Ⅱ-32A与恢复系TR16配组的高产抗性好的加工型杂交水稻新品种,2012年通过贵州省审定(黔审稻2012006)。本文对Ⅱ优T16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与栽培方法进行了全面阐述。
2014(6):55-56.
摘要:周油589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是周口师范学院以自育细胞质雄性不育系H5A为母本,D89-44为父本配制的优质高产、多抗性油菜新品种,2009年选育定型。该品种在2010~2012年度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和2012~2013年度生产试验中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多抗以及高含油量等特点,于2014年1月24日获得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油2014003)。
2014(6):57-57.
摘要:小麦的幼穗、分蘖和茎、叶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复杂的过程。小麦拔节后(3月15日之后)不能再用除草剂。认真浇好拔节孕穗水并追施化肥,是当前需要大力推广的一项增产措施。拔节孕穗期浇水是防治和减轻小麦春季冻害的最有效、最简便的办法。春季冻害常年发生在3月上中旬至4月中旬,此时浇水可以提高土壤和小麦株间空气温度,是预防、减轻春季冻害必须实施的有效措施。
2014(6):58-59.
摘要: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表明,Y两优302在合浦县种植表现生育期适中,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具有明显的两段灌浆现象,穗大粒多,丰产性好,抗逆性较强等特点。高产栽培要充分发挥其个体生产能力较强的栽培特性,提高群体的生产水平。要合理确定播种期,施足秧田基肥,搞好种子消毒处理,提高播种质量,抓好育秧管理,培育壮秧;要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结合测土配方平衡施肥;采用好气灌溉技术科学管水;综合防治病虫害和提高抗倒伏能力,确保丰产丰收。
2014(6):60-60.
摘要:开农61是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利用开农30?开选01-6杂交选育而成的高油酸高脂肪花生新品种。在2009-2011年3年省中间试验中,平均单产荚果4641.49kg/hm2、籽仁3251.4 kg/hm2,分别比对照豫花15号增产1.84%和0.87%。油酸含量76.01%,油酸亚油酸比值(O/L)9.56,粗脂肪含量55.31%。2012年该品种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14(6):61-62.
摘要:花生是我国粮、菜、油三用作物,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花生营养丰富,市场需求旺盛。搞好花生生产,改善花生,扩大种植面积,品质,提高产量,满足市场需求,保证食用油安全意义重大。
2014(6):63-63.
摘要:秀水09是由浙江嘉兴市农科院育成的常规晚粳水稻新品种.文章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盘育抛秧的优势,结合笔者5a生产经验,总结了秀水09在我场作连作晚粳,采取盘育抛秧的高产栽培技术.
2014(6):66-66.
摘要:介绍了深两优5814在将乐县作烟后稻种植表现,其主要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栽培技术包括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014(6):67-68.
摘要:五优稻4号是由黑龙江省五常市龙凤山长粒香水稻所从五优稻1号中系选而成。审定编号黑审稻2009005。本文阐述了五优稻4号,特征特性:生育天数,活动积温,产量表现。论述了白城地区优质高产栽培育苗、插秧、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研究。
2014(6):70-70.
摘要:黑龙江省富锦市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是我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目前马铃薯种植面积为20万亩左右,是三江平原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市。但是也存在种植分散、品种单一、缺少科学栽培方法、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因此通过科技讲座,示范田引导,指导农民采用“马铃薯地上垄体栽培”模式种植晚熟高淀粉品种,逐步让广大农民接受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达到高产示范的目的,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2014(6):74-74.
摘要:松粳20是常规粳稻新品种,杂交组合为松98-131/松804,经10代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等特点。生育日数146d,需≥10℃活动积温2750℃左右。松粳20适于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插秧种植,也适于吉林、辽宁、内蒙等省区部分地区种植。
2014(6):75-75.
摘要:高科10号是杨凌农业高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以自育系W724为父本,以外引系浚9058为母本,配制了杂交组合。该组合通过了2010、2012年参陕西夏玉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现优异。于2013年4月通过了陕西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陕审玉2013021号。
2014(6):77-77.
摘要:摘要:濮豆955是由河南省濮阳市农业科学院用濮豆6014作母本,豫豆19作父本经组配杂交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3年5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豆2013003。介绍了该品种的亲本选用与选育过程以及品种特征特性、历年产量表现等;提出了足墒整地,施足底肥、适期早播,力求全苗、控制播量,合理密植、早字当头,强化田管等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2014(6):80-80.
摘要: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克新26号”是以“克99品(39)”为母本、“克97-10-6”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11~2012年参加黑龙江省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8420.9kg/hm2,比对照品种“克新12号”平均增产35.8%;2013年参加黑龙江省马铃薯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22591.0kg/hm2,比对照品种“克新12号”平均增产48.8%。淀粉含量20.6%~25.57%,Vc含量9.77~13.64毫克/100克鲜薯,粗蛋白含量1.77%~2.32%。该品种于2014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主要特点是淀粉含量高、高产稳产、抗病,适宜黑龙江省各生态区种植。
2014(6):81-81.
摘要:冀玉18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培育的玉米新品种,2013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冀审玉2013032号﹞。通过近几年在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布点示范种植,表现为高产、耐密、穗大、稳产、多抗等于一体。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