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3-8.
摘要: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经历了雏形、转型等五个阶段,目前存在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监管力度不够、基地集约化程度低、企业兼并重组步履艰难以及行业的诚信度较低等诸多问题。本文从种子产业链角度分析了种子研发、企业发展、基地建设、种子营销以及产业管理体系基本状况,显示出我国种子产业链短窄而脆弱,存在连接不顺畅、局部不完整等现象。未来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在种子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增强核心竞争力;政府宏观控调和指导,市场化运作,通过企业兼并重组等方式形成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型种子集团企业;基地建设将以“企业 土地流转”、“企业 土地信托”等模式为主,逐步发展成为专业化、区域化、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现代制种基地;未来种子营销将形成以“种子 化肥 农药”一体化营销模式为主流,种子质量、种子品牌以及高质量技术服务将成为种子营销的主旋律;产业监管体系在产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关键和核心作用。
2014(10):9-10.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非主要农作物管理现状,提出了在借鉴国外植物品种管理主要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我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国家登记制度,填补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和品种审定以外的品种管理制度空白的建议。
2014(10):11-12.
摘要:通过\"社企合作\",发挥双方优势,互惠互利,加快现代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2014(10):18-19.
摘要: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对农作物品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本文针对农作物品种推广的现状,从机械化程度、管理方式、种植需求、管理方式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现代农业生产对农作物品种的选择,提出新品种推广应注意的事项。
2014(10):20-21.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机采棉的发展现状,对湖南发展机采棉所面临的实际困难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提出了解决困难的应对策略, 以促进新形势下湖南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2014(10):22-22.
摘要:我国种业正处于向着垄断经营过度阶段,已经开始大幅度淘汰分化,整个种业面临着重新洗牌,在洗牌过程中,部分有实力的公司将脱颖而出,他们将占有种业的大部分资源,占据大部分市场,成为第二批种业巨人。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种业的快速进步,随之而来的是信息化建设也如雨后春笋一样快步成长,一些跨国种业已经开始实施客户关系管理(CRM),通过客户细分、定位,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一些手段,对种子企业的业绩和品牌知名度达到大幅度提升的效果。
2014(10):23-25.
摘要:随着商业化育种进程的加快,给品种试验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为了应对河南省试验中参试品种多,试验点分散,试验工作量大,现代化程度低,试验受外界干扰等现状,我们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采取核心点与辅助点区分管理,专家田间考察鉴评品种、加大试点开放力度,现场实收、建立区试试验站等手段,避免各种干扰,提高试验的公平、公正性。
2014(10):26-27.
摘要:摘要:本文界定了棉花种子检验的概念,分析了棉花种子检验在企业中的作用,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科技贸易公司标准化检验室为例,总结出了种子检验顺利开展需要“诚信教育”、“持证上岗”、“依规操作”、“流程合理”、“发布权威”等五个基本管理原则。 关键词:种子检验;检验规程;质量标准;管理原则
2014(10):28-28.
摘要:根据种子检验经验,提出关于提高农作物种子室内检验水平的方法,盼与同行探讨。
2014(10):29-30.
摘要:针对全市旱地面积大、旱灾频发、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生产特点,科学选育、引进示范、推广适宜我市种植的抗旱、耐瘠、高产的优良小麦品种,合理布局,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开展高产示范田创建活动,是实现全市小麦生产持续增产的重要措施。从2003年开始,我市加大了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扩大了适应我市农业生产气候特点的耐旱、高产稳产、广适的小麦品种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了创建小麦百、千、万亩高产开发方的数量和面积,从而实现了全市小麦生产连续十年增产,今年全市小麦生产在其高起点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丰产丰收,其意义深远。
2014(10):31-32.
摘要:摘 要 笔者从调解的一起非种子质量纠纷入手,分析了该类纠纷的产生原因,提出了成功 调解该类纠纷的四点做法和减少直至消除该类纠纷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 非种子质量纠纷 调解做法 减少纠纷建议
2014(10):33-34.
摘要: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自1999年实施以来,在提高农业植物育种持续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成果科技水平提高和规范种子市场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仍存在植物新品种权维权难、申请与授权耗时长、品种权实施渠道不畅等问题。通过加强联合农业行政执法、建立查处侵权案件的跨省处理协助机制、简化植物新品种权申请及保护程序、建立规范的品种权交易体系等措施,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2014(10):37-37.
摘要:采用适宜的早熟棉花品种进行短季栽培是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前提。选育适合湖北棉区机械化种植的早熟棉花新品种已是当务之急。针对湖北棉区早熟棉花品种的早熟性、株型、子指和衣分、纤维品质、抗病性、抗逆性和其它适合机械采收性状等性状的选育方向进行了探讨
2014(10):38-39.
摘要:目前承德地区春玉米苗期存在许多问题,如经常出现底肥选用或使用不当造成烧芽或烧苗现象;除草剂种类选用不当、施用方法不正确造成药害等问题。因苗期出现问题给玉米生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本文讲述了玉米苗期常出现问题的症状、原因和预防措施及防治对策,供农民朋友在玉米种植时参考。
2014(10):41-47.
摘要:摘要: 新品种是现代农业科技的最好载体,通过采纳水稻新品种可以节省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投入,同时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本文对大理州的4县份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农户人均年收入、水稻新品种种植意愿、农户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与农技人员接触情况4个变量与农户水稻新品种的采纳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而是否出现过种新品种致减产和农户离集市的距离2个变量与农户水稻新品种的采纳行为呈显著负相关。
耿月明 ,
2014(10):45-47.
摘要:常规水稻种子具有种子繁殖简单和生产风险小的优势,耐贮性好,适合作为战略贮备种子。随着市场变化或经营决策的需要,杂交水稻种子的储藏也是种子经营单位面临的一个问题。但是杂交水稻种子特别是以早籼型温敏核不育系(HD9802S)配组的两系早杂种子其裂颖特性是在贮藏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选取4份有代表性的试验材料用两种不同包装形式在三种贮藏条件下连续3年观测各处理种子发芽率变化,不同的包装方式和不同冷库条件下贮藏的两系早杂种子的发芽率均下降显著,常规水稻种子发芽率变化不大,机械制冷库更适合种子的贮藏。同时,在两种冷库贮藏条件下的小包装种子在一年的贮藏时间内种子的质量变化不大,可以根据需要免除拆包,降低成本。
2014(10):48-50.
摘要:试验利用AMMI模型和双标图对2012年国家华北夏谷区谷子品种区域试验的16个品种和11个试点的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济0506和安10-4172黄属高产稳产型品种,安09-8525产量较高,但稳定性稍差,C258、航谷8号和H332产量低且稳定性差;11个试点中,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和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对谷子品种差异的分辨力较强,河北省农科院旱作所分辨力较弱。
2014(10):51-52.
摘要:以玉米新品种良玉99为试验材料,在田间种植条件下,研究良玉99产量及其性状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九台地区中上等水肥田块,良玉99最佳种植密度为6.5万~7.0万株/hm2。种植密度对百粒质量的影响较明显,其次是影响行粒数,而对穗长、穗粗、穗行数影响不明显。
2014(10):53-55.
摘要:为了科学评价新疆大豆品种的适应性情况,选用15份新疆主栽大豆品种及育种材料,在海南冬季进行分期种植。主要统计的农艺性状有:单株产量、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主茎节数、生育期等,并根据性状的特点进行了聚类分析。依据对所有品种单株产量的分析,最终认为新大豆13号的综合表现最佳,可为今后新疆大豆广适性育种提供材料基础和理论指导。
2014(10):56-56.
摘要:通过对商薯19的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筛选出适宜其茎尖分化及快繁的培养基,防止品种的退化、提高品种的质量、加速种苗的繁殖 .利用植物体细胞及组织器官的全能性,应用商薯19的茎尖,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放在含有所需的植物营养物质和生长调节物质等组成的培养基中,使其生长分化并形成脱除病毒的完整植株 .通过实验研究筛选出了适宜商薯19茎尖分化、快繁、生根培养基及其所需要的培养条件。
2014(10):57-57.
摘要::利用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系YD0848A为母本,双低恢复系YD57R为父本配制的杂交油菜新品种油研57,于2013年12月通过国家上游区试和生产试验,该品种全生育期为217.7天,比对照南油12号晚熟1.4天。在2011-2013两年国家上游区域试验中平均产油量为87.67kg/亩,比对照南油12增产20.11%。生产试验中平均产油量87.81 kg/亩,比对照南油12号增产21.97%,平均亩产182.74kg,比对照南油12号增产5.37%,菌核病鉴定结果为低抗,抗倒性强。芥酸平均为0.35%,硫苷平均为25.86μmol/g(饼)含油量平均为46.44%。
2014(10):58-59.
摘要:扬育粳3号(试验名扬育粳116)是刘中秀、高山峰、徐春之和江苏田源种业有限公司共同合作下于2009年选育成功的中熟中粳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稳产、抗病等特点,2014年6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地区作迟播种植。
2014(10):60-60.
摘要:驻花2号是驻马店市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于2001年以冀L9407为母本、郑20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花生新品种。2009—2010年经河南省珍珠豆型花生品种区域试验鉴定,该品种具有丰产性强、品质优良、抗网斑病、中抗叶斑病和病毒病等特点;2011年参加河南省生产试验,2012年6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南省各地夏播种植。
2014(10):61-62.
摘要:潭两优83是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潭农S与R83 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早稻新组合,2010年相继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和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2、湘审稻2010003。2010年起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推广种植,表现为产量高,抗倒能力强,熟期适中,抗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本文介绍了潭两优83的直播栽培主要技术要点。
2014(10):63-63.
摘要:源玉7新品种以自选系XY1为母本,自选系兴垦自矮34-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于2012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出苗至成熟103d,与承单22相似,需≥10℃积温1950℃,适宜在吉林省白山与延边高寒山区玉米极早熟区种植,种植密度一般每hm2保苗6.0万株为宜。
2014(10):65-66.
摘要:宛粳096系南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强的水稻新品种,2014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审稻2014003)。文章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2014(10):67-67.
摘要:详细介绍了华两优8235在玉林市种植表现,在玉林市种植具有熟期适中、农艺性状好、适应性广、抗逆力强、高产稳产等特点,总结了该组合的高产栽培技术,包括育秧、抛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主要栽培技术。
2014(10):68-69.
摘要: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还能实现玉米种植的标准化、规模化,进而大幅度提高我国玉米市场的竞争力。京农科728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选育,并于2012年通过国家审定的玉米新品种(国审玉2012003),2014年通过北京市审定(京审玉2014007)。适宜在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的唐山、廊坊、保定北部、沧州中北部夏玉米种植区种植。该品种早熟、耐密、脱水快、产量高、抗性好、后期站立性好、制种产量高,非常适合机械化精量播种和收获,是京津冀目前农业机械化推广过程中迫切需要的品种类型。本文介绍了京农科728的选育背景等相关情况,同时根据品种特性提出了该品种适于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栽培技术要点。
2014(10):70-71.
摘要:为提高超级稻生产技术水平,根据多年来系列研究与示范推广实践,制订了桂南稻作区双季超级稻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经示范和推广应用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本标准规定了桂南稻作区双季超级稻品种标准化栽培的技术指标,包括产地环境和品种选择,以及产量及穗粒结构、育秧技术及壮秧标准、移栽密度、施肥、管水、病虫草害防治等,给出了各项技术指标的技术方法。适宜在广西桂南稻作区双季超级稻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2014(10):72-72.
摘要:鲁东南小麦良种选择应用与高产创建技术 蔡玉金 董淑华 赵京玲 孙庆海 山东省莒县农业局 邮编:276599 日照市莒县地处山东省东南部,常年种植小麦2.67多万hm2。2009年实施省部小麦高产创建活动以来,由于狠抓了优良品种的筛选和宽幅精播、氮肥后移等高产创建技术推广应用,小麦单产、总产水平逐年走高。2013-2014年在店子集镇康家村、招贤镇相家官庄村、刘官庄镇后沙岭村实施的3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666.7m2产量均过600kg,收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2014年夏收,康家村高产攻关田经省农业厅专家组实打验收,0.207 hm2鲁原502小麦平均666.7m2产716.6kg。 1、搞好品种选择与应用 品种是小麦增产的内因,选好品种非常重要,,我们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鲁原502、临麦4号、泰农18、汶农14、济麦22等几个小麦优良品种,结合良种补贴项目对品种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基本实现了高产创建项目区全覆盖。 2、提高播种质量 奠定高产基础 2.1、地力要求及机械化作业 地势平坦肥沃,耕作层深厚,有灌溉条件,活土层25cm以上,且土体结构良好,无明显障碍因子。0-20cm土壤有机质12g/kg以上,碱解氮90-140mg/kg,速效磷30-60mg/kg,速效钾100-180mg/kg。 机械耕深25cm左右,并及时耙耢镇压,以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促根系下扎,使土壤不支空。畦田栽培畦宽1.65~3m,畦埂30~40cm,便于精细整地及节约用水。 2.2提高播种质量 小麦要高产,“七分种,三分管”,把好播种环节质量关是关键。根据大田表现及播期试验,我县适宜播期在10月5-15日左右,666.7m2掌握在13-18万基本苗,具体播量可根据播期和地力情况确定,播种深度为3~5cm,采用机械规范化宽幅精播技术,播幅8cm,行距22-26cm,播后镇压。 3、增施有机肥 合理使用化肥 提升土地产出能力 土壤地力是小麦高产的基础,有机肥养分全面,能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保蓄肥水,是化肥不能替代的。当前,农民群众主要是嫌麻烦和受种粮比较效益低的影响,不愿往地里投入,致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病虫害多发,这是长期靠大量使用化肥的结果,现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小麦等作物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 有机肥的施用数量:666.7m2施有机肥3000kg以上。在有机肥缺乏的情况下,秸秆还田是有效的好途径。因此,建议加大力度,推广应用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 化肥施用要合理配比氮磷钾三要素,适当补充微肥。全生育期亩施纯氮(N)15kg,磷(P2O5)7kg和钾(K2O)7.5kg,硫酸锌1.5kg。 施肥方法:将全部有机肥、磷肥、钾肥、锌肥、氮肥的50%作底肥,剩余50%氮肥在第二年春季小麦起身拔节期结合浇水追施,一般666.7m2追尿素15kg左右。无论基肥或追肥,都要深施覆土,杜绝地表撒施,以提高使用效果。 4、科学浇水灌溉 足墒播种,也可在小麦播种后浇“蒙头水”造墒,墒情适宜时搂划松土。11月底浇好越冬水,年后壮苗麦田在起身期-拔节期浇水,结合浇水追肥。弱苗麦田主浇返青肥水。我县4月下旬小麦开始挑旗(即孕穗期),是小麦需水临界期,对水分亏缺敏感,此期墒情充足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因此要重视浇好挑旗水。小麦扬花后10d左右若土壤干旱,还应浇好灌浆水。 5、病虫草害防治 5.1、种子处理 使用包衣的种子是预防小麦苗期病虫害简便有效的方法,未包衣的种子在播种前可有针对性的实行药剂拌种。根部病害选用20%三唑酮(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15%拌种;防治地下害虫,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病、虫混发地块用以上杀菌剂 杀虫剂混合拌种。 5.2、病害防治 赤霉病:每666.7m2用80%多菌灵超微粉50g或50%甲基托布菌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50kg于抽穗扬花期对穗部均匀喷雾,赤霉病防的时机非常重要,错过便不能治。纹枯病:每666.7m2在小麦拔节初期用5%井岗霉素水剂200ml,兑水100kg喷洒于小麦茎基部。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每666.7m2用40%戊唑双可湿性粉剂60g或20%粉锈宁乳油60ml,兑水50kg喷雾防治。 5.3、虫害防治 穗蚜每666.7m2可用50%辟蚜雾8~10克喷雾,或10%吡虫啉药剂10~15克喷雾,还可兼治灰飞虱。防治麦蜘蛛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地下害虫,每666.7m2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50ml喷麦茎基部。 5.4、草害防治 冬前杂草小,对药剂敏感,喷药容易防治,建议年前用药。年前如没有化除要在年后返青期进行。对麦田阔叶杂草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苯磺隆、麦喜、使它隆等除草剂。防治野燕麦、雀麦、看麦娘等单子叶杂草可用世玛、骠马。施用除草剂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和技术规程操作,以免发生药害。拔节后对杂草较多地块,要采用人工方法拔除,不能采用化学除草,否则易对小麦造成影响。禁止使用长残效除草剂氯磺隆、甲磺隆等药剂,以免对后茬作物产生药害。 5.5、穗期推广应用“一喷三防”技术 这也是当前小麦生产上主推的技术之一,这项技术操作简便,省时省力,是简单易行的增产措施,即采用上述杀虫剂、杀菌剂,加叶面肥(磷酸二氢钾等)配成混合液,穗期进行叶面喷施,可起到防病、防虫、防干热风“一喷三防”效果,小麦扬花期喷药时, 应避开授粉时间, 一般在上午10时以后进行喷洒。 一般喷2-3遍,时间间隔为7-10d,喷药要均匀,尽量喷到中下部叶片。 第一作者:蔡玉金 性别:男 职称:高级农艺师 出生:1969年1月23日 单位(通讯地址):莒县农业局 电话:15969908925 邮箱:15969908925@163.com
2014(10):75-76.
摘要:针对作物科学研究所科研试验田中冬小麦的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在控制和消除系统误差,减小随机误差的田间管理理念基础上,制定了以“农药防治为主,结合物理防治,一喷三防”的系统防治方针,阐述了全生育期统筹兼顾,综合防治的具体方法和实践效果。
2014(10):77-77.
摘要:夏玉米机械化收获籽粒是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其前提是收获时玉米籽粒含水量要在30%以下,技术措施包括:早播、化控、合理密植、适时晚收等。
2014(10):78-78.
摘要:永丰优9802是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用永丰A与粤恢9802组配育成的优质高产高抗稻瘟病的弱感光型杂交稻新组合。2013年5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粤审稻2013045)。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