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1-7.
摘要:本文以《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侵权案件处理规定》等有关品种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对现行中国品种权行政保护制度进行了系统梳理,并结合农业部有关品种权保护相关规章制度的修改,讨论了品种权行政保护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最后指出尽快启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修订才是切实推动品种权行政保护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关键。
2011(6):8-10.
摘要:中国人百年来饱受西方列强凌辱,在观察世界与交往关系中,看老外总有一种嫉妒心和自卑心,首先想到的是外国人从中国掠夺去了什么,而不是中国人从世界获得了什么。最近一个时期,报刊上发表打造种业“航母”抵御外资“入侵”的文章多起来了。中国种业诞生只有短暂的十年历史,突然间要用金钱打造一只种业“航空母舰”,与发展近百年的跨国公司抗衡,可能吗?
2011(6):11-14.
摘要:分析了2003-10年全国审定棉花品种数量及棉花品种和种子监测数据,结果表明:在品种数量上,全国审定的品种和生产上种植的品种基本上都是逐年增加。除优质棉品种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外,常规、杂交、未经审定三类均表现出逐年增加趋势。因而棉花品种数量太多,呈现多乱杂现象。在品种比例上,常规品种逐年降低,杂交棉品种逐年提高,优质专用棉品种也有较大幅度的降低,未经审定品系一直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在种植面积比例上,常规品种逐年上升,杂交棉品种近两年迅速下降,优质专用棉品种也有较大幅度的降低,未经审定品系虽然数量多、比例大,但种植面积的比例并不大。在种子技术水平上,生产用种使用毛子的比例逐年下降,包衣子比例逐年上升,光子比例在10-20%之间,光子和包衣子的比例已稳定在90%以上。在供种方式上,农民自留种已降到10%以下,统一供种的比例也明显降低,市场化程度约60%。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数量、占品种总数的比例、占种植面积的比例均逐年增加,美国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
2011(6):14-16.
摘要:超强力小麦的特点是:粉质试验中稳定时间长达20min以上,拉伸试验中最大阻力达700EU左右。超强力小麦市场价格虽较高,但因其优异的品质和由此产生的较高的经济效益,仍受到国内外制粉业界的欢迎。多年来,我们开展了连续性的优质小麦品种引种试验和品质鉴评工作,经过品种比较试验、品质分析、烘焙试验、多点种植和大批量制粉生产试验,最终选择了陕优225在郑州周边地区进行商品小麦生产。
2011(6):17-19.
摘要:本文采用SSR分子标记分析法对玉米种子纯度进行分析,探讨了影响杂交玉米种子纯度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2011(6):19-20.
摘要:通过先锋品种在国内市场上的热销来分析先锋育种模式,希望能对我们今后的中试工作提供参考。深刻认识我们所从事中试工作的差距,努力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2011(6):21-23.
摘要:冬油菜是我省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白菜型冬油菜抗冻耐旱、丰产早熟和适应性广等特点,成为甘肃省冬油菜区主栽类型,已在我省中东部的天水、平凉、庆阳、定西、陇南(礼县、西和等)和临夏等地大面积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近15万公顷。并随着新品种的选育研究及栽培技术的成功,冬油菜继续向西北、向东扩展,在甘肃河西、山西、河北、辽宁、新疆和西藏等省、市示范种植成功。
2011(6):23-24.
摘要:随着国家面粉“禁白令”的实施,势必对我国今后小麦的育种、推广和生产方向产生影响。从有关增白剂的争论、对小麦面粉白度的影响因素、目前小麦品种使用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小麦育种及推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2011(6):25-27.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花色品种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加之我国地域辽阔,蔬菜品种区域性强,蔬菜新品种取消审定门槛等,多种原因造成目前蔬菜品种数量越来越多,新品种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蔬菜新品种在开发过程中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蔬菜新品种开发过程中的风险及防范进行较详细地分析和论述,希望能够对相关种业开发人员提供帮助和借鉴。
2011(6):27-29.
摘要:本文针对山东省种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内部资金投入、种业科研创新、自有品种培育和企业管理以及外部行业监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培育企业种业创新主体、以质量创建品牌、加大并购整合市场和加强产学研结合等发展对策,促进山东省由农业大省向种业大省、农业强省转变。
2011(6):32-34.
摘要:
2011(6):44-45.
摘要:
2011(6):48-50.
摘要:
2011(6):51-53.
摘要:
2011(6):54-55.
摘要:
2011(6):59-60.
摘要:
2011(6):65-66.
摘要:
2011(6):70.
摘要:
2011(6):72-73.
摘要:
2011(6):73-73.
摘要:
2011(6):74-74.
摘要: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