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7).
摘要:小麦种子对于小麦生产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料。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大部分农户种植自留种,而从种子销售企业购种的却比较少。本文利用博弈分析的方法.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2008(7).
摘要:对近年来我国不结球白菜晚抽薹育种、耐热育种、耐寒育种、抗病抗虫育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利用、组织培养、分子图谱和遗传多样性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对今后的不结球白菜育种工作提出了建议。
2008(7).
摘要:对黄荆、藏柏、华山松等9种乔木种子进行人工包衣处理,在室温下进行出芽与长势观察,在康定县进行室外抗虫试验,比较4种种衣剂之间的效果。结果表明:22%福·戊醇+BH101的种衣剂对促进种子生长发育是最好的,在抗虫性方面包衣种子的出苗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2008(7).
摘要:经回归统计分析,河西走廊制种玉米每hm^2N素经济效益最佳施肥量为103.05kg,P素经济效益最佳施肥量为60.15kg,K素经济效益最佳施肥量为59.21kg。制种玉米产量随N、P、K素用量增加而增加,但单位N、P、K增产效果则随N、P、K用量增加而递减。
2008(7).
摘要:玉米是杂种优势利用最充分、雌雄同株的异花授粉作物,其杂种优势利用最主要的体现是利用人工去雄进行杂交制种,其制种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维系于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只有严格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确保所制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和种子质量,更好地保护制种单位和用种者的利益。本文就提高玉米杂交种制种的产量和种子质量的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玉米杂交制种实践提供参考。
2008(7).
摘要:随着国内种子市场竞争的加剧,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因缺乏自主品种,在市场上步履维艰,不断快速的研发新品种成为了中小型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这种企业发展需求的推动下,随之出现了大量的改良品种和新品种。对于这些改良品种和新品种研发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自交系选育的时间长短。自交系是从单株(基本株)开始经过多次人工强迫自交和选择后形成的性状整齐一致并且能稳定遗传的纯合体,
2008(7).
摘要:天优2168系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天丰A与广恢2168组配育成的杂交稻新品种。在海南省区试及生产试验中均表现出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倒力强等特性,对各类病虫害的耐性和抗性比本地当家组合II优128强、米质相当、食味佳.适宜在海南省各地作早晚稻种植。
2008(7).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实施,促进了种业的快速发展,种业生产经营的垄断被打破,涌现出一大批股份制、民营优秀企业。这些企业在市场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但由于国内种业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营销多沿袭原有的渠道模式,拼价格、拼返利,效果并不理想。随着产品日益同质化和渠道的多元化,
2008(7).
摘要:我国加入WTO,特别是《种子法》的颁布实施,种业市场风起云涌,外企及其他资本不断注入,更加快和加大了种业市场的发展和竞争,也给有志进入种业谋求事业发展的企业创造了条件。在市场条件下,美国的先锋、孟山都,日本的坂田、龙井,泰国的正大集团等跨国种业公司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和科研优势抢夺我国种业市场份额,同时加上国内近3000多家种业公司,可以说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2008(7).
摘要:随着种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营销中的窜货现象最使经营者头疼。窜货即产品越区销售,也叫倒货、冲货。它往往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使种业生产公司与经销商关系恶化,从而破坏原有的销售网络,导致最终双方销售额和利润的降低。
2008(7).
摘要:对消费者行为特征研究是确定营销策略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探讨农民购买种子的行为特征及影响购买行为的因素,以期挖掘出影响种子营销的关键因素,据此提出种子营销策略创新的思路。
2008(7).
摘要:根据近十几年来学术界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的研究和探索,综述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体制障碍和创新思路,并对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2008(7).
摘要:大豆中异黄酮的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光照可明显促进大豆幼苗特别是叶片中异黄酮的积累;大豆种子随储藏时间的增加。异黄酮含量逐渐降低;随发育时间的增加,异黄酮含量逐渐提高。微量元素对不同品种、不同产量性状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异。
2008(7).
摘要:改革开放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发展。
2008(7).
摘要:西方发达国家的植物新品种权立法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起步较晚,由于我国的《专利法》明确规定不授予植物新品种专利权,因此需要采用单独立法予以保护,于1997年颁布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随后《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植物新品种侵权案件处理规定》也相继出台,使我国品种权保护规定日趋完善,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
2008(7).
摘要:2007年11月8日对中国种业界来说,是值得记忆的日子,这一天农业部出台了第六号令,以清理部门规章的形式修改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以下简称审定办法),值得关注的是第二十六条增加了品种“强制退出”制度,使我国品种审定制度实现“进”与“出”结合,终结了品种审定只生不死的历史,使我国品种审定制度更加完善合理。
2008(7).
摘要: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角的吹响,“三农”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时期。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种子管理工作,推进新型种业体系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种子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2008(7).
摘要:种子经营者在销售种子时,应当向购种者开出有效凭证,这是种子销售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解决种子质量纠纷的重要依据。何为售种有效凭证?由于《种子法》及配套法规都无明文规定,因而所产生的凭证是五花八门,弊端诸多。现就市场上出现的售种凭证进行分述和探讨。
2008(7).
摘要: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在于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机会,对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持续改进时,也要采取管理的系统方法,如分析评价现状,以识别改进的区域:确定改进目标,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法,以实现这些目标:评价这些解决办法并作出选择,实施选定的解决办法,测量、验证、分析和评价实施的结果,以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正式采纳更改,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评审,以确定进一步改进的机会。
2008(7).
摘要:以尼日利亚当地主栽水稻品种为对照,对从中国引进的8个高产、优质、高抗杂交水稻新组合进行试验筛选。结果表明:中国杂交水稻表现为穗大、粒多,株高适中,品质优,产量高,全部供试组合产量均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水平。根据优中选优的原则,筛选5个高产、优质、高抗病及综合性状好的组合建议尼日利亚农业部进一步引进、示范并推广。
2008(7).
摘要:为了丰富我省马铃薯种质资源,扩大遗传基础,从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271份马铃薯种质资源,在青海不同生态区种植观测,对其抗病、耐逆性、产量水平及品质指标等综合性状进行评价鉴定。选育出1个新品种,可在青海省大部分地区种植推广;筛选出19份资源可供进一步选择利用;鉴定部分具有特殊基因的资源为马铃薯育种提供亲本材料。
2008(7).
摘要:以3种雄性半不育的植株高大、产花量较高的万寿菊为母本,2种色素含量较高、植株较矮、产花量较少的色素万寿菊为父本进行6种组合杂交,通过对杂交后代种子苗期生物性状、盛花期植物学性状、鲜花产量与色素含量比较,筛选出适宜万寿菊色素生产的杂交组合,F1种子经3年品种试验,其鲜花产量达73233kg/hm^2,叶黄素含量2.46g/kg。
2008(7).
摘要:对周花2号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得出其生长曲线是Y=39.0703/1+58.6038e^-0.0653t。结果表明,周花2号是一个高产品种,在栽培中要注意田间管理措施以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
2008(7).
摘要:近年来油菜在青海省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2万hm^2左右,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3200m的区域,是青海省的第一大农作物,也是农村增产增收的主要经济作物。但是由于种植油菜的区域海拔跨度大,气候变幅较大,大部分地区种植生育期较短、抗寒性好的白菜型油菜,而产量较高、品质优的杂交油菜种植面积只有7万hm^2.
2008(7).
摘要:玉米品种的制种生产是种业企业起步与发展的基础,是市场竞争的条件,怎样搞好制种田是种业企业的先决条件。由于种业市场竞争激烈,种子制种的面积越来越大,对制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质量标准也越来越高。提高制种田的高标准、产量,首先应该解决制种田易出现的问题。
2008(7).
摘要:四川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到2000年经过3次品种更换后,大田水稻平均单产实现了从300kg到530kg的迈进。之后至今的7年,全省水稻品种应用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大田平均产量徘徊不前,这是全省粮食生产受到严峻挑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尽快推进四川省水稻平均产量迈上新台阶。
2008(7).
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常年种植大豆253万~300万hm^2,占全国大豆总播种面积的1/3,大豆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7%,商品率达60%~70%。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黑龙江省生产中使用的大豆种子,一般年份水分为13%~15%,个别年份达16%。依照法律,这些种子水分没达到国家标准不大于12.0%的指标,
2008(7).
摘要:驻芝10号(原名驻黑-2)是河南省驻马店市农科所以豫芝4号天然变异单株,经过连年提纯的株系黑芝7801H为母本,武宁黑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优质、抗病、口味纯正、适合外贸出口的黑芝麻新品系,2007年10月通过河南省芝麻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
2008(7).
摘要:江玉403系江苏宿迁中江种业有限公司培育的玉米新品种,2007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7月申请新品种保护。2006年在苏北夏玉米地区多点试验;2007年大面积高产示范,均表现出抗病抗倒,耐涝耐渍,适应性强,稳产性好等特点。2008年该品种将在苏北大面积推广。
2008(7).
摘要:桂糖22号是利用^60 Coγ,射线辐照新台糖1号甘蔗茎段,经过系统选育而成。在2001—2002年广西区试中,每hm^2蔗茎产量为106.99t,蔗糖产量14.2h.最高生物产量达188.1t,可发酵糖产量48.92t,在所有参试品系中,综合性状表现最好,既可达到制糖品种指标又可达到能源蔗品种指标要求。2005年1月27日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08(7).
摘要:合玉20号(原代号合20—7171)是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1997年利用中硬型自交系合系789为母本、中齿型自交系合系790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单交种,2002—2003年参加黑龙江省普通玉米区域试验,2004年参加黑龙江省普通玉米生产试验,2005年4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08(7).
摘要:宽诚60是河北省宽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自选系海34做母本,以自选系K404做父本,选育的玉米单交种,该品种株型紧凑,抗逆性强,综合农艺性状好,经过几年试验、示范表明具有很好的丰产稳产性。2007年5月通过河北省审定(冀审玉2007033号)。
2008(7).
摘要:西瓜生产要想获得高产和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满足其对养分的需要,而土壤中的养分是否可以满足这种需要。只有通过测土才能知道。测土施肥的目的,不仅要告诉你那块地应不应该施用肥料,应该使用什么肥料,而且还会告诉你施用多少及什么时间施用最为恰当。
2008(7).
摘要:豫花9326是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选育的高产、高油、大果花生新品种,该品种2005年通过国家农技中心鉴定,2006年被列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资助推广品种,2007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豫审2007004。
2008(7).
摘要:高蛋白丰产抗病谷子新品种陇谷10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以陇谷3号和长农18杂交选育的晚熟、优质中间材料8601作母本,以丰产、早熟、优质谷子品种陇谷9号作父本,通过多元聚优杂交和水旱穿梭选育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的抗旱、抗病、丰产、优质谷子新品种。2003年通过全国谷子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鉴定编号:国鉴谷2003005:2004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8(7).
摘要:漯芝16号是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从漯芝12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种特点是丰产性好,品质优良,抗茎点枯病较强,2006年6月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的鉴定,鉴定编号为国品鉴芝麻2006001.并获得漯河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适宜在湖北、河南、安徽芝麻生产区及江西中北部芝麻主产区推广种植。
2008(7).
摘要:在众多的玉米自交系中,长势弱的自交系占50%以上,但由于它们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较高,如32、5003、478、C黄、Mo17等,由它们参与组配的杂交种有许多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中单2号(M017×330)、成单14号(32×200B)、川单9号(48—2×5003)、农大108(V178×C黄)等,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些自交系一般产量低,花粉少,使制种受到了一些限制。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自交系,满足杂交制种的需要,除从遗传上加以改良外,还必须根据其特殊性加以利用。
2008(7).
摘要:安江6号(庐优875)是合肥市峰海标志水稻研究所与江苏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育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它具有株叶形态好、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优点,于2006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皖品审06010502。
2008(7).
摘要:百香果,学名西番莲,为西番莲科。属多年生常绿攀缘性藤本植物,是一种热带、亚热带水果。容易栽培,果品耐贮藏,加工方法简单易操作,其果汁是国际上最佳天然饮料,有“果汁之王”的美称,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产品供不应求,具广阔的市场前景。
2008(7).
摘要:近年来,我市鲜食糯玉米的生产呈逐步上升之势,尤其是紫黑色糯玉米因其市场价相对较高而成为部分种植户之首选。根据几年来的试验,表现较为优质、高产的一些品种主要有田黑糯1号、粤紫糯3号、粤甜紫糯、京甜紫花糯、粤彩糯1号、五彩香糯等,现介绍如下。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