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4):5-7.
摘要:中国种业“走出去”战略实施中。面临着比预期更大的困难。本文分析中国杂交水稻种子走向世界的现状和面临日益增强的国外贸易壁垒,针对杂交水稻种子出口所面临的检疫检验、本地化生产等诸多问题,提出中国政府和企业积极应对的措施与建议。
2008(4):7.
摘要:没有独立的科研实力。有科研平台但无强势品种,有品种无市场,产品积压严重、现金流奇缺,对市场行情与发展趋势越来越看不清、摸不着、拿不准,同质化的产品、同质化的宣传、同一群网络经销商同一个声音:市场越来越难、竞争越来越激烈、销量越来越小、明天越来越没把握……
2008(4):12.
摘要:3月17日,北京召开全市农资打假大会.今年本市将重点对种子、农药、化肥及饲料等五种农资进行监管,保证本市春耕工作的顺利开展。今后,农资产销企业和门店还将向农民发放售后服务追踪卡,并建立问题农资产品召回制度。
2008(4):15.
摘要:据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发布的最新展望报告显示.中国2009—2010年度可能成为玉米净进口国.到2017-2018年度.中国的玉米净进口量将会达到260万t。
2008(4):17.
摘要:辨别农作物种子是真是假,不用再等它们下地后生根发芽,由科研人员在实验室直接提取嫩芽中的农作物品种DNA,通过比对DNA指纹图谱,只需一个星期就能辨别真伪。近日,一个包含了玉米、水稻、蔬菜等50多个农作物品种DNA的比对数据库在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正式建成。
2008(4):18-19.
摘要:1949年以来,我国玉米品种实现多次更新换代。每一次品种更新都会推动玉米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效益增加。我国玉米面积扩大经历3个快速发展时期和2个缓慢发展时期.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经历3个快速提高阶段。20世纪50年代玉米品种是农家种。种植面积和亩产量比较稳定。60年代玉米双交种替代农家种.玉米面积出现第1个快速发展时期.由50年代末期的1267万hm^2上升到60年代末期的1467万hm^2,年平均增加15.8万hm^2。平均667m^2产量99.3kg,与50年代比较年均产量提高1.3kg。70年代单交种替代双交种.玉米面积出现第2个快速发展时期。70年代末期玉米种植面积突破2000万hm^2。
2008(4):20-21.
摘要:简要综述了赤霉素在马铃薯(S.tuberosum L.)脱毒扦插苗繁殖、原原种及原种生产中的应用进展。
2008(4):22-23.
摘要:建立和完善种子管理各项制度,对培育农作物种子市场、优化经济环境、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种子管理各项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要把制度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强化执法监督,建立制约机制,使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为农业生产发展保驾护航。
2008(4):23.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近几十年来人口一直在不断增长膨胀,而人均耕地面积却在不断地减缩.中国要养活自己庞大的人口只能靠增加粮食作物的单产,相对于其他作物而言,玉米因其产量、作用、需求等各方面的优势.其单价在近几年不断地攀升.目前基本与小麦价格持平.从而导致其种子的价位也在不断地提升。我国的种子市场亦呈现低价位向高价位转变的趋势,种子由普通质量向高质量发展。种子公司要想在种业立足.必须不断努力地进行自身的提高与完善.必须具备可以持续发展前进的各种软硬设施。
2008(4):24-25.
摘要:莱州市自1997年开始承担国家的黄淮海玉米区试和山东省玉米区试,近几年,多次承接了国家、山东省在莱州举办的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会议,莱州的承试单位多次被国家、山东省评为区域试验先进单位。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是莱州的承试单位和人员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真抓实干的结果。下面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谈一下做好玉米品种区试的几点体会。
2008(4):25.
摘要:河南俊达种业有限公司几年的蓬勃发展.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辉煌的成就.一方面要选择好的经营方式,注重技术创新。突出自身的特点,敏锐发现适应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合同管理。有效预防和积极消化市场经营风险.把企业决策和经营风险降到最底程度。积极创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2008(4):26.
摘要:承德裕丰种业有限公司是在原承德县种子公司的基础上改制组建的,注册资金3003万元.具有农业部批办的全国范围的经营资质.是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河北省扶贫龙头企业、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改制后经过6年的努力.通过重视知识产权、不断研发新品种、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壮大自身实力,公司具有完备的检验、检测手段和收贮加工设施,现有5t/h种子烘干、精选加工流水线1套,10t/h种子烘干、精选加工流水线2套.种子脱粒、清选、包衣和包装等机械50多台(套):各类检验、检测设备和仪器齐全,
2008(4):29-31.
摘要:通过对国家能源南方区试8个甜高粱品种的研究.表明甜高粱可充分利用南方的水、热、光;证明不同熟期的甜高粱不但可用于能源转化,还可用于换茬、隔茬、连种、复种。提高复种指数:参试的8个品种中L0202A/LTR108和Pac8381可粮秆兼用,获得双效益;提示育种家,现有甜高粱品种还需尽快改良。
2008(4):31-32.
摘要:采用多点试验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几个玉米新杂交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陇单016、陇单012明显优于对照杂交种沈单16(CK1)和豫玉22(CK2)。其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其中陇单016和陇单012折合667m2产量分别为917.7kg和887.4kg,比CK1分别增产16.4%、12.5%,比CK2分别增产17.7%、13.9%,陇单016比CK1和CK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陇单012比CK1和CK2增产显著,应尽快提请审定和推广。
2008(4):33-34.
摘要:应用秋乐5号区试和生产试验数据.对其产量构成各因子与皮棉产量进行变异性、遗传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总铃数对皮棉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单铃重和子指.衣分最小。因此,在大面积推广中实现秋乐5号高产的途径是:提高有效铃数,适当增加铃重,保持子指和衣分的稳定适中,促进各因子间协调发展。
2008(4):36.
摘要:郑麦9023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选育的小麦品种,洪泽县于1999年引进试验示范种植,2001年成为洪泽县主栽品种.该品种在鄂豫皖苏4省常年播种面积约为170万hm^2.为全国播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在洪泽县近几年来种植面积占小麦播种总面积的95%以上。该品种为优质强筋小麦,弱春性,抗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发病率很低,抗倒性较强,为穗粒并重型品种.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成熟期在5月底6月初,腾茬早,有利于下茬水稻种植。
2008(4):37.
摘要:品种审定是我们国家评价品种的最主要的方法,为新品种的推广、农业增产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在实际工作中品种审定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从一个基层种子管理者的亲身体会.分析了实际工作中品种审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完善品种审定制度.使之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2008(4):38-40.
摘要:目前我国种子市场主体、经营方式、生产经营行为趋于多元化、复杂化,给种子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和难度,因此,充分认识目前种子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对搞好种子管理、促进种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008(4):40.
摘要:
2008(4):42-43.
摘要:棉花是喀什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和重要支柱产业.2007年全地区棉花种植面积18.7万hm2.平均单产120kg/667m2。刚刚结束的中共喀什地委扩大会议,制定了棉花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主攻单产、压缩面积、提高品质、节本增效、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发展路子。确定了“十一五”末棉花单产达到130kg/667m2,总产达到650万担的奋斗目标。同时,提出了到2010年达到100万锭的规模。实现“十一五”目标,需要各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同努力。种子部门的工作就是引进、推广高产、优质棉花品种。
2008(4):43-44.
摘要:在杂交玉米制种过程中,结实率的高低与制种产量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如何提高玉米杂交制种的结实率,增加农民收入,建立稳固的生产基地。是每个种子公司都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2008(4):45-46.
摘要:吉甜304是吉林省农科院经济植物研究所于1999年以生物法-95为母本.以7302-28333—1—2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标准兼高糖型甜菜普通多倍体新品种。该品种特点是株型理想,叶色浓绿,苗期发苗快.中期生长势旺盛,抗病、抗逆性强,根体圆锥,根头小,产量稳定,含糖率高。
2008(4):49-50.
摘要:徐麦856由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1998年育成.2004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审麦200401),200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麦2006012)。该品种由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占许可生产经营。2004—2007年在宿迁及苏北地区推广迅速.示范推广面积累计达15万hm2左右.表现出穗大、粒大、适应性强的特点,在小麦生产上具有明显的高产稳产优势。
2008(4):50-51.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鲜食型糯玉米由于独特的风味、均衡的营养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消费市场迅速拓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其生产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零星种植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化种植.由传统方式发展到订单标准化栽培.正成为当前农村种植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推广优良新品种及其标准化生产技术.是发展鲜食糯玉米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苏玉糯13原名SW43,由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选育.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具有高产、优质、多抗、口感粘软、微甜、清香的特点,推广应用前景广阔。现将苏玉糯13品种特征特性和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2008(4):52-53.
摘要:杂株是影响种子纯度的关键性因素.杂株是指在水稻杂交种子生产田中与父母本正常植株在植物学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上有明显差异的其他植株.包括混进本品种内的杂劣株和感染病虫、生长不良的植株或个体变异分离出来的异型植株等。规范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田杂株防除技术是提高种子质量的关键环节.经过“十五”以来本制种小组的实践探讨.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
2008(4):53-54.
摘要:湘杂棉11号(原名湘S-26)是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中农种业共同选育.是著名棉花育种家周世象研究员继湘杂棉3号、湘杂棉8号之后选育出的又一高产、优质、多抗的杂交棉花新品种.也是湖南省选育的第1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该品种具有大桃、品质极优、高产稳产、抗虫抗病、中早熟易栽培、结铃性强且集中、吐絮畅易采摘、通透性好、抗逆性强、不早衰等特点。2006—2007年,虽然遭受强台风、暴雨高温干旱等不良气候条件的频繁袭击.
2008(4):55-56.
摘要:2007年新疆奎屯农七师各团场进行了棉花大棚育苗和大田移栽试验示范,全师共育棉苗800多万株.大田移栽面积53.3hm2。育苗移栽是农七师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一项重大举措,起点高、面积大、产量高、启示大,在早熟棉种植区应用育苗移栽使中晚熟棉花生育期提前.充分发挥棉花无限生长习性.延长有效开花结铃期,从而为棉花高产、优质、早熟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一年来育苗移栽试验示范实践.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08(4):57-58.
摘要:金银花又名忍冬花、双花.为忍冬科忍冬属忍冬,金银花经济价值高用途广,其茎、叶、花皆可入药。具有解毒散热等功能。沂蒙山区金银花花蕾肥大,色泽纯正.味道清香,内含黄酮类、肌醇、皂甙等多种成分.有些成分为外地金银花所没有.故沂蒙山区金银花倍受医药界欢迎。据化验.沂蒙山区金银花含挥发油0.18%.异地者仅为0.02%~0.04%;绿原酸含量为5.87%.是四川天全种群的50倍,为全国之冠。近几年来.金银花的用途越来越广,除药用外.还可以用来制成各种食品和饮料,如金银花茶、银花露、银花酒、金银花牙膏等.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金银花为多年生植物.茎中空.叶对生、卵圆形.一次栽植可受益几十年。其适应性强,耐寒耐热、耐涝耐旱、耐盐碱,喜阳光充足,对水分、土壤要求不严,在疏松肥沃的砂质土壤上生长良好.山区、丘陵、平原、堤坝以及房前屋后均能种植。栽植金银花不仅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能够保持水土.绿化环境。
2008(4):59-60.
摘要:长白楤木(Aralia continentalis Kitagawa)为五加科楤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草本刺嫩芽.药名东北土当归。它是一种食药兼优的经济植物,其嫩芽是著名的山野菜,营养丰富、味道独特,介于刺嫩芽与香椿之间:其根可入药,具有祛风燥湿、活血止痛、利尿解毒之功效。嫩芽的吃法很多,可以与肉、蛋炒食,炝拌,做汤,还可以挂糊油炸后蘸各种调料吃。长白楤木做为早春的一道鲜美山野菜,既可丰富广大民众的蔬菜品种.又是农民致富的好项目,因此,其开发前景极其可观。日本早就对其进行了人工优良品种的培育.韩国近些年栽培面积突增.目前我国尚处于认识阶段。
2008(4):60.
摘要:陕棉2177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97年以陕2234为母本,陕2059为父本杂交,后代在枯、黄萎混生病圃经多年连续选择而成的。2007年3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陕棉审2007001
2008(4):61-62.
摘要:K优818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用优质不育系K17A与R818配组而成的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2001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参加全国南方稻区高产组区试。2002年破格参加全国南方稻区生产试验。2003年以第1名身份通过国审。国审编号:国审稻2003055。该品种已申请国家新品种专利保护,公告号为CNA000548E。由南京神州种业有限公司独家经营。
2008(4):63.
摘要:宜香2239系四川省宜宾市农科院用优质不育系宜香1A与优质强恢复系宜恢2239组配而成的高产香型杂交稻新品种.2004—2005年参加四川省区试,表现丰产、稳产、品质优、抗病、适应性好等特点,可广泛适应于我国南方稻区种植。2007年通过四川省审定(川审稻2007001)。
2008(4):64.
摘要:济丰96是山东省济南市泉星种业培育的紧凑型矮秆玉米杂交种.2006年通过山东省审定并被三北种业有限公司独家买断.2007年在河南省参加引种试验,表现突出。该品种适合麦茬后直播,经对比试验,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3%。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