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3).
摘要:行政处罚中的时效制度主要是规范行政机关行使处罚权时所必须遵守的制度,是行政处罚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应当引起种子执法机关的重视,按照《行政处罚法》和《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我国的种子处罚时效制度可分为3种:追诉时效、裁决时效和救济时效。
2007(3).
摘要:最近,由山东莱州农科院种苗研究所、烟台种子管理站联合承担的科技攻关项目“优质专用玉米新品种选育与开发”项目,通过中国农科院等有关专家组成的验收小组验收。
2007(3):5-8.
摘要:《种子法》实施以来,我国种子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种子投入不断增加,新品种推广速度加快,种子市场空前活跃,种子经营秩序相对稳定,全国种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略的问题。种子纠纷普遍存在,大案要案时有发生,不法分子作案手段日益高超,农民购种防不胜防;有些种子管理制度操作性不强,种子管理体制不够顺畅,缺乏执行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下面,就相关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2007(3):8-9.
摘要:种子企业战略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得失,因此在进行战略选择时一定要慎重,应严格遵循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
2007(3):12-13.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种子产业的飞速发展。种子检测为农业行政监督、行政执法、商品种子贸易流通、种子质量纠纷的解决等方面提供了多方位的技术服务,在提高种子质量整体水平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随着《种子法》的贯彻实施,种子监督检验机构职能的发挥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种子产业的发展而变化。
2007(3):15-15.
摘要: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对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当粗缩病大面积发生时容易造成玉米严重减产甚至绝收。20世纪90年代初期,掖单二号繁种时粗缩病逐年发生,最初发病比例5%~30%,后来严重地块达到90%以上,每667m^2产量只有10kg左右,造成掖单二号退出市场。近年来又有一些其他品种也时有发生粗缩病害,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
2007(3):16-17.
摘要:介绍见血封喉的植物学性状与特性、用途和作用,种子的萌发特性及繁殖栽培要点。
2007(3):18-19.
摘要:农作物种子作为农业生产中的特殊生产资料,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安全、农民经济利益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因而种子质量问题被列为种子法的重要内容。也是种子纠纷司法实践中最常见和最难解决的法律问题。笔者结合种子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简单论述有关农作物种子质量的检测和鉴定等法律问题。
2007(3):19-19.
摘要:2007年1月30日,山东洲元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平川药业(股票代码PGCH.OB)完成了5500万股的股权交割,成功地通过反向并购。在美国OTCBB挂牌上市。据美国证监委(网址:WWW.SEC.GOV)2007年2月5日公告.洲元种业并购平川药业后.新的董事局已成立.洲元种业董事长王志刚先生担任新的董事局主席。
2007(3):21-22.
摘要: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农资产品的市场营销渠道基本上不存在,因为很多农资产品和其他物质一样处于匮乏阶段,完全由指令性计划生产与调拨。主要通过农村合作社系统分配到各乡镇、村组。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及在农村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深化,以卖方为主的计划经济向以买方为主的市场经济转变,农资产品经营也逐渐转向以市场调控为主,农资产品的营销渠道也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
2007(3):22-22.
摘要:随着农作物新品种推广步伐的加快,在推广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笔者通过工作实践,认为需从育种人、种子企业、管理部门、广大群众等各个环节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具体推广做到“四要”,即推广新品种要有选择性、要更新观念、要转变“三个误区”、要改进方法和措施,从而促进新品种推广快速健康发展。
2007(3):23-24.
摘要:近年来,广大科研人员对野生草种择优选用,初步形成了以披碱草、老芒麦、羊草、苜蓿、星星草等适合我国不同地区种植的牧草品种。自2002年起,我们在承担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专项——牧草种子加工设备研究项目的过程中,对国内一些牧草种子样品进行收集,总体印象是,牧草种子与谷物种子相比,形状与子粒大小相差悬殊,加工特性各异,流动性差。于是,我们结合豆科类种子、禾本科类种子的特点,将豆科类种子分为5种类型,禾本科类种子分为3种类型,开展牧草种子加工特性的研究。
2007(3):25-27.
摘要: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夏大豆品种(系)在豫西旱水地条件下的主要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旱水地条件下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关联度大小是不同的。明确了夏大豆在豫西旱水地条件下主要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关系,为夏大豆育种和栽培提供了参考依据。
2007(3):27-30.
摘要:以457份海岛棉品种的地理分布和农艺性状分析为资料。按照类别、原产地和株型进行分组,组内进行离差平方和法混合聚类,采用系统取样和随机取样组合的方法,对各组的遗传多样性加以调整。选取104份种质构建了海岛棉初级核心种质.中选比例22.8%。并运用初选核心收集品和总收集品的性状特征值检验初选的核心种质的代表性.结果表明核心收集品基本上可以代表总收集品的遗传多样性。
2007(3):31-32.
摘要:探讨了7种浓度的NAA处理彩色马蹄莲小子球对种球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NAA处理能显著提高种球的质量、直径的大小以及种球芽眼数。综合起来,既要节约成本,又要使种球得到最大限度的生长。NAA最理想的使用浓度为700mg/L。
2007(3):32-33.
摘要:通过对Ⅱ优航2号产量构成因素的统计分析,研究各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该品种产量构成因子中,以有效穗、穗粒数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高产栽培技术上要主攻有效穗和穗粒数,在足穗、大穗基础上,增粒增重,从而夺取高产。
2007(3):33-33.
摘要:鲁宁202是济宁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利用自交系Lx9801为母本,自选系N13为父本于2000年杂交育成的中早熟玉米杂交种。自交系Lx9801引自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N13为本院1992年冬在温室以从山东省农科院玉米所引进的优良自交系齐319的变异杂株为母本,以自选的美国杂交种选系为父本杂交.经连续自交选择到7代选育而成的配合力高、农艺性状优良的玉米自交系。
2007(3):34-36.
摘要:收集14份不同单株梭梭种子,比较它们的外观、发芽及出苗等性状.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比较不同单株梭梭种子的质量。结果是梭梭种子不同单株间质量性状存在显著差异。
2007(3):37-38.
摘要:以黑龙江省1981—2000年审定并在生产上有代表性的35个中熟大豆品种为研究材料,对其主要性状的遗传改进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有效节数增多,分枝数先增后减。底荚高度略有增加;产量在前10年增加明显。后10年增加的幅度逐渐变小:一二粒荚数、三四粒荚数和单株荚数增多。每荚粒数提高,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增加,百粒重变化不大。
2007(3):38-38.
摘要:1特征特性 豫棉杂1号是河南省内黄县棉油办和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联合选育的三系棉花新品种,2004年3月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棉2004003。豫棉杂1号生育期125~128d.属中早熟品种,株高100cm左右,株型偏紧凑、塔型、透光性好,正常叶、叶色浓绿、长势旺,果枝16.5台/株,单株结铃35个。结铃性强、铃卵圆型、单铃重5.8~6g,子指10.1g,衣分41.1%,吐絮畅而集中,易收摘,纤维洁白。枯萎病指0.56.高抗枯萎病:黄萎病指18.6,属抗黄萎病品种。
2007(3):39-40.
摘要:以盐生植物三角叶滨藜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水杨酸(SA)处理对三角滨藜在不同浓度盐胁迫(NaCl)下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滨藜种子发芽率逐步降低.当NaCl浓度达200mmol/L时严重抑制滨藜种子的萌发。用SA浸种后,在没有盐胁迫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滨藜种子的萌发率.但在有盐胁迫的情况下,SA不能增加种子的萌发率,甚至加剧了盐胁迫的不利影响。滨藜幼苗在0~200mmol/L的盐浓度下均能正常生长,用SA处理幼苗,能够促进盐胁迫下幼苗的生长。测定SA处理后幼苗体内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SA处理可以提高盐胁迪下幼苗体内的SOD和POD活性。
2007(3):41-42.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广大消费者对食品的消费理念也逐渐地发生改变,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消费理念逐步被广大居民所接受,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种植者对所种植的粮食或蔬菜品种有所选择,进而使得种子营销受到影响,营销趋势发生着明显的改变。
2007(3):43-44.
摘要:玉米空秆.表面上理解就是玉米植株没有形成雌穗.或雌穗发育不良且不结实,或结实很少的植株即为空秆.一般以空秆率表示,指在收获时调查,不结实植株或结实子粒在20粒以下的植株占调查总株数的百分比。随着近几年玉米栽培密度的不断增加和气候条件的不断变化以及栽培管理条件的千差万别,玉米空秆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块时有发生.给我国的玉米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2007(3):45-46.
摘要:常优3号是常熟市农科所用武运粳七号A与恢复系R192配组选育的杂交晚粳新组合。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该组合在生产上表现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2007(3):48-49.
摘要:玉米制种田田间检验的目的是根据植株长相核查品种特征特性是否名副其实.以及影响收获种子质量的各种情况.从而依据这些检查的质量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剩余遗传分离、自然变异、外来花粉、机械混杂和其他不可预见的因素对种子质量产生的影响.以确保收获时符合规定的要求。
2007(3):49-50.
摘要:安麦1号和安麦7号是安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89年以豫麦13为母本、周8826作父本进行杂交,于1997年选育而成。其中安麦1号1998-2000年度两年产量平均7783.5kg/hm^2,比对照豫麦21极显著增产8.3%,居第1位,通过河南省小麦良种联合区域试验,后通过小麦新品种生产试验,大田示范种植9975.8kg/hm^2,于2001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审麦2001007)。
2007(3):52-53.
摘要: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是实现高产、稳产、高效的一整套栽培体系。它是在地力和水浇条件较好的基础上,采用降低播量,依靠分蘖成穗构成合理的群体.较好地解决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改善群体内光照条件,使麦田群体动态合理、个体营养好、发育健壮,从而实现穗足、穗大、粒重、高产。应用这一栽培技术,一般667m^2可产500kg以上。
2007(3):54-55.
摘要:豫东的杞县及周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蒜生产基地,由于大蒜茬口早,肥力基础好,所以是种植玉米获得优质高产的理想茬口,常年蒜茬种植面积在30万hm~2以上。为筛选出适应豫东地区大蒜茬口的玉米品种,2005年与2006年我们用河南省当前主推的十多个品种做了2年产量比较试验,其中漯单9号(豫审玉2005004)表现尤为突出,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2007(3):54-55.
摘要:豫东的杞县及周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蒜生产基地,由于大蒜茬口早,肥力基础好,所以是种植玉米获得优质高产的理想茬口,常年蒜茬种植面积在30万hm^2以上。为筛选出适应豫东地区大蒜茬口的玉米品种,2005年与2006年我们用河南省当前主推的十多个品种做了2年产量比较试验,其中漯单9号(豫审玉2005004)表现尤为突出,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2007(3):57-57.
摘要:K优818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用优质不育系K17A与R818组配而成的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2001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参加全国南方稻区高产组区试。2002年破格参加全国南方稻区生产试验。2003年以第1名身份通过国审(国审稻2003055)。该品种已申请国家新品种专利保护(公告号为CNA000548E),由南京神州种业有限公司独家经营。该品种已在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浙江、福建等地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大面积种植,均反映产量高、抗性强等特点.
2007(3):58-59.
摘要:鄂杂棉24号(原名JZHR9999)是湖北省荆州农科院以丰产、优质、多抗品种鄂抗棉9号为母本,以从转基因抗虫棉品种GK-19中筛选出的优良株系N419-1-91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2002—2003年通过湖北省杂交棉品种区域试验;2003—2005年通过长江流域杂交棉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5年获得农作物转基因安全证书;2006年分别通过湖北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07(3):61-62.
摘要:植物需求的水分包括地下部分的土壤水分和地上部分的空气湿度。自然降水或灌溉贮存于土壤中,提供植物根系吸收,用于生理生态所需的水分。植物一生中需要的大量土壤水分主要依赖于自然降水或灌溉。降水量的多少、降水强度和性质,以及降水时间的分配等都直接影响土壤水分状况,因此.降水或灌溉适时适量是确保稳产、高产、优质的重要条件。空气湿度是影响植物蒸腾和根系吸收的重要因素.由于不同作物空气湿度的大小也同样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品质量。
2007(3):62-62.
摘要:为进一步促进种业研究工作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优秀稿件.把种业期刊办成种业界的信息桥梁,中国种子协会和《中国种业》、《种子世界》、《种子科技》、《种子》等4家期刊联合举办“2007年种业期刊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论文主要来源是2007年发表于以上4种期刊的文章.内容主要包括种业政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也包括研究论文、专题综述和经验交流等栏目的文章。
2007(3):63-63.
摘要:濮阳市地处黄河滩区背河洼地.全市5县1区盐碱地占地面积约三分之一,特别是濮阳县、范县盐碱地占地面积最大,是全省有名的贫困县。为了脱贫致富.他们由原来的五谷杂粮改种水稻。
2007(3):64-64.
摘要:湘华优7号是湖南亚华种业科学院2006年用自育抗稻瘟病三系不育系华37A和自育的抗稻瘟病优质父本华恢7号选配而成的三系杂交中稻新组合。2004年参加湖南省区试,2006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湘审稻2006039)。该组合在湖南省区试中,表现比对照增产显著,2006年在湖南省隆回县的百亩连片示范.经专家现场测产验收,平均每667m^2产量达786.6kg,在中方、靖州、祁阳等地示范种植,表现丰产稳产、抗稻瘟病。
2007(3):65-66.
摘要: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寒冷干燥、夏短冬长昼夜温度比较大,有利于作物油脂的积累。近几年随着油料作物的不断增长,以及工业、农业和外贸事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作物油脂和脂肪酸品种及品质要求日益提高和增加.现有的几种油料作物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为特种油料作物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2007(3):67-68.
摘要:苹婆(Sterculia nobilis smith)为梧桐科苹婆属常绿乔木.又名频婆、凤眼果、七姐果、潘安果,广东亦称富贵子,闽南旧称枇杷果,多为零星种植,规模的商业栽培尚不多,种子可食用,味如板栗,常用于菜肴,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具有开发潜力的热带干果果树资源。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