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8):5-7.
摘要:新世纪开元第一年,我国国有种子公司遇上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在年初开始施行,另一件是中国在年末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是我国种子产业和综合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一定水平的一种历史必然的外在表现,预示着中国的种子产业又要融入世界的大市场.两件大事一个主题,那就是中国国有种子公司必须走向市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中国国有种子公司的出路.得出这个结论从表面看是两件大事所赋予中国国有种子公司的使命使然,其实,两件大事只是事物内在联系的外在表现,是中国种业市场化的标志,而真正反映这种外在表现和标志的内在规律性的是国有种子公司自身,也就是说这是中国国有种子公司发展的历史必然,是现实的选择和痛苦而正确的抉择.
2004(8):8-9.
摘要:民营种业是21世纪中国种子行业的新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其灵活、多样、乡土化、轻装化、亲情化等优势与国营种业展开激烈合作与竞争,无论经营范围、经营效果都在迅速扩展、提升,在服务"三农"、增产增收等方面贡献卓越.但民营种业也存在先天不足:基础差、底子薄;规模小、资金少;人才缺、技术弱;重经营、轻服务;家族化、简单化.做大做强民营种业,需扬长避短、克己制胜.
2004(8):12-13.
摘要:自我国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种子公司进行种子生产时,基本上是以"公司 农户"的形式运作,即种子公司选择适宜生产区,与农户共同建立种子生产基地,由种子公司向农户供应必要的生产资料,提供技术服务;农户负责生产管理,所产种子由种子公司收购,价格按合同规定的方式确定,生产经营风险按合同规定分配.这种种子生产形式是公司与农户在经营层面上的联结,其表现形式为合同关系.
2004(8):14-15.
摘要:小麦是人类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世界上35%人口的主要食粮,提供人类食物总量的11.1%、蛋白质总量的20.3%,在数量上小麦生产的蛋白质等于肉、蛋、奶蛋白质的总和.
2004(8):15-16.
摘要:稻种资源作为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稻作育种改良的物质基础,是水稻科学研究不竭的源泉,谁掌握了水稻种质资源,谁就掌握了育种主动权.因此,稻种资源的收集保护、鉴定评价和保存利用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并受到广泛关注.
2004(8):17-19.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将由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受到人们的青睐.绿色蔬菜是绿色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蔬菜产业作为我国优势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绿色蔬菜将会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2004(8):19-20.
摘要:1小麦品种的新类型 矮秆型小麦是小麦矮化育种的重要亲本材料(表1),矮秆小麦在抗倒和秸秆禁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矮秆小麦是小麦、玉米粮食产区完善与玉米秸秆掩青技术相配套的、小麦秸秆生态禁烧的新途径;同时也是降低小麦生产成本、由精耕细作型向简单效益型转变的理想品种.
2004(8):21-23.
摘要:上个世纪90年代,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环境中充满着诱人的发财致富的机遇,时势给每一个有胆识有谋略的人以平等选择创业的机会.
2004(8):23.
摘要:佛罗里达2号是美国佛罗里达州农科院育成的冬春茬日光温室密刺黄瓜新品种.生长势强,蔓长3m左右,叶片较大.耐低温、弱光能力强,在室内最低温度8℃时能正常生长,短时3℃低温植株不会死亡.在连续阴雨10天、平均光照强度不足7800Lx时仍能收获.由于克服了其他品种不能耐低温弱光的缺点,所以早春早期产量高.第一雌花着生于3~4节,瓜码密,连续结瓜能力强,有的节位可同时结2条瓜,瓜长35cm左右,瓜把短,刺密瘤小,亮绿色,质脆味甜,商品性好,市场竞争力强.高抗枯萎病、霜霉病、灰霉病等病害.高产稳产,高产栽培667m2产量可达19000kg,比目前主栽品种增产38%~50%,效益较高.
2004(8):24.
摘要:随着<种子法>的颁布实施及中国加入WTO,现代种业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价格竞争发展成以质量竞争为主要手段的全方位竞争,靠高质量、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名优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质量和服务制胜.在当前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种业公司应当顺应种业潮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种子质量,一手抓售后服务,在售后服务上争取主动,占得先机.
2004(8):26-27.
摘要:依法治种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等行政法和<种子法>等专业法的相继颁布实施,加之,我国成功加入WTO和全面融入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对整个种业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方法和行政管理内容都提出了全新要求.为此,从20世纪末开始,盐城市农林局借助于农业部确定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试点市的契机,在市县两级农业行政部门实施以集中行政处罚权为中心内容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在系统内将技术管理、行政执法、科学鉴定等职能有机整合.推行种子行政执法,彻底改变了以往行政、事业、企业三位一体旧有种子工作模式,适应了新形势对种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2004(8):28-29.
摘要:小麦品种邯6172为河北省邯郸市农科院选育的高产品种,近几年陆续通过了国审和邻省审定,其特点为适应性强、抗旱、节水、落黄好、分蘖力和成穗率中等、株型紧凑、前期生长发育较慢.为了促进良种良法配套,配合"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高产优质抗逆冬小麦新品种邯6172试验示范"的实施,课题组于2001-2002年进行了系列试验研究,本试验针对该品种分蘖成穗率不高的特点,拟通过种子包衣和给土壤施入一定量的微肥增强小麦分蘖的素质、提高分蘖成穗率,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2004(8):29-30.
摘要:烟草品种资源是烟草科研、生产和育种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对晒晾烟品种资源的烟叶化学成分和评吸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掘优良的特异种质资源并用于品种改良.
2004(8):31.
摘要:芸豆是我国主要杂粮和经济作物之一,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农村经济的全面改革调整,芸豆生产在效益型农业和对外贸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到2003年我国出口的芸豆已达到60万吨,出口价格居粮食作物之首.面对市场的急需,选育优良的芸豆新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商品质量,以期为广大农民增产增收和外贸出口提供科学依据.
2004(8):32-33.
摘要:大白菜杂交种子春播小株采种管理难度大,技术要求高.1999年12-2002年7月,以自选杂交组合109为试材,从育苗设施、播期、营养钵大小、定植时间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2004(8):33.
摘要:济南17号属半冬性、多穗型品种.它丰产性能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品质好、商品率高.该品种自2001年引入我市以来,500kg/667m2以上的地块大量涌现,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小麦的整体品质连年提高.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几年来我市农技站和种子公司的小麦产量比较试验资料统计分析,探讨该品种500kg/667m2以上的高产途径,为指导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2004(8):35.
摘要:2003年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造成棉花种子的成熟度较差,发芽率比常年低20%左右,引起了各级农业部门及棉农的高度重视.去年棉花行情较好,籽棉价格在7元/kg左右,高出往年同期价格的75%.为此今年农民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很高,种植面积大幅度上升.因此,在生产上尤其要注意棉花种子发芽率偏低的问题.
2004(8):37-38.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交流的内容不断丰富、范围不断扩大,我国许多行业、许多企业已经走了出去,将我国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带到了国外,如我国的杂交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引进,在输入方有相当的市场.
2004(8):39.
摘要:水稻是在承德的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的主要粮食作物,在改善膳食结构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部分稻区农民的主要经济生活来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水稻品种的不断引进更新以及旱育稀植、抛秧、地膜直播等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水稻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据测算平均每667m2可达500~600kg.水稻面积达历史最高水平,全市已发展4万公顷.但是在种子供种市场和农民选用水稻新品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2004(8):40.
摘要:在优质麦生产中,麦田中混有杂麦的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野生麦植株较高,秆细软,呈簇状,不但易引发倒伏,严重时还会形成田间郁蔽,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造成底部叶片早衰,同时野生麦与优质麦争水,争光,争肥,造成减产和品质退化.种子企业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精力于田间去杂上,甚至有的农户因田间去杂不合格而影响了种植效益,这不但打击了农民种植优质麦的积极性,还影响了优质麦产业的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2004(8):41-42.
摘要:2003年10月12-15日,一次突如其来的强降温天气过程,使甘肃河西酒泉、张掖等地区大部分玉米制种遭受严重冻害.据气象部门测报,连续4天气温降到-6℃~-8℃.酒泉市2003年玉米制种面积9800hm2,受冻害面积6080hm2,占全市玉米制种面积的68.6%,损失惨重,教训深刻.现将2003年玉米制种冻害问题分析如下:
2004(8):43-45.
摘要:种子作为一种具有生命的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种子加工就是指对种子从收获到播种前采取的各种技术处理,以改变种子的物理特性,提高种子品质,获得具有高净度、高发芽率、高纯度和高活力商品种子的过程,是种子产业发展的核心.
2004(8):45-46.
摘要:为了提高玉米种子真实性和品种纯度鉴定的效率,解决大田实验周期长的现状,山东省农业厅、山东农业大学制定了DB37/T273-1999标准.本标准选用了醋酸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AU-PAGE).该标准方法是根据凝胶的分子筛效应、电泳分离的电荷效应,使玉米籽粒贮藏蛋白在这两种效应的作用下,产生良好的分离,通过显色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玉米种子贮藏蛋白的组成,即色谱带型.由于不同自交系和单交种的遗传组成不同,种子内所含的蛋白质种类就有差异,即有不同的色谱带型,可以利用AU-PAGE技术加以鉴别.
2004(8):46-47.
摘要: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全国种植分布很广,居水稻、小麦之后占第3位.随着杂交种的迅速推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年度间常出现种子积压现象,搞好玉米种子的贮藏十分重要.
2004(8):48-48.
摘要:杂交水稻亲本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杂交种子的质量,同时也影响到种子公司制种工作的顺利进行.近几年,笔者承担了江苏地区粤优938等杂交稻组合的繁殖亲本不育系工作,连续三年来,生产的大面积不育系种子产量达225kg,纯度高达99.9%.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对如何提高杂交稻亲本种子质量和产量提出如下几点做法,供参考.
2004(8):48.
摘要:杂交水稻亲本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杂交种子的质量,同时也影响到种子公司制种工作的顺利进行。近几年,笔者承担了江苏地区粤优938等杂交稻组合的繁殖亲本不育系工作,连续三年来,生产的大面积不育系种子产量达225kg,纯度高达99.9%。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对如何提高杂交稻亲本种子质量和产量提出如下几点做法,供参考。
2004(8):51-52.
摘要:淮北地区年降雨700~1000mm,≥10℃积温4500℃~4900℃,≥15℃天数160d以上,日照时数2200~2500h,无霜期220~230d,属旱作农业区,是我国夏大豆主产区之一.淮北地区雨热光资源适宜发展高蛋白大豆,生产实践已经证明能规模化生产出高蛋白优质无公害商品大豆,而规模化繁育高质量高蛋白大豆种子并满足生产需要是发展高蛋白大豆生产的前提条件.
2004(8):53-54.
摘要:闽紫糯1号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耕作轮作研究所与福建省种子总站合作,以意大利黑糯×台紫糯为基础材料,采用系谱法连续自交纯合,育成新自交系闽糯系9413,从晋糯系中选择优良单株定名为晋糯系9415,组配成9413×9415.该组合于2002-2003年参加福建省特种玉米区试,表现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和增产潜力大等特点.于2004年1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福建省自育并通过省级审定的第一个黑糯玉米杂交种.
2004(8):54.
摘要:传统的玉米制种去雄方法已延续多年,现已被淘汰.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采用捏苞带叶方法去雄,既是提高玉米制种质量的有效方法,又是提高种子产量和发芽率的有效措施.
2004(8):55.
摘要:莱芜生姜种植历史悠久,1960年在莱芜召开的全国八省二市姜葱蒜三辣生产会议上,将莱芜生姜列为全国名优产品.近年来,随着种植水平的提高,667m2产量由20世纪70年代的1500kg提高到5000kg,单株重达4.3kg,个别地块创下了7433kg的新高,并在第三届中国农博会上荣获"名牌产品",被国家命名为"生姜之乡",生姜及系列加工产品远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的好评.
2004(8):56-57.
摘要:豆类蔬菜作物,具有用种量大、适应性广和易退化等特点,而且在我地受到6-7月梅雨季节和8-10月台风天气制约以及土地少、劳力成本高等限制,所繁育的种子外观色泽差、籽粒不饱满、价格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北方具有自然条件优越,光照充足、温差大和气候干燥以及土地多、劳力成本低等特点,有利于优质种子的快速繁育,推动种子产业化.因此,经过深入调研、充分分析,我们已在内蒙古建立了豆类蔬菜良种北繁基地,对加速蔬菜良种产业化进程,提升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质量卫生安全效益型蔬菜,增加农民收入等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一套高效繁种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04(8):57.
摘要:中油杂6号(96-2)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双低优质杂交油菜,2003年3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由湖南亚华种业种子种苗分公司独家开发.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品质优、抗病性好、杂种纯度高等多项优势,是我国波里马系统三系杂交种中丰产性、品质、抗性、安全性完美结合的优异双低杂交油菜品种.
2004(8):60-61.
摘要:并番6号属于无限生长的大果型中晚熟品种,果实红色,近圆形,单果重300g左右,植株长势强,综合性状好,产量每667m2达7500kg,适宜露地栽培.1993年育成,2002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委员会审定.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