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3).
摘要:鲁麦23是胜利油田滨南马坊农场1991年用鲁麦8号作母本,高赖氨酸小麦作父本,经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1996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鲁麦23已被山东省定为主推品种,年种植面积达1000万亩。据统计,国内已有16个省(市)引种,累计...
1999(3).
摘要: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培育的抗黄萎病新种质BD18,经6年北京人工黄萎病圃和8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8个单位27次抗黄萎病鉴定,平均病指11.65,属抗病类型,接近高抗水平;高抗枯萎病,中抗棉蚜,早熟不早衰。经8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6个单位作抗病亲本利用,已育出一批抗黄萎病性能好的材料和新品系。
1999(3).
摘要:品种来源:该品种是陕西省农业科学院洛川实验基点于1976年用长武7125作母本、晋农3号作父本杂交,其高代材料(7653-7-2-4-3),经水土保持研究所作物生态室1982年引进系统选育而成。1993年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域试验,1994年通过宁夏...
1999(3).
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将陆地棉某品种外源DNA导入到另一品种中,第1代(D1)产生的变异能够在第2代(D2)得到表现。这对稳定后代性状,缩短种质创新年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1999(3).
摘要:在野生大豆优异资源鉴定筛选基础上,通过soja亚属内种间杂交,选育出蛋白质、脂肪总含量66.16%创新种质龙品8807,为大豆育种提供和储备新的骨干亲本。本文总结了大豆种间杂交创新种质的亲本选配、后代选择程序等技术要点,介绍了龙品8807优异性状和实用价值。
1999(3).
摘要:本文介绍了青藏高原大麦密穗直立型矮秆遗传资源的发现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成就和研究前景。
1999(3).
摘要:漯珍一号是河南省漯河市农科所和河南农业大学等于1991年从偃师86117(即黔丰1号///山前/偃师4号//小偃5号)白粒品种中选育出变异黑粒材料,经数年定向培育成稳定的珍稀黑粒小麦新品种。1997年9月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小麦专业组推荐备案,...
1999(3).
摘要:本文探讨在稻种资源筛选和评价中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可以明确资源筛选中的侧重点和资源与育种目标的距离,从而为水稻品种资源研究提供更加数量化并具有一定可靠性的依据。
1999(3).
摘要:著名的黄酒之乡——浙江绍兴,有着丰富的优质酿酒用糯稻品种资源。本文将优质酿酒用糯稻品种资源,按晚粳糯稻、特种糯稻和早籼糯稻3大类型作了归纳,并对一些常用的优质糯稻品种结合酿酒应用前景作了简评。
1999(3).
摘要:抗旱类型春小麦品种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根据生态育种理论,利用国内外亲本,采用阶梯式复合杂交选育而成。本文分析克旱号小麦动态基因库的建立、开发利用和育种经验。
1999(3).
摘要:远缘杂交是合成新种、新类型的重要途径。八倍体小黑麦的人工合成就是典型一例。亚洲棉(G.arboreum.A2,2n=26)是二倍体栽培棉种。它具有早熟,抗逆性强,纤维强力高,弹性好,吐絮畅,不易烂铃和抗枯萎病等特性。司笃克氏棉(G.stoksi.E1...
1999(3).
摘要:通过对河南省主要甘薯品种遗传基础、种质构成及其利用与演变趋势分析,发现多数育成品种的亲本均可追溯到国外品种南瑞苕和胜利百号,且杂交类型比较单一。主要是国外品种×国外品种及国外品种×国内品种。国内种质的应用以及国内农家种之间杂交类型的应用有所发展。今后应选用国内优良、骨干种质以育成突破性新品种。
1999(3).
摘要:自1975年以来,山东育成的棉花品种主要来源于岱字棉15、斯字棉2B和乌干达系统及其衍生种系。与其他品种杂交或复交育成品种,为山东的棉花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系谱分析表明,国外棉花品种资源在山东的棉花育种中应用成效显著。同时也指出加强棉花品种资源工作的创新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
1999(3).
摘要:本文对国家蔬菜种质资源中期库数据库信息系统中的1434份黄瓜资源的基本信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黄瓜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占26.3%)和华东地区(占25.5%),其次是东北地区,其它地区的分布相对均匀。从主要农艺性状尤其是瓜的形态特征以及与熟性有关的第一雌花节位等表现看,我国黄瓜资源的多样性丰富。对其深入研究可为我国黄瓜的育种和生产提供物质支撑。
1999(3).
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番茄的起源、传播及分类作了简单回顾。番茄起源于南美,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南纬45°~北纬65°),Rick.C.M对其进行了较为完善的植物学分类。作者也对番茄的起源和分类提出了参考意见。
1999(3).
摘要:对采自东北、华北、西北等不同地区的20个小麦根腐病菌标样进行致病力差异测定表明,不同地区的小麦根腐病菌其致病力不同。连续2年利用致病力不同的根腐病菌接种,并根据田间小麦叶片症状进行品种抗病性鉴定,初步筛选出对20个病菌标样均表现抗性的小麦品种有碱麦、北农大BPM5和ZM2637。
1999(3).
摘要: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于1991年以开8217为母本,豫豆8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94-2,系特大粒、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系。它为有限结荚习性,株高100cm左右,主茎节数21个,分枝3~5个,叶腋间着生1~2个短枝梗。叶圆形,白花,灰毛,...
1999(3).
摘要:对235份甘薯品种资源进行抗旱性试验,在抗旱材料中,再从抗病性、耐贮性、耐瘠性、产量、烘干率、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一批抗旱兼具优良性状的资源。
1999(3).
摘要:应用田间自然病圃和病土盆栽相结合方法,对黑龙江省936份大豆资源进行大豆孢囊线虫3号小种的抗性鉴定。筛选出唯一的抗源——哈尔滨小黑豆。黑龙江省大庆市农科所用它作亲本,选育出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抗线虫大豆新品种庆丰一号。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用此抗源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线虫品种齐黄25号和齐黑豆2号。
1999(3).
摘要:[本刊讯]1999年5月7~8日,由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和山东省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首次巴西陆稻栽培技术研讨会在山东省高密市召开。到会的有广西、河南、辽宁、宁夏、山东和北京等12省(市、区)代表130余人,中国农科院品资所盛锦...
1999(3).
摘要:用幼苗反复干旱法鉴定高粱苗期的抗旱性。在水分胁迫条件下,以叶片与根系的长势为指标评价品种的抗旱性,不但与单纯以存活率为指标的结论相一致,而且更能从存活的质量上区别品种间抗旱性差异,进一步提高了筛选抗旱性品种的准确率。
1999(3).
摘要:调查国家果树种质郑州葡萄圃内的种质田间自然冻害,并比较不同种群和类群间的抗冻性表明,美洲种群和原产我国北部或中部地区的野生种,以及具有山葡萄血缘的种间杂种在郑州地区不会有冻害发生;部分原产我国南方的野生种和圆叶葡萄不耐冻害;欧亚种较欧美杂种不耐冻害;美洲种较其它欧美杂种抗冻性好。
1999(3).
摘要:介绍巴西陆稻在安徽的性状表现,春播及夏播之间的差异,以及高产、增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1999(3).
摘要:至“八五”期末,我国对普通菜豆种质资源已收集编目4029份,其中国内地方品种3845份,分别来自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选育品种3份;国外引进种质179份;其它2份。已入库安全保存3328份。对已入库种质的58%进行了品质分析,39%进行了抗病虫鉴定,18%进行了抗逆性评价。
1999(3).
摘要:豫粳6号(原名新稻90247)系河南省新乡市农科所以新稻85-12为母本、郑粳81754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95年6月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1995年12月获第2届中国杨陵农业科技博览会新品种及优质米两项金奖;1996年被指定为河南...
1999(3).
摘要:汕优136系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利用珍汕97A与广亲和恢复系T136配组育成的杂交籼稻新组合。经多年多点试验、试种及大面积示范表明,表现杂种优势强,丰产性好,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后期熟相佳,抗倒性强等优点。1998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1999(3).
摘要:辽豆10号是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双、杨伯玉等,在1982年以辽豆3号为母本、辽82-5185为父本,采取有性杂交选育成功的高产、优质、多抗大豆新品种,1994年被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列为全国重点推广项目,1995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