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4).
摘要:至1997年底,在湖南沅江已活体保存苎麻近缘野生种17种7变种131份,种间过渡类型3份。本文报道了苎麻近缘野生种的种类及分布,并对其利用价值进行了评价。
1998(4).
摘要:利用近20年来80余个亲本、1200组合(次)的资料,研究甘薯常用亲本的自交不亲和性及不亲和群内和群间的亲和性。结果表明,多数常用亲本自交不亲和,个别品种与以往报道差别较大,徐薯18等自交结实率较高。异群间杂交亲和性顺序与日本户刈义次等的报道较为一致。含有近缘野生种血缘的南丰、徐5-138等存在着单向亲和性。
1998(4).
摘要:1982年选用适宜寒地生态条件的骨干亲本松前和雄基9号,进行第一次杂交后,选出早熟优质的稳定品系龙交82133做为中间亲本材料。为进一步导入抗稻瘟病基因源,1987年选用高度抗病的桥梁亲本N193-2(城堡2号/S56)进行第二次杂交。1988年以F1作花培,经过12年连续选择、5年系统培育、特性鉴定和中间试验,运用综合育种技术育成了集早熟、优质抗病、耐冷、丰产、适应性广于一体的寒地早粳多优集成新品种龙粳8号。
1998(4).
摘要:Ⅱ优162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以不育系Ⅱ-32A作母本,以优良恢复系162作父本组配选育成功的中籼、三系、高产杂交稻新组合。1997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并定为主推品种。几年来,多点示范试种,表现高产、质优、抗病、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适应性广,深受群众...
1998(4).
摘要:对4719份绿豆品种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主要农艺性状及部分品种的重要特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绿豆品种数量较多的省份依次是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湖北、安徽等省。种皮有光泽的明绿豆和无光泽的毛绿豆各占50%。种皮颜色为绿色的品种占91.5%,另外还有黄色、褐色和蓝色品种。早熟类型品种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大粒型品种以山西、山东、内蒙古、安徽等省较多,河北、安徽、吉林等省的绿豆资源单株荚数较多。高蛋白型品种主要在湖北、山东、北京和河北省,高淀粉型品种则在河南、山东和内蒙古。山西、山东、内蒙古、吉林和湖北等省的绿豆抗旱性较好,山东的品种耐盐性能较好。国外引进品种比国内绿豆资源抗叶斑病能力强,抗根腐病性能较好的品种主要在山东、安徽和河北,内蒙古和山西的品种较抗蚜虫。
1998(4).
摘要:对44份黑玉米种质资源和6份本所自选品系进行了农艺性状鉴定,从中选出4份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又有代表性的黑玉米材料进行品质分析,并对黑玉米的利用进行了探讨。
1998(4).
摘要:用聚类分析方法,依据成熟期、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单穗产量等6个农艺性状,将120个春性硬粒小麦品种分为5个类群。
1998(4).
摘要:叙述1996年赴南昆铁路沿线广西段考察收集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Grif)(下称普野)的概况,介绍了该地区普野的地理分布、生态学、生物学等特性。普野具有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其生境受到严重破坏,建议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1998(4).
摘要:江苏淮北地区50~80年代推广的夏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进的趋势是:单株粒数、每荚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收获指数、粒茎比、生育后期和脂肪含量增加,主茎节数、节间长度、分枝数、生育前期和全生育期减少。蛋白质含量没有改进。产量的年遗传改进为2.6%。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每荚粒重、百粒重、收获指数、粒茎比与产量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遗传改进研究是确定育种目标和后代选择方向的重要依据。提高单株荚数和粒数,仍是今后淮北夏大豆育种的主攻方向。在品质方面,宜在保持现有脂肪含量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蛋白质含量。大豆全生育期不必再缩短,以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
1998(4).
摘要:豫豆19号是通过有性杂交育成的夏大豆品种,其遗传基础丰富,比豫豆2号增产12.8%,稳产性好,蛋白质含量46.15%,籽粒外观优良,是适应性广泛、综合性状好的品种
1998(4).
摘要:利用不同的冬小麦品种进行生育期及产量性状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典型兼性小麦双吉1号具有秋、夏二季种植的特性,夏种的冬麦双吉1号不经过低温春化,就能开花结实,而且具有较好的丰产性。
1998(4).
摘要:本文论述了云南省15个优异地方晾晒烟品种资源的形态特征,对其调制后的外观质量及品质特征作出了评价。
1998(4).
摘要:对116个四川省小麦地方品种的抗穗发芽进行了测试。整穗发芽率低于10%的品种有60个,其中最低的简阳绿豆麦为3.14%,最高的宜宾排兜麦达34.08%。从各地区品种的整穗发芽率的平均数及各地区低于10%穗发芽品种的比例看,小麦地方品种中的抗穗发芽资源大多数分布于四川省的中部及西部地区。
1998(4).
摘要:岗优151系江油市种子公司与省种子站合作,用自选恢复系江恢151与外引不育系岗46A配组而成的杂交中稻新组合。1995~1996年参加四川省区试,两年平均单产8507.10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4.64%,两年名列第一。1997年5月通过四...
1998(4).
摘要:沧州地处黑龙港流域,土地以旱、薄、盐碱而著名。玉米生长期间年水分保证率仅40%左右。鉴于目前玉米育种耐旱资源匮乏的现状,为利用这一地区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1996和1997年,我们利用田间自然干旱条件对自选育的优良自交系和育种中常用自交系共80份进行...
1998(4).
摘要:1995~1997年在省内5地设置病圃,对310份小麦材料进行抗纹枯病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抗性有明显差异。其中表现抗的材料有11个,表现中抗的有54个。生产上推广品种和后备品种中抗病品种只占1.74%,中抗品种占13.6%,而感和中感品种则占84.7%。
1998(4).
摘要:粤泰A是一个综合性状较好的红莲型籼稻不育系,具有不育性稳定、繁制种容易、米质优、杂种一代适应性广等特性。江苏、四川等省已用其配制一批组合,如:粤优938,表现比汕63增产显著,品质明显改善。粤优938、粤优占等组合在越南、印尼等地试种,也表现比当地推广种显著增产。
1998(4).
摘要:1989年以前对国内外2万份小麦遗传资源进行了蛋白质含量测定并筛选出一批高蛋白品种。1990年以后对已筛选出的高蛋白品种每年在不同生态地区进行多点繁种,连续7年做了高蛋白品种的重复筛选,最终筛选出蛋白质平均含量超过(或等于)公认的高蛋白对照品种阿特拉斯66的12份品种。这些品种的高蛋白特征总体上已排除了环境因素的作用,是由其遗传基因形成的,这一情况通过杂交进行基因转移得到进一步证实。
1998(4).
摘要:皖麦36是安徽省萧县农科所用萧农12×皖鉴7924F5为母本、鲁麦一号为父本进行杂交,于1992年育成。1997年8月经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定名为皖麦36(原代号萧农8523)。产量表现1996年在安徽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44...
1998(4).
摘要:于1996年~1997年研究了黄壳铜、细叶青等6个特异苎麻种质的17项生理生化指标,其中净光合强度、水分自然饱和亏、可溶性糖、POD、CAT、NR和Pro的变异系数达22.4%~31.8%,尤以光合、电导率、POD、NR和Pro等与原麻或总干物量有较强相关性,可作为苎麻种质生理生化优势研究的重点内容:电导率的日变化呈较陡的单峰曲线;光合、电导率和Pro等指标随生育期变化较大,因此应注意测定时间和环境条件的一致性。
1998(4).
摘要:在1982~1997年中日双方合作在昆明进行稻耐冷性研究,建立了一套耐冷性鉴定评价体系,构建了一套耐冷性鉴定标准比较品种,筛选出一大批多种类型的耐冷性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开展了稻耐冷性生理及遗传方面的基础研究,为稻资源的有效利用及云南省稻谷增产作出了贡献。
1998(4).
摘要:自70年代初至今我国自国外引入蔬菜种质材料约2万份,其中中国农科院引进的约1万份。筛选出一批优良品种用于生产或育种。在我国1980年以来审定的品种中,引自国外的或以国外材料作亲本的品种约占26%。近年还从国外引进了稀有蔬菜的优良品种,以及适于加工用的优良品种,增加了我国蔬菜市场的花色品种。
1998(4).
摘要:由内蒙古农科院作物所引进并保存的235份国外小麦种质资源,参加了全国小麦资源主要品质特性的统一鉴定,从中筛选出蛋白质含量18.00%以上的高蛋白材料79份,赖氨酸含量0.50%以上的高赖氨酸材料129份,沉淀值40ml以上的材料45份,硬度测定值在15s以下的材料31份,兼具3种优异性状的材料35份,4项指标均优的材料1份
1998(4).
摘要:当我们即将步入下一个世纪,全人类正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突出问题,即对农产品史无前例的巨大需求。尽管人类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出生率,但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仍将达到89亿,即在现有57亿人口基数的基础上增加50%。在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我们通过作物遗...
1998(4).
摘要:甘薯病毒病田间常见症状有四类:(1)叶片斑点斑驳型;(2)叶片畸形;(3)叶片枯斑坏死型;(4)叶片变色型。病害发生严重度年度间有差异,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主要病毒种类为SPFMV和SPCFV。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