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2).
摘要:采用等电聚焦凝胶电泳,分析了502份栽培大麦和23份西藏野生大麦,结果如下:(1)栽培大麦共出现44条谱带,分15组45种带型,西藏野生大麦共7种带型;(2)酯酶同工酶的地理分布表明,具有相同或相近带型的品种分布与大麦生态区划和基因传播关系密切;(3)大多数西藏栽培大麦品种都有与西藏野生大麦相同的谱带,这条带除了在云南栽培大麦中发现外,其他栽培大麦品种中没有发现
1995(2).
摘要:五份野生高粱的性状鉴定简报胡小荣,孙雨珍,陈辉(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所,北京100081)1992年和1993年连续两年在海南省三亚市荔枝沟和崖城对5份高粱属的野生高梁进行种植鉴定,并较详细地观察和记载了其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农艺性状。19...
1995(2).
摘要:取普通野生稻与普通栽培稻杂交组合共10个,研究了不同组合、不同世代、培养基配比及培养时变温处理等与花药培养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组合间有差异,普通野生稻与粳型稻杂交其后代花培易成绿苗;F1比F2、F3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均高;培养基以改良N6培养基最好:变温处理可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
1995(2).
摘要:四川大巴山辣椒种质资源考察滕有德,陈学群,徐向上四川省农科院园艺种苗研究中心重庆市农科所自贡市农科所(成都610066)(重庆630055)(自贡643000)1992年5~7月和9~11月作者参加国家“八五”重点地区──川东北及川西南作物种质资源考...
1995(2).
摘要:在中油821大田中,发现一株特长荚变异株。经多代鉴定,其长荚特性能稳定遗传,基本上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这一变异株的后代被命名为鄂油长荚,最明显的特征是荚长、粒多、粒大。平均荚长达10cm以上,千粒重为5.5g左右,均接近普通油菜品种的2倍。每果粒数也明显增加
1995(2).
摘要:山羊草属是与小麦亲缘关系最为密切的属,全属有24个或更多个种,包括C、D、M、S、和U等17个染色体组,蕴藏着许多抗病、抗虫、抗逆等有益基因。利用染色体工程的方法,人们创建了许多普通小麦-山羊草的双二倍体、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成为小麦育种的优异种质
1995(2).
摘要:本文就10多年来小麦种质资源收集鉴定、编目编志、繁种入库和遗传评价等研究领域的工作进行概述,供小麦育种工作者参考
1995(2).
摘要:云南勐腊县发现疣粒野生稻李植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所)野生稻是水稻育种及稻种起源、分类、遗传研究的物质基础,建国后,我国曾多次对野生稻资源进行考察。据1978~1982年进行的野生稻资源考察收集的结果,我国目前有3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药用...
1995(2).
摘要:1986~1993年以人工气候箱模拟辐射寒害方法,对5164份野生橡胶种质资源进行了抗寒性鉴定。选出55份抗寒力比我国目前最抗寒的无性系93/114还强的种质。其中241号和168号兼抗辐射和平流两种寒害;能耐最低温-2℃15小时的种质5份;兼其他优良性状如生长快或预测高产,或抗风/病,或多乳管等性状的种质18份。试验表明模拟辐射寒害处理与大田寒害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
1995(2).
摘要:1992年和1993年用14个水稻白叶枯病菌系鉴定并分析了53个品种的抗性,其中41个材料具有广谱抗性。分析了21个抗病品种的抗性类型,有9个品种为全生育期抗性,12个品种表现成株期抗性,其中有些品种与菌系存在着明显的交叉互作反应。本研究根据品种对国际鉴别菌系的系列反应型,初步尝试推测了17个品种具有Xa-4基因,10个品种具有Xa-3基因
1995(2).
摘要:优质高产新桑品种选792选792是山东省蚕业研究所,从梨叶大桑中选出的优良变异单株,历经12年培育而成的桑树新品种。适应范围广泛,经十几个省市试栽,结果表明,在黄河流域增产显著,在长江流域表现良好,已通过审定。农业部发文要求在黄河流域试栽推广。选79...
1995(2).
摘要:1987~1990年,对3255份四川地方稻种资源进行了抗稻瘟、白叶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鉴定。筛选了一些高抗、双抗(中抗)、多抗(中抗)的资源,可供育种利用
1995(2).
摘要:小麦白粉病各类抗源材料的评价及应用姚技强,商鸿生(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陕西杨陵712100)小麦白粉病已在我国北方大规模流行。但目前生产品种和后备品种抗病性极差,为此,育种工作者正积极多方面寻找新的抗源材料。1.抗白粉病的基固及应用情况现已命名的抗病...
1995(2).
摘要:1990~1991年对365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抗菌核病性鉴定,鉴定结果为:抗病品种24个,中抗品种15个,中感品种91个,感病品种87个,高感品种137个
1995(2).
摘要:1988~1993年对我所保存的508份甘薯品种、119份甘薯近缘野生种及种间杂交后代品系进行了抗茎线虫病鉴定筛选,结果表明:甘薯品种间对茎线虫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抗病和高抗品种占32.9%,感病和高感品种占51.4%,中间型占15.7%。三浅裂野牵牛具有抗茎线虫病的抗源。海滨野牵牛可能不具有茎线虫病抗性基因
1995(2).
摘要:CIMMYT小麦种质资源的鉴定及利用雷振生,林作楫,李从军(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郑州450002)一、CIMMYT资源材料的引进据近期统计,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所培育的小麦品种及其衍生系的种植面积约为5000万hm2,约占发展...
1995(2).
摘要:陆地棉原始种系引种简报王坤波,黎绍惠(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455112)我国最早于1981年从墨西哥引进16份陆地棉(GossypiumhirsutumL.)种系(race),因为种子天然混杂,后来纯化整理为90余份材料(余绍杰等198...
1995(2).
摘要:四川引入国外油菜资源389份。直接利用于生产的有胜利油菜(从日本引入后定名)、农林43号。间接利用的资源,70年代以前主要是胜利油菜及其衍生种,共育成油菜新品种80个,年种植最大面积累计达1500万亩以上;70年代中期至今以引进优质资源为主,共育成常规、杂优等类油菜新品种19个,年种植最大面积累计达600万亩以上
1995(2).
摘要:玉米自交系郑1142的花粉在-196℃保存1~2年后,田间授粉于原自交系郑1142,获得的后代植株,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均属正常
1995(2).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种质库贮存种子的基本情况,结合水稻、油菜贮存种子生活力跟踪监测的初步结果,就国家库近30万份贮存种子的生活力监测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和建议
1995(2).
摘要:抗病虫新品种赣早籼28号赣早籼28号是江西省赣州地区农村所植保研究室用浙丽1号与湘早籼3号杂交选育而成,是一个抗白背飞虱并兼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1992年由江西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赣早籼28号(丽湘早5号)。1993年分别获地区和江西省科技...
1995(2).
摘要:高产优质抗病杂交稻新组合Ⅱ优92Ⅱ优92(原名Ⅱ优20964)组合为:Ⅱ-32A/恢92,由金华市农科所选配。1994年5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被省农业厅列为重点推广开发的新组合。该组合于1990~1991年参加衢州市晚杂区试。两年产量均...
1995(2).
摘要:北方粳稻新品种豫粳五号豫粳五号(原代号D2)系焦作农科所和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合作,采用[(台中31×郑粳12)A×36天]F1经快中子辐射选育而成。1994年4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1990~1991年参加河南省水稻中晚粳组区...
1995(2).
摘要:贵州珍稀稻种资源黔东南黑糯黑米(含黑糯)种皮含有醇溶性和水溶性紫色素,米粒呈紫黑色。《本草纲目》中记载:黑米有滋阴补肾、明目活血的功效。近年研究表明,黑米不但含有丰富的黑色素、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而且还含有对心脏有补益的强心甙。据统计,黔东南州有...
1995(2).
摘要:新型三系杂交水稻马协63马协63为马协不育系(马协A)和明恢63所配制的新型三系杂交水稻。马协A是朱英国教授从中国农家品种马尾粘中发现的不育株,以其为母本与协青早选株为父本杂交,经9年18代回交选育而成。对其线粒体DNA的分子生物学、花粉败育的细胞学...
1995(2).
摘要:小麦新品系高蛋白水条291高蛋白水条291是采用小麦成熟胚离体培养的方法,经精心培养和筛选而育成的高蛋白小麦新品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合作,自1987年开始将推广品种宝丰7228的籽粒浸泡,在无菌条件下剥出其成熟胚,接种...
1995(2).
摘要:小麦新种质龙88-10881随着小麦育种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有的小麦种质资源不能满足育种的要求,必须创造育种所需的新种质资源。利用远缘杂交是实现这一目的重要手段。龙88-10881就是通过两个属间杂种的再杂交而获得的。该品系配合力较好,抗病,优质,矮秆...
1995(2).
摘要:直链淀粉含量最低的小麦品种关东107小麦品种关东107由日本农业研究中心育成。其杂交组合为关东79/关东82,而关东79的组合为徐州/富士见小麦(即农林98),其中的徐州可能为徐州438。据原在日本农业研究中心工作的(现在石川县农业综合试验场)黑田晃...
1995(2).
摘要:高产优质夏谷冀谷13号冀谷13号是河北省保定地区农科所以豫谷一号为母本,824090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育成的夏谷新品种,1994年3月经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冀谷13号生育期85~88天,株高120~125厘米,幼苗叶片浓绿宽厚,叶鞘浅...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