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3).
摘要:辽粳326是辽宁农科院稻作所采用多元亲本复合杂交法,以C26/丰锦//银河///黎明/福锦//C31/Pi5为母本,辽粳5号为父本人工杂交经6代选育于1986年育成的粳型水稻新品种。1992年10月,经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评为国内先进水平。
1993(3).
摘要:ZD92147是用籼稻抗源DV85与粳稻广亲和品种M503杂交,F_2抗性株通过花药培养,精心选育而成。多次重复鉴定结果,白叶枯病的抗性与抗源DV85相仿,对浙江省、日本和菲律宾的白叶枯病优势菌株(Zj87-86、PXO61、T_1)的抗性均表现为1级。
1993(3).
摘要:龙粳3号系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所以合江21号/雄基9号//合江16号///滨旭复合杂交的F_1花药离体培养育成。1992年2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原代号龙花83-046)。该品种插秧栽培生育日数130天左右,
1993(3).
摘要:陕优225是陕西省农科院粮作所旱地小麦育种组用小偃6号和NS2761杂交选育而成。1992年12月,该品种在陕西省通过审定。陕优225属冬性,耐寒性好,分蘖力较强,株高85~90厘米,穗长方形,小穗排列较密,结实性好,灌浆快,落黄好,中熟。综合抗性较好。条锈病、白粉病流行年份中感,但发病慢,抗叶锈病、散黑穗病、雪霉叶枯和
1993(3).
摘要:D8261是以765-3-1(会宁10号×阿霍姆)为母本,BH8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亩产可达270千克,生育期98天,株高49厘米,长芒,白穗,籽粒品质为角质,千粒重34.1克,抗病性、籽粒饱满度均较矮源亲本BH88有较大改善。
1993(3).
摘要:鲁麦20系在CO_2激光与快中子复合处理70-4-92-1小麦干种子育成早熟系321E的基础上,又经~(60)钴γ射线辐照花粉诱变选育而成的一个特早熟矮秆品种(原代号为883004)。1992年8月经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春化反应迟钝型,具有弱冬性和春性品种双重特点,可秋播及春播;晚播早熟,生育期短。晚秋播种生育期为215~225天,春播生育期为100~110天;抗病性及抗
1993(3).
摘要:“90-1”系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与浚县农试站合作育成,被农业部定为1992~1994年国家重点扩繁品种。在1990年河南省玉米区试中平均亩产521.9千克,比豫玉1号增产15.3%,居首位;1991年亩产537.0千克,比豫玉5号增
1993(3).
摘要:199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种质资源繁种鉴定(85-01-03-01)课题组,对收集的85份国外棉花种质资源进行了研究,也括陆地棉73份,海岛棉12份。对照品种为中棉12号。采用田间鉴定与室内鉴定相结合的方法。每个材料种植1行,行长10m,行距0.8m,株距0.3m。全生育期调查其主要农艺性状,吐絮盛期收中喷花进行室内考种,采用HVI900系列纤维测定仪测定纤维品质。经过分析、计价,从中筛选出了以下几类可供利用的棉花种质。1.早熟类陆地棉早熟种质有BLLCH-
1993(3).
摘要:绥李3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浆果研究所培育的李树新品种,具有极抗寒、丰产、果大美丽、质佳等特点,是目前我国现有李树
1993(3).
摘要:湘早籼15号(原名86-70),商品名为“湖南软米”,是湖南省水稻研究所于1984年从IR 19274-26-2-3-1-2的变异株中系选育成的一个优质迟熟早籼品种。1991年列为湖南优质米重点开发品种,1992年10月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总分(90.30分)第一,获金质奖章,1993年1月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1993(3).
摘要:吉品关东107(系选)是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于1986年从中国农科院引入的日本品种关东107中系选育成。株高90厘米左右,分蘖力强,单株有效穗数10.2个,叶片绿色,茎秆坚韧,抗倒伏,主穗平均113.1粒,结实率
1993(3).
摘要:甘薯膨大素是由淮阴市农学会、农科所、农业局联合研制生产的可调控甘薯生长发育的新型复配调节剂。近年来在全国甘薯主要产区试验示范推广达350万亩,增产效果显著。一般鲜薯增产10%~30%,1988~1990年全国87个试点平均增产27.2%。干率提高1.59个百分点,品质改善,商品价值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年试验表明,膨大素对甘薯确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各类品种对膨大素反应的敏感程度不同,增产效果可以从10%~40%不
1993(3).
摘要:当今世界的农作物病虫防治,利用农作物品种的抗病虫性是重要措施之一,而选育抗病虫品种的关键在于要有好的抗性种质。为此,有计划地对农作物的种质资源进行抗病虫性鉴定及深入研究,便可有目的地获得和利用种质资源的抗病虫性。
1993(3).
摘要:“七五”期间对500个小麦品种进行耐渍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渍害的耐性表现极大的差异。本文介绍筛选出的6个耐渍小麦种质。
1993(3).
摘要:1987~1989年对绿豆品种进行了耐盐鉴定。芽期用1.8%NaCl处理,按盐害百分率分级,1230份品种中1级25份;2级103份;3级318份;4级359份;5级429份;苗期处理用1.3%NaCl,1235份供试品种中1级仅4份;2级52份;3级381份;4级560份;5级238份。芽期和苗期的耐盐能力不存在相关关系。
1993(3).
摘要:黄瓜枯萎病是最常见的黄瓜病害之一,危害日趋加重。1988~1900年结合我们的抗病育种工作,在收集、整理和研究四川省黄瓜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了地方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鉴定。一、鉴定方法鉴定用的病原菌是从成都市郊菜地黄瓜枯萎病株上分离的。经鉴定为黄瓜枯萎病菌F.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将纯化的PDA平板培养基上的枯萎病
1993(3).
摘要:就辽宁省79份花生种质资源的品质分析结果进行统计、比较。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材料有11份。脂肪含量较高材料6份。油酸/亚油酸比值高的材料5份。综合分析认为,辽宁省普通型大花生品质优良,是今后实行品质改良的重要亲本资源。
1993(3).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家种质资源数据库中稻种资源的株高、熟期、品质、病虫害以及抗逆性信息的分析,向水稻育种和生物工程研究人员展示我国稻种资源可利用的遗传背景。
1993(3).
摘要:冀承单3号玉米极早熟,高产,抗病,抗寒,抗旱,抗倒。在≥10℃积温为2000℃左右地区均可种植。本文从育种目标,亲本选配,种质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993(3).
摘要:品冬18是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麦类室选育的大粒、矮秆、抗病新种质。其组合为烟7578-81-128//76(15)9-26/东大2号。弱冬性,但抗寒性较好,在北京种植可安全越冬。中早熟。长芒,白壳,红粒。
1993(3).
摘要:辽宁地处我国东北,生态条件复杂,农作物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农作物品种资源的搜集与整理辽宁省在50年代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品种资源搜集工作,搜集到27种大田作物12506份材料。经过整理核实,到1979年全省保存25种大田作物4081份品种资源。1979年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搜集,截至1985年,共补
1993(3).
摘要:河北省迄今引进国外棉花种质资源543份,多年来通过试验、鉴定和筛选,从中选出在生产上直接利用的品种有斯字棉4B、斯字棉2B、岱字棉15、光叶岱字棉等。利用国外优异棉花品种作亲本,育成的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有石短5号、冀邯3号、冀棉8号、冀棉11号等。累计推广面积600万hm~2以上,在河北省棉花生产和育种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1993(3).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有效地挖掘玉米本身的遗传潜能是重要措施。而挖掘遗传潜能最有希望的地方是在这个作物起源中心的中、南美洲,那里有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拉丁美洲,玉米遗传资源早就受到极大的重视。目前收存最多的,一是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它设在墨西哥伊巴丹;另
1993(3).
摘要:茄门甜椒由德国引进,据说“茄门”一词来源于German的音译。一般株高80cm,开展度50cm。果实方灯笼形,顶部有3~4个突起,果面光滑,色深绿。一般单果重100g左右,果肉厚0.5cm,质脆味甜品质佳,属中熟品种。耐热及耐旱力弱,分枝性差,易感染
1993(3).
摘要:1981年,日本农林水产省组织全国主要国立育种单位,开始了历时15年的大型合作研究项目超高产作物的开发及栽培技术的确立,简称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或“逆7.5.3计划”。该计划以选育产量潜力高的品种为主,辅之相应的栽培技术,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1981~1983年3年,主要从各地正在选育过程中的系统中选择虽然品质稍差但高
1993(3).
摘要:硬粒小麦4286新品种,原名CD82273-4-2-8-6,是陕西省农垦科教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合作,从组配的7017-亲/纳卡特//ID57-3/中引780第五代材料中向着早熟、丰产、矮秆定向系统选育而成。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92年12月25日正式通过审定。硬粒小麦4286新品种的育成,
1993(3).
摘要:用不同容器及不同封闭方式在冰箱中(3~5℃)贮藏油菜种质资源10年后,种子的平均发芽率为65.98%,不同处理间差异较大,变异幅度为0.67%~99.3%。不同品种耐藏性不同,发芽率在12.98%~97.95%间变化。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发茅力与含水量呈负相关,但含水量过低贮藏效果较差。6种处理相比,以铝盒和不封蜡木塞试管贮藏效果较好。
1993(3).
摘要:品种来源:品冬29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麦类室选育。1984年以三粒寸/东大2号的稳定品系(千粒重67g)作母本,矮秆(70cm)、抗病材料7588穗/3-18-1-1为父本杂交。同年秋种于温室,F1代植株矮,抗病、千粒重高,1985年1月收获,2月中旬种于阳畦,6月中旬收获后立即进行
1993(3).
摘要:介绍国家作物种质库在“七五”期间20万份入库种子发芽力检测过程中,对影响发茅力准确测定的几个因素如打破休眠,控制水份、温度、光照条件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1993(3).
摘要:特优63是福建省漳州市农科所利用龙特浦不育系与明恢63配制而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1986年开始试种,1987年在我省5个县24个点示范12公顷,1988年在省内试种示范453.3公顷,1989年扩大至1万公顷,1990年推广2.6万公顷,1991年发展至7万公顷,1992年预计特优63面积可达13.3万公顷。1987年晚季参加本所品比,亩产541.25
1993(3).
摘要:吉林省公主岭市德臣水稻所选育出突变型大穗多粒奇特品种,定名为奇稻1号。该品种已被选入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优异水稻品种资源圃并登录长期保存。1991年、1992年连获“吉林省名特优新珍稀品种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