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1).
摘要:1986~1990年考察并初步鉴定了神农架及三峡地区作物种质资源,收集各种作物种质资源样本9526份,从中发现一些新物种(变种、变型)和一大批珍稀材料,其中有些已提供生产、育种、科研和教学利用,并初见成效。发现湖北省新记录种29个,神农架林区新记录种116个。根据考察结果和已有资料,对某些作物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以及一些植物的分类地位提出了新见解。
1992(1).
摘要:本文分析了陕西省小豆、绿豆、豌豆、普通菜豆、多花菜豆、豌豆、小扁豆等食用豆类地方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对日照长度和有效积温的要求,并分析日照长度对株高、荚长和百粒重等主要性状的影响。
1992(1).
摘要:通过对孟加拉的Kalijira,尼泊尔的Chhote Dhan,印度的(R14)Badsha Bog等一类粒子极小(千粒重10~12克)、米质好、穗粒数多(多者300粒以上),而结实率高的稻种的形态观察,苯酚反应、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它们是一类热带低海拔地区的晚粳,虽和典型粳略有不同,但在亲缘上是偏粳的。初步利用结果是可以提高其它品种的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改善米质。是一种可开发利用的粳稻资源。
1992(1).
摘要:对湖北省已编目的121份豌豆地方品种资源主要性状进行了归类、鉴定评价和相关性分析,提出在豌豆育种工作中,应选择枝多、荚多、粒多的品种,并注意协调好百粒重与单株英数和单荚粒数之间的关系。鉴定出的一批优异种质,可用于科研和生产。
1992(1).
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棉花野生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研究概况,并就其深化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1992(1).
摘要:甘薯原产于南美洲,传入我国已有400多年历史。甘薯因有高产稳产、抗旱耐瘠、适应性广的特点,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种植。在长期的自然及人工选择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农家种,其中编入“全国甘薯品种资源目录”(1984)的就有589份。传统的育种是以农家种为基础,通过对无性变异的选择来改良品种,育种水平较低。40年代以后,出于有性杂交技术的应用,把甘薯育种工作推向了
1992(1).
摘要:鲁麦15号是山东农业大学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室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与利用课题组,从(Tal扬麦1号×757318)F_1×104-14复合杂交的F_1中分离出来的可育株,用系谱法选育而成,并经省级审定。鲁麦15号属半冬性。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80厘米左右。白壳、白粒,千粒重43克左右。中熟偏早,后期绿叶功能时间长,落黄特好。高抗条锈,兼抗叶锈,轻感白粉
1992(1).
摘要:1987年考察了湖北神农架林区和保康、房县、竹山、竹溪、兴山、秭归六县,1988年考察了湖北长阳、建始、宜昌、枝城、恩施、利川、来凤、咸丰、五峰、鹤峰、宣恩、巴东等12县(市)。1989年对川东的奉节、巫山、巫溪三县进行了考察。收集烟草种质资源材料302份。
1992(1).
摘要:龙87-90028是以嫩江县农家品种黑芸豆为材料,采用系统选择方法育成。该品系中熟,在哈尔滨地区5月中旬播种,8月末收获,从出苗到成熟生育日数90~95天,生育期需要活动积温2000℃左右。茎直立,秆强不倒伏,有限结荚习性,紫花。株高50~55厘米,分枝2~4个,单株荚数16~25个,荚长8~9厘米,单株粒数90~130个,单株粒重20克左右。籽粒黑色椭圆形,百粒重19~22克。
1992(1).
摘要:对陕西省284份高粱品种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多数品种的特点为高秆,散穗,籽粒极小、黄色;中熟,分蘖弱,丰产性较差,可综合利用类型较多;从北到南,生育期逐渐延长。论述了各农业区的品种分布特点,总结出6种多用途品种类型和代表品种,分析了陕西省栽培高粱品种的三次演变规律。
1992(1).
摘要:靖远大板1号,2号黑瓜籽是甘肃省靖远县农技中心选育。经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90年5月审定通过并推广。1985~1987年在靖远县旱砂田多点品种对比试验,平均亩产73~80.3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22.0~30.6%。1985~1988年,在靖远县高湾、大芦两乡的127亩和121亩旱砂田
1992(1).
摘要:1990年9月在内蒙古阿荣旗调查时发现一株大果优质山楂,它生长健旺,其果实大而美观,味美可口。据主人介绍,该树为1976年自辽宁省开原引回,在阿荣旗已历经了14个严冬,树体生长正常,果实正常成熟。一、生育条件内蒙古阿荣旗位于大兴安岭东麓,东经122°03′~124°05′,北纬47°56′~49°19′,年均温1.6℃,绝对最低温可达-40℃,无霜期110~130天,有效积温2200~2400℃。该地区果树种类很少,能够经济栽培的只有黄太平、大秋等小苹果品种以及少量的小黄
1992(1).
摘要:评价作物抗虫性既可在大田,也可在温室进行。温室试验的优点是不象大田那样受气候条件局限,虽在冬季亦可进行,缺点是费用昂贵,面积有限,必须善于利用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在短期内取得可靠的结果。如果供试作物品种很多(如在200份以上),最好先在温室初筛,从中汰去确实不抗的,而将表现抗的拿到大田复筛,常可节省大量的土地、种子和劳力等。凡适合在温室培育的作物又具备温室条件的,多采取这种办法。
1992(1).
摘要:玉米丝黑穗病是我国春玉米区的重要病害。利用抗病品种是玉米丝黑穗病综合防治技术的关键措施。我国玉米种质资源丰富,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可筛选出一批抗病材料供育种利用。本文报道1987~1989年的鉴定结果。一、材料和方法(一)玉米资源:由黑龙江省农科院品资室等30个单位提供,每份材料250粒左右。对照自交系黄早四(感病)、Mo17(抗病)均由中国农科院品资所统一提供。
1992(1).
摘要:1987~1990年对1000余份小豆品种进行田间成株期人工接种抗叶斑病鉴定,结果表明,无免疫和高抗品种,筛选出1个抗病品种、2个中抗品种及6个抗性较好品种,其中以云南的红小豆抗性表现最好,其次为北京红小豆和陕西的绿小豆。
1992(1).
摘要:采用人工接菌方法,对新疆的118份甜瓜品种进行抗疫霉病鉴定,113份品种进行抗细菌性斑点病鉴定。未发现高抗和免疫品种。有中抗疫霉病品种3个(发病率38.1%~49.6%),中抗细菌性斑点病品种10个,其他品种均表现轻抗或感病。
1992(1).
摘要:1986~1990年采用田间自然发病和盆栽接种病土鉴定方法,对1991份大豆品种资源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3号小种鉴定,筛选出抗病品种48个,占参鉴品种的2.4%。承德地区的抗病品种较多。
1992(1).
摘要:本文提出一个简便易行的分析方法,用一粒稻米既可测出其中的直链淀粉含量,还可用其繁种,便于在育种早代选择优良个体,加快育种进程。用本方法测得的直链淀粉含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法GB7648-87测得的结果通过t测验,差异不显著。
1992(1).
摘要:本研究以139份湖南春大豆品种为材料,通过对蛋白质、脂肪含量和植物学性状的相关分析,初步揭示湖南春大豆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的特点,为今后更好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992(1).
摘要:引言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International Board for Plant Genetic Resources简称IBPGR)自1974年成立以来,在协调和促进全世界植物遗传资源活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是推动全世界主要农作物栽培品种的收集活动。1974~1989年期间,由IBPGR组织或参与的考察活动共收集到20万份种质资源。其次是促进和协助种子库的建立,以妥善保存收集到的作物遗传资源。到
1992(1).
摘要:据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IPPGR)机关刊物“基因流”(Geneflow)1990年报道,东欧各国和苏联共拥有各类植物种质资源67万份。具体如下表:
1992(1).
摘要:安徽省自60年代开始,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稻种资源进行鉴定和筛选工作。通过试验,从中选出在生产上直接利用的品种有27个,也筛选了许多具有突出优良性状的品种作为育种材料,育成的品种在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有21个,累计推广面积5000万亩以上,在生产和科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一定的成果。
1992(1).
摘要: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工作都予以高度的重视。以种子繁殖的农作物,一些国家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保存体系,在美国对无性系繁殖作物种质的保存,也建立了较完整的保存方案。无性系的水果和坚果类品种在遗传上是杂合的,必须利用无性繁殖方法在田间、温室或网室条件下保存活的植株,并保征使这
1992(1).
摘要:吉林小粒1号是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于1979年以亚有限结荚习性的地方品种平顶四为母本,以长花序高蛋白的野生大豆GD50477为父本,进行种间有性杂交,对杂种后代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经过两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19千克/亩,高产田块可达140千克/亩以上。1990年2月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作为小粒黄豆出口
1992(1).
摘要:河南省南阳地区农科所对法国抗源V.P.M系统进行详细分析鉴定,以V.P.M991为改造对象,于1982年配组合(7107/大姆指矮//百农79-2/3/V.P.M991),经7年选育出宛抗号小麦抗病亲本。其中有47个类型,不仅保留了V.P.M原有的抗病性,且农艺性状显著改观,现就四个最好的材料予以介绍。
1992(1).
摘要:赣花二号(原名M8101-4),系江西省抚州地区农科所1981年用钴60丙种射线照射粤油551干种仁选育而成的珍珠豆型、中粒、早熟品种。1991年5月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992(1).
摘要:陇糜四号原代号766-10-1-4,1991年5月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陇糜四号是甘肃省农科院粮作所糜子组用山西雁北大黄黍作母本,会宁大黄糜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的。1981年品系鉴定,平均亩产127.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39%,特别大
1992(1).
摘要:辽梅杏和陕梅杏是辽宁省果树所在李杏资源考察中发现的早春木本观花新资源。辽梅杏是西伯利亚杏的新变种(Armeniaca sibirica(L.)Lam.var.Pleniflor J.Y.Zhang et al.)。原产辽宁北票大黑山林场,是西伯利亚杏的自然变异类型。小乔木,树高4米左右,叶两面有毛。花粉红色,花瓣30余枚,花径2~3厘米;花枝密集,易成花,一年生枝花朵成串;花期较早,与
1992(1).
摘要:黑龙江省农科院豆类资源研究室,以栽培大豆(G.max)与半野生大豆(G.gracilis)种间杂交选育出的种间杂种新种质极小粒大豆黑农8-44-2,是对日本出口制作纳豆的特用品种。该品系遗传基础广泛,具有野生大豆多花荚、多分枝的优异性状,也是大豆高产育种的新种质。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