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4).
摘要:简述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区小麦的种、变种数量、分布和本区西北部主要栽培品种的历史演变状况。探索了小麦种的来源与该地区历史、地理和社会诸因素的关系。依据本区小麦地方品种的种、变种在新疆及国内各省(区)占有数量多,以及独特的普通小麦变种类型“新疆小麦”的发现,认为该地区可能是我国小麦种变异中心之一。
1989(4).
摘要:本研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法,对江苏1552份稻种资源的干种子胚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地方稻种资源具有8条酶带、18种酶谱类型,粳稻酶谱类型多于籼稻,粳、籼稻在5A、6A、2A、8A带上存在差异,並各有特征酶谱。连云港穞稻为粳型酶谱,並具有2A带,与地方粳稻关系较为密切。这一结果为研究江苏稻种资源的分类和穞稻与地方品种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9(4).
摘要:“完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是“七五”期间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的一个专题。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三年多的完善,已提前完成国家规定的攻关目标、内容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988年8月通过技术
1989(4).
摘要:分析了中国大豆遗传资源子粒性状的特点,指出中国大豆品种以黄种皮、黄子叶、椭圆形、中小粒为主体。子粒生态分布特点的分析表明,东北春大豆以黄种皮、圆粒椭圆粒、大粒和中粒为主,黄河中下游的大豆有较多的小粒、黑种皮、长椭圆及肾形粒品种,长江下游是我国极大粒、特大粒大豆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青豆比例也较高。
1989(4).
摘要:四川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桑树品种资源极为丰富。1980年以来,开展全省性桑树品种资源普查,新发掘和收集了69个地方品种,158个实生桑突变优良单株。这些品种
1989(4).
摘要:到1984年底止,广西玉米种质资源征集范围涉及82个县(市),占广西全部县(市)的94.3%,征集到原始材料3000多份,经初步整理后现保存1600多份。通过田间观察鉴定及室内考种,对已编入第一、二集目录
1989(4).
摘要:对迄至1985年的有关玉米族(Maydeae)分类的文献作了粗略综述。就形态学分类、细胞学研究和综合研究几个方面介绍了玉米族分类研究的现状。汇总各文献资料,列示了玉米族亚洲地理群各属的检索表、maize和teosinte分类命名的演变,以及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提出的玉米族分类系统。
1989(4).
摘要:本文介绍了抗源品种和育成品种的抗病性鉴定和筛选方法,指出多年多点鉴定、分菌系鉴定、混合菌系鉴定和特殊小种鉴定等多种方法前综合利用,能够准确地反映品种的抗病性,有效地筛选抗源品种和应用品种。应用这种鉴定和筛选方法已从云南粳型品种中选出一批可供抗病育种利用的新抗源。为了深入地了解品种的抗性,本文还介绍了抗病基因的推断方法及抗病基因分析方法。
1989(4).
摘要:沪粳抗于1978年经过多亲本籼粳杂交而成。其组合如下:秀水48/4/考察1号/IR26//农虎6号/1/矮粳23/5/秀水14。从1986年至1987年,经上海市单季稻区试和生产试验,1986年沪粳抗平均亩产527.15千克,比
1989(4).
摘要:在盐碱地区,选择耐盐品种是发展生产、开发利用盐碱地的有效措施之一。为给豌豆育种和生产提供良好的耐盐资源,1986—1988年我们对编入《中国食用豆类品种资源目录》的豌豆品种进行了耐盐性鉴定。
1989(4).
摘要:赤霉病是我国小麦病害之一,发生面积超过一亿亩,近年来还呈不断扩展趋势,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同抗病品种对赤霉病的反应不同,不同生育期表现亦不一样。于是我们选用20个
1989(4).
摘要:随着我国土地面积的日趋减少、人口的日趋增加,人地矛盾日趋尖锐化。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对矿山废地进行整治与利用已提到议事日程。矿山复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植被工程,即筛选适于矿山废弃土地生长的植被,筛选有利于改良矿山废地的植被,筛选抗重金属污染的植被等。丰富的作物品种资源在该项植被工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1989(4).
摘要:河南省镇平县贾宋镇农科所齐子印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农家种植的原始野生菜豆角“兔子腿”的变异种中,经10年系统培育,精选出一个遗传性稳定、抗病抗旱、产量高、品质好的品系,又经1986至1988年连续三年
1989(4).
摘要:国际冬小麦联合鉴定是受国际发展组织、墨西哥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由美国农业部的Nebraska农业试验站和农业研究处组织的。参试品种来源于世界各地的主要冬麦生产国,由美国统一繁殖并分发至各鉴定点。1984年起,南京农业
1989(4).
摘要:邦巴拉花生豆,英文名为Bambarragroundnut,学名为Vigna subterranea,因其株型与生长习性与花生相似,故称邦巴拉花生豆,可简称为邦巴拉豆,它是原产于热带西非洲的一种古老的食用豆科作物,但过去收集和研究不多。位于尼日利亚伊巴丹市
1989(4).
摘要:据《1986年美国农业年鉴》记载,菖蒲(Acorus calamus L.)、罗勒(Ocimum basilicum L.)、三齿蒿(Artemisia tridentata Nutt.)、赛菊芋[Heliopsis longipes(A.Gray)Blake]、黄果木(Mammea americana L.)和印度楝树(Azadi-
1989(4).
摘要:英语“植物遗传资源”(plant genetic resources)一词出现较晚,一些有关术语迄今尚未载入词典,或虽已载入而解释不尽一致。各国学者对某些术语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有时难免出现一些误解。笔者根据
1989(4).
摘要:中花11号水稻花培品种是我所水稻花培组用京丰2号同特特普的杂种后代与福锦杂交后,取其F_2代花药经花培接种,从试管苗后代中选育而成。1988年3月经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经3
1989(4).
摘要:水稻籼、粳广亲和资源的发现为开发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来,国内外先后筛选鉴定出多个广亲和种质资源,其中以02428表现较优。02428是由我院用云南光亮稻螃蟹谷同汲浜稻杂交,后代再经高光效筛选系统选育而成。属中粳,生
1989(4).
摘要:幸稔:1978年由日本北陆农事试验场育成。1982年引入我国。株高105厘米,单株平均有效穗8.2个,穗长20.6厘米,平均每穗131.2粒,实粒数127.8粒,着粒密度63.1粒/10厘米。千粒重24.5克,结实率97.4%。在天津地区生育期为155天,作一季春稻栽
1989(4).
摘要:浙江省嘉兴市农科所水稻室1987年育成的早晚粳品系嘉23-2,亲本组合为嘉11∥嘉5/694虎177虎蕾IR54,在浙江、湖北等省试种,亩产可达500千克,米质中上。因该品系脱粒较困难,过肥易倒伏,尚未大面积推
1989(4).
摘要:西风小麦是无锡市种子站1985年从日本引进的。经3年试种表明,该品种不仅高产而且早熟,抗纹枯病。1988年秋已参加南方小麦区域试验。西风小麦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分蘖性强,主茎叶片数10—11片,叶片上冲,株
1989(4).
摘要:方正本地麦原产于黑龙江省方正县,是一个栽培历史较悠久的地方品种。该品种幼苗直立属春性,有短芒,白壳,穗长8厘米,呈长方形。株高47.4厘米,千粒重32克左右,籽粒琥珀红色,粒呈椭圆形。成熟期为中晚熟,生育日数为82天左
1989(4).
摘要:近年来,我们应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培育了一批性状优异的冬小麦新品系,经中国农科院品资所、植保所鉴定,农艺性状、抗病
1989(4).
摘要:近年来我室育成一批丰产、早熟、抗病、优质的新品系,正在黄淮麦区试种,其中几个品系具有某些突出的性状,可作为亲本资源利用,现介绍于下。1.85中33 组合为(欧柔/北京8号)/(LK338/730-04)F_3。偏春性长势强,早熟,耐迟播,是适合晚播的早熟品系。高抗
1989(4).
摘要:克旱十号为中熟抗旱类型,株高90厘米左右,有芒,白稃,赤粒,穗纺锤型,小穗稀密中等。根系发达,抗旱性强,在干旱条件下,比对照品种龙麦12号增产14.7%。生育后期生长速度快,转黄好,落黄好。茎秆
1989(4).
摘要:垦秣一号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作物所通过系统选择培育成的一种豆科饲料——秣食豆新品种。1979年从黑龙江省西部大豆孢囊线虫重病区秣食豆农家品种田中选择出抗病单株,在病圃中连续系选,后经品比、区域和生产
1989(4).
摘要:节节麦-森林黑麦双二倍体系作者用原产河南和伊朗的节节麦(Triticum tauschii,DD,2n=14)作母本,分别与引自英国的森林黑麦(Secale sylvestre,RsRs,2n=14)杂交,经染色体加倍而合成的四倍体小黑麦新种。其染色体组为DDRsRs,2n=28。
1989(4).
摘要:摩德哥和台中l号对褐稻虱抗(感)虫性的初步一观察、,少、J少、.户、矛J‘、I、.1、.,了n CJ 4 tjo口勺︸乃“,勺,︸,︸,妇勺‘勺d,叫了.、了、声官、了.、Jr、了.、矛‘、 资源概述.研究报告 发挥我国遗传资源优势为作物育种作出新贡献‘·1(l) 北部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演变研究
1989(4).
摘要:1987年对黄土高原的小麦近缘野生遗传资源进行了考察,明确了小麦族野生种属在黄土高原的分布及生境,收集了5个属22个种的材料,采集了123份种子和148份标本,对20个种的材料进行了根尖染色体观察,明确了各个种的染色体数目。
1989(4).
摘要:针对育种要求早熟、矮秆、抗病、丰产、优质等项目的综合需要,我们筛选出一批优良材料,其中有的可以引种试种,有的可利用作杂交亲本,现将第一批材料简述如下,可供小麦科研单位和育种工作者参考利用。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