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4).
摘要:1981—1985年在北京对713个豌豆品种资源主要性状进行了评价鉴定,对在北京能正常成熟的433个品种的生育期、植株高度、单株结荚数、单荚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和653个品种的子实性状进行了分析。按粒色、粒形和粒重三个性状对我国豌豆品种类型进行了归类和分布的分析,并提出我国豌豆育种的总目标应是缩短生育期、降低株高、增加粒重和单株产量以及选育白色或绿色的品种。
1988(4).
摘要: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了831个国内外粟品种的酯酶同工酶,表明同工酶分析可以为粟的分类提供生化指标。同一类型内品种的酯酶同工酶表型非常一致;同一类型在不同生态区内可能具有不同的同工酶表型。分析22个不同抗病性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发现部分酶带的有无或活性高低与粟抗病性有密切关系。原产我国与印度等地的品种在酯酶同工酶上表现出明显差异。
1988(4).
摘要:水稻种质资源是水稻育种的宝贵材料,辽宁省农科院稻作所保存的288份稻种资源在本省水稻科研、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解放初期,本省水稻主栽品种多为3C—40年代遗留下来的老品种,如陆羽132、陆羽、兴亚、田泰、北陆4号和京租等。在解后的30多年间,进行了5次品种更新。第一次是1955—1962年,新育成的品种有卫国、
1988(4).
摘要:江苏省有345份农家品种及改良品种(或品系)汇编入《中国大麦品种资源目录》。依据鉴定结果,本省皮大麦资源归纳在3个大麦亚种及21个变种中。这对系统了解全省变种大麦的类型、生态分布以及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上,均有其深远的意义。
1988(4).
摘要:对美国籽粒苋进行的营养品质和蛋白组分研究表明,它具有优良的营养品质。其籽粒、成熟期叶片和幼苗整株中蛋白质含量分别为干重的16%,18%及25%左右,氨基酸组成较为平衡。籽粒中赖氨酸含量为玉米的3.5—4倍,为小麦的2—3倍。籽粒中还含有较高的脂肪(6.5%左右)及亚油酸(48%左右)。碱溶谷蛋白约占种子蛋白总量的70%。除含硫氨基酸及苏氨酸以外,藏溶谷蛋白含有种子蛋白中50%以上的必需氨基酸。
1988(4).
摘要:为做好水稻抗螟的鉴定工作,作者于近年探索了螟虫饲养及大量保存技术、接种虫态及抗性标准等内容。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田自然感虫条件下抗性表现在3级以上的品种,需要进行室内外多次人工接虫鉴定才能肯定抗性。以天然饲料饲养幼虫,低温保存卵、幼虫和蠕等方式解决接虫所需虫源。低温保卵又以前期和后期卵更耐低温。
1988(4).
摘要:本项研究筛选出来的抗源和品质优良的资源已部分用于大豆育种,并取得良好结果。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所利用抗孢囊线虫病三号生理小种的哈尔滨小黑豆,杂交育成抗病的黄大豆品系龙抗scn84-783、龙抗scn84-793等中间材料,并以此转育出一批
1988(4).
摘要:稻种资源抗稻纵卷叶螟的田间筛选,速度快、方便简便,有一定可靠性。1984—1986年在稻纵卷叶螟常年大发生频率高的四川省秀山县对4832份稻种资源进行田间挽性鉴定。初筛结果,未发现高扰品种(国际标准0—1级),中抗品种(3—5级)88份,其中3级仅9个品种,抗性较好的有云南地方品种小麻谷、大红谷,杭嘉湖区域地方品种霜降乌、粗壮荔枝红,台湾品种Nabeshi、C702080、印度品种TKM6,Ptb33等。
1988(4).
摘要:绥农七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以绥77—5047为母本,九交7226-7-2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育成的,原代号为绥81-272。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88年审定通过。绥农七号株高90—110厘米,分枝少,主茎节多荚密,3—4粒荚多,白花,长叶,灰毛,亚有限结荚习性,种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种脐无色,粒形整齐,百粒重22克
1988(4).
摘要:利用干燥器在常温条件下贮藏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结果表明,籼稻明显地比粳稻品种耐贮藏。一般籼稻贮藏10—11年,粳稻贮藏4—5年仍有50%左右稻谷保持发芽能力。两类品种贮藏特性的差异与系统发育过程中生态条件的选择作用有关。籼、粳亚种内不同生态地区的品种之间,贮藏特性上也存在差异。
1988(4).
摘要:本文描述了草莓快速繁殖和品种资源保存的组织培养技术。在加有不同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组合的MS培养基上培养小的离体茎尖。试验了培养基中6-苄氨基嘌呤(BA)、吲哚丁酸(IBA)对茎尖苗生长的影响,生长在含有0.5—1%甘露醇培养基中的试管苗在10℃、500Lx、每天光照8小时的条件下保存15个月,存活率80%以上。试验结果表明,降低温度、减弱光照是离体保存草莓品种资源的重要条件。
1988(4).
摘要:意大利小麦资源丰富。1929—1987年,我国引进意大利小麦种质424份。其中综合性状优良的Mentana、Aquila等20余个品种先后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利用它们选育出了许多优良小麦新品种,利用效果显著。
1988(4).
摘要:克丰三号系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农科所以多杂交方式育成,组合为克71F_4-370-7×那达多列斯(Nadadoles)。除在黑龙江省推广外,内蒙古的呼盟也有较大面积种植。克丰3号为喜肥水类型品种,生育期85天左右,株高80—90厘米,株型清秀。纺锤型穗,粒红色,椭圆形。千粒重32克左右,容
1988(4).
摘要:1982—1986年,山西省农科院高粱所从印度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所引入高粱品种1000余份,并对其进行了隔离试种及主要特征特性的观察鉴定。以期为育种工作者所利用。现将引入材料的农艺性状及特征特性鉴定结果综述如下。苗期特点与我国高粱地方品种相比,印度高粱芽鞘短,顶土能力弱,如果田面不平或有硬土块,常造成出苗不齐不全,形成
1988(4).
摘要:德州是我国著名西瓜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我们自1981年起开展了西瓜地方品种资源的征集、整理工作,共征集到地方品种16个,现将其中5个著名品种介绍如下: 喇嘛瓜:又名西洋枕、楚王瓜。曾是德州西瓜的代表品种。主要在德州市周围种植。植株长势强。全生育期100—110天,雌花开放到果实成熟需33—36天。果实长椭圆
1988(4).
摘要:近几年来,通过对小麦地方品种的整理、编目,从600余份小麦地方品种中筛选出粗蛋白含量在16%以上的材料18份。粗蛋白含量系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试验误差低于0.4%。邯郸苦麦早熟,长芒,白壳,白粒,硬质,千粒重29.3克,株高106厘米,蛋白质含量16.03%。大名红葫芦头早熟,无芒,红壳,白粒,硬质,千粒重24.3克,株高102厘米,
1988(4).
摘要:青枯病是四川省番茄的严重病害,一般发病率在10%左右,重病地区可高达30—50%。目前生产上还缺乏抗病品种,主要是采取轮作的防治办法。1986年我们从亚洲蔬菜研究和发展中心引进8个抗青枯病品种(系),种植于常发病圃内,以生产上推广的两个品种蓉丰2号和弗罗里达作对照,经两年观察鉴定和产量比较结果表明:引进品种CL5915-
1988(4).
摘要:平凉35号是甘肃省平凉地区农科所育成,其亲本组合是北京8号×(白齐麦+水源11)。1985年开始推广,现已有面积12万多亩。平凉35号幼苗半匍匐,叶深绿色,叶片上冲,植株紧凑,株高100厘米,单株成穗3个,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毛颖,穗长6.1—7厘米,小穗排列紧密,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35克左右。
1988(4).
摘要:1983年以来,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安阳小麦室杂种圃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材料中,选出特早熟小麦种质资源62份,经试验发现以下几个材料早熟性突出,其他性状也较好,现介绍如下: 1.87早27: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提供的杂种后代中选出。组合为60028/中1160
1988(4).
摘要:春7503,是我们于1975年以墨西哥小麦卡捷姆(Cajeme F70)为母本日本一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78年至1987年经省内多年多点试种,在冀东连续多年表现早熟,生育期75—78天,与冬小麦东方红三号同期成熟,比农大139早熟3—4天。该品种秆坚,抗倒伏力强,株高73—75厘米,高抗三锈,中等芒长,白壳,黄粒,穗纺锤形,穗层整
1988(4).
摘要:沧县红系沧州地区农家种,在河北省冬小麦品种抗盐鉴定中确认为优质抗盐材料。沧县红具有较强的耐盐遗传力,在盐处理中,最高分蘖数的广义遗传力0.338,狭义遗传力0.228,均高于正常条件(0.197和0.040)下遗传力。5个品种的单列杂交,凡以沧县红为亲本的组合杂交优势率单株籽粒产量为12.21—22 43%,最高分蘖6.66—
1988(4).
摘要:龙桂4号是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县农科所于1981年用太武高代材料与桂朝2号杂交育成的早籼迟熟种,1984年晚季(F_7)定型出圃。该品种在闽南地区种植全生育期早季145天左右,晚季130天左右,主茎叶片数14.2—16.3叶,需要有效积温1483.6—1769.8℃。分蘖力强,株型集中,茎秆粗硬而有弹性,耐肥抗倒,根系发达,后期转色
1988(4).
摘要:通过花药培养,鉴定出S346和Alondra“S”两品种,其花粉愈伤组织诱导频率高达11.9%和8.0%,同时,它们的白苗率也很高,达38.4%和36.4%。接种以Alondra“S”为亲本的杂种一代组合的花药,出愈率也很高,为5.9—6.9%,绿苗率比亲本提高9.7—11.7%,白苗率下降15.2—23.1%,因此,选择这些品种做试材或做亲本,进一步研究提高出愈率、绿苗率,降低白苗率,
1988(4).
摘要:黄粒群体玉米是广西百色地区玉米研究所选育的一个新群体改良种。主要由21个优良农家黄玉米品种以及苏湾一号、墨黄九号、墨黄56号、公红×柏拉马地等为原始基础材料,采用混合选择、穗行选择相互轮回的方法进行选育而成。黄粒群体1984年参加广西玉米区试,当
1988(4).
摘要:湖南省安江农校邓发风于1987年7月16日在该校已定型的早籼品系中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在袁隆平的指导和李必湖的主持下,经连续两代加繁和研究,农艺性状整齐一致,无分离,在较长日照和较高温度条件下表现不育,在较短日照和较低温度条件
1988(4).
摘要:从一般早熟温州蜜柑中发生特早熟温州蜜柑的频率是4—5万分之一。日本至今已发现的特早熟温州蜜柑超过100个,其中12个品系已经注册,6个品系正在申请注册。胁山早生即为其中之一。比一般早熟种如兴津、立间、宫川、松山、龟井、三保等要早采半月左右。胁山早生,发现于日本佐贺县浜玉镇,从宫川早生中选出,是特早生温州蜜柑中最
1988(4).
摘要:根据农业部批准的国际马铃薯中心(CIP)与中国农科院的科技合作协议,1988年6月4日至14日在江苏省徐州甘薯研究
1988(4).
摘要:秦岭、巴山山区的草莓资源主要包括四个种(类),即:锈毛草莓,细弱草莓,伞房草莓和五叶草莓,其中以五叶草莓分布最广,果实大,具浓香,值得研究开发。野生草莓抗病性较为显著,这将为培育抗病的草莓品种提供宝贵的抗性基因。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