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3).
摘要:禾是一种特殊的气候生态型稻类,属粳糯,品质特优。它在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处有十来个县种植,以贵州省从江、黎平、榕江三县种植较多形成所谓禾区。禾虽然产量较低,亩产300千克左右,但抗逆性强,高度适应禾区自然条件。少数民族聚居的从江县每年种禾10万亩左右,约占稻田面积一半,在该县粮食生产中占重要地位。从江县位于东经108°14′—109°11′,北纬25°19′—26°2′,处云贵高原的边缘,气候
1988(3).
摘要:简介向日葵属(Helianthus L.)中共有67个种,只有普通向日葵(H.annuus L.)是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其他如耶鲁撒冷菊芋(H.tuberosus)的块茎可供食用,一般只在宅旁园地种植,还有一些供观赏,大多数种均为野生。向日葵野生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多种多样的生理特性,尤其是在抗病虫和抗不良环境条件方面,更具有其特殊的优越性,是改进向日葵栽培品种抗病虫、抗逆
1988(3).
摘要:我国啤酒大麦品种的选育和应用,是随着啤酒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60年代以前,以农家品种为主,如青岛啤酒厂用泰安大麦,五星啤酒厂用徐水大麦等;70年代和80年代初为第二阶段,以引进品种和农家品种并重,如江、浙等地以早熟3号为主,北京啤酒厂用邯郸塔大麦等;80年代后,啤酒工业迅速发展,1983年全国第一次啤酒大麦座谈会后,对啤酒大麦
1988(3).
摘要:1987年被正式认定为我国十大地方茶树良种之一的“黄山种”,原产于著名的风景区安徽省黄山的桃花峰,现主要分布在黄山附近的汤口、杨村、冈村一带。黄山种属于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其树姿开展,叶片呈水平着生,叶形椭圆,叶面隆起有光泽,叶色翠绿油润,芽叶肥壮重实,茸毛多。
1988(3).
摘要:1981—1986年,作者先后对来自国内外不同生态条件下的4689份(次)水稻品种资源进行多年多点抗瘟鉴定。1982—1986年先后对当前生产上主栽品种、有苗头品系及主要抗源共计48份进行抗小种谱测定。结果表明:1.贵州红稃尖等8个品种连续六年均表现抗性强和抗性稳定,可作为抗病(源)亲本利用。2.来自国际水稻所、广东省等地的稻种资源抗性较强,分别占各自鉴定数的55.80%和55.10%,3.汕优63等6个品种(系)或组合抗大部分供测小种和菌株,表现抗性谱较广和抗性较强的特点,汕优63等已在生产上发挥出显著的经济效益。
1988(3).
摘要:合丰29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以钢201为母本,俄亥俄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是我国首次育成的高抗灰斑病大豆新品种,1987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抗灰斑1号、2号、3号、4号、5号生理小种,在接种条件下,叶部发病0级,在重病区也极难看到病斑,籽实病粒率在3%
1988(3).
摘要:本文介绍用10个马铃薯品种的顶端分生组织培养的试管植株,经过切段繁殖并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诱导产生气生块茎的方法。研究外源激素、蔗糖浓度、温度和光照等外界因素对试管植株产生块茎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低光照强度和培养基中高浓度蔗糖有利于气生块茎的发育和生长。高温、长光照及培养基中低浓度蔗糖不利于小块茎的产生。培养基中高浓度蔗糖加上激素具有促进气生块茎形成的作用。而且,气生块茎的形成与品种的基因型有关,其产生的条件,各品种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马铃薯离体植株气生块茎的产生是受植物体内外各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1988(3).
摘要:法国棉花及纺织纤维研究所(IRCT)基因库是世界上棉花种质资源较丰富的基因库之一。1978年以来,该所研究人员在亚、非、中南美及大洋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集了大量野生棉和半野生棉;并系统研究了野生棉利用问题。他们利用自己创造的三元杂种,育出了一批优良品种,在非洲推广面积较大。该所棉花种质的繁殖与保存较有成效,并对种质材料的分析、测试以及信息储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988(3).
摘要:评价浙江省嘉兴市农科所1981年引进南朝鲜籼型水稻品种水原287,经观察、抗性鉴定、米质分析及测产,其主要特点如下: 1.熟期水原287在嘉兴单季种植,全生育期120天,较IR26短12天。与籼型杂交稻比较,全生育期亦显著偏短。据1986年浙江省籼稻杂优(连作)区试统计:水原287全生育期117.88天,较汕优6号短15.31天。
1988(3).
摘要:水飞蓟(Silybum marianum(L.)Gaertn.)是菊科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西欧和北非,1978年从西德引种到我国。目前,在我国陕西、河南、甘肃、黑龙江、河北等地有一定面积栽培。其种子含油量高达30%以上,另含蛋白质23%及部分淀粉,是极好的食用油原料。水飞蓟还是一种很好的蜜源植物,有益于发展养蜂业。此外,
1988(3).
摘要:根据苏联《玉米与高粱》1987年3期介绍,美国卡尔基勒·利米杰德良种繁育公司育种专家育成了在美国生产条件下70—75天即可成熟的早熟矮秆玉米杂交种。其单产比生长期相同的普通高秆玉米杂交种高20—30%。近几年该杂交种在加拿大和美国许多地区试验成功。
1988(3).
摘要:鄂荆一号是湖北省荆州地区农科所用(锦州3208×荆棉4号)F_2×安通SP21复合杂交,经5年6代筛选育成,其显著特点是丰产性好,籽大易全苗,铃大衣分高,纤维综合品质优良。1987年全省种植面积200万亩。1983—1984年参加湖北省区试,籽、皮棉
1988(3).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糜黍主产区之一,品种资源丰富。根据伊克昭盟农科所掌握的资料,本文将内蒙古优良糜子(籽粒粳性)品种8个,优良黍子(籽粒糯性)品种4个以及名贵品种资源糜黍各1份作了简略介绍。
1988(3).
摘要:经常有各地来人、来函询问,哪些小麦品种适合旱地种植。1982年我们选用北方冬麦区105个耐旱性较强的小麦品种,分别在旱棚、旱地和正常水地三种条件下进行试验,结合小区产量的干旱敏感系数及9个性状的观测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供试品种分成六类。第一类为抗旱能力强,旱地产量高。
1988(3).
摘要:65-1-8号南瓜种子只有种仁而无种皮,故称裸仁南瓜。它是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周祥麟研究员选育的。其裸仁性状稳定,可代代遗传。1984年通过国家鉴定。65-1-8号裸仁南瓜在分类上属于中国南瓜系统,为一早、中熟品种。蔓长2.3—3.3米,从主蔓第5—7节开始结瓜,以后每间隔
1988(3).
摘要:爆裂玉米综合种黄玫瑰(原名HBCO)是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所从国外引入的杂交种后代中采用轮回选择方法于1986年育成,为目前我国唯一可取代进口用于爆玉米花生产的爆裂型玉米新品种。经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新疆、海
1988(3).
摘要:盐棉48(原名新洋48)是以高抗枯萎病品种86-1作母本,丰产品种鲁棉1号作父本,经过杂交、病圃筛选选育而成。1985年经江苏省品种审定合格,正式定名推广。1987年在江苏省枯萎病区种植面积260多万亩,成为本省枯萎病地区的主要当家品种。近年来,经浙江、上海、安徽等省的有关市、县
1988(3).
摘要:郑州831为河南农科院小麦所1978—1983年选育,组合为Gerardo598/郑州761//郑州761。弱春性,中早熟,长芒,白壳,白粒,半硬质,株高75厘米左右,抗倒伏力强。粗蛋白含量14—15.9%,赖氨酸0.43%。高抗白粉病,中抗及轻感条、叶锈。它不仅是一个晚播、早熟、高产、优质适于高水肥
1988(3).
摘要:白红一号红小豆是吉林省白城地区农科所于1979年从外引材料中系选育成。1986年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据三年省区试和一年生产示范,该品种具有产量高、熟期较早、苗期耐旱,花期和结荚期较耐涝以及成熟后豆荚不易裂等优点,同时籽粒红,色泽鲜,品质好。白红一号为中熟品
1988(3).
摘要:沛选170油菜为江苏省沛县农科所从淮油6号变异单株中系统选育而成。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85年春通过。该品种属甘蓝型偏冬性中早熟常规油菜新品种,生育期243—255天。苗期半直立,接近匍匐,根系发达,分枝性较强,株高148—168cm。角果壳薄,鼓粒饱满,每角20粒左右,千粒重4克上下,种子含油率35.63—45.71%,芥酸含量50.95%,比对照宁油
1988(3).
摘要:祁门茶叶研究所经18年研究,选出了安徽一、三、七号三个茶树良种。1987年经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现将其主要性状介绍如下: 安徽一号植株灌木型,树姿直立,分枝中等。叶形椭圆,叶长11.7厘米,叶宽4.6厘米,新梢叶大芽壮,淡绿色。抗逆性较强。4月中下旬开采。13足龄茶树亩产鲜叶1117.75千克,比对照增产15.57%。适制
1988(3).
摘要: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承担的“七五”科研项目“超低温(-196℃)保存玉米花粉的技术研究”。于1988年4月8日在北京通过科学技术鉴定,采用该项冷冻技术可以大大延长玉米花粉寿命,
1988(3).
摘要:1985—1986年对20个绿豆品种适应性和丰产性鉴定的结果表明:绿豆对环境条件的反应,在品种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以回归系数为稳产性参数将20个品种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b≈1,稳产性适中,适应性较好,其中丰产性状好的有:中绿一号、D0625-1、D0804等8个品种,另有3个品种丰产性稍差。第二种类型,b<1,稳产性好,适应性较广,对环境条件反应不大敏感,对较差的环境有特殊适应性,如D0800、D0245-1等4个品种。第三种类型,b>1,稳产性差,对环境条件反应较敏感,在优良环境条件下增产潜力大,如D0815、D0814。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