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1).
摘要:1983—85年对原产浙江省的2,(?)多个水稻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进行了形态,农艺性状鉴定,抗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白背飞虱鉴定,晚粳抽穗开花期抗寒性鉴定以及稻米主要品质测定。根据试验结果整理归并为1,940个品种,并就重要农艺性状、抗病虫、抗寒鉴定以及米质测定结果,分类进行性状检索,提出一些可供水稻育种利用的优良种质资源。
1987(1).
摘要:本文在学习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我国栽培大豆(G.max)最早栽培地区进行了研究。根据考古发掘有关大豆的遗物,古代文献有关大豆的记载、野生大豆(G.soja)的分布及实地考察等方面的证据,笔者认为栽培大豆可能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首先出现于河北省的东北部到东北的中南部地区。
1987(1).
摘要:本文对我国湖泊、池塘、沼泽地带分布的药用水生和沼泽植物资源中的主要科和种,及其分布地区、入药部位、主要化学成分、性味功能、对疾病的治疗等方面作了介绍,为该地带药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资料。
1987(1).
摘要:晋北地区的黄花菜地方种大同黄花,品质优良,适应性广,抗逆力强,产量潜力大,是一个值得推广的优良品种,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种质资源。
1987(1).
摘要:现在中央提倡对较重大的问题,要有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在世界各国,生物资源,特别是作物品种资源都是当作宝贵财富看待的。我国是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同时是一个资源大国。对已经收集到的大量的品种资源应如何对待,如何研究,应有一个科学的决策。遗传资源研究委员会的成立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借此机会,想对品种资源工作中的问题提几点不太成熟的看法,藉以抛砖引玉,集思广益。
1987(1).
摘要:对近2000份食用豆的蛋白质、总淀粉和粗脂肪含量的鉴定表明,食用豆是一种蛋白质含量较丰富的作物。平均蛋白质含量为22—23%,是一般谷类作物的2—3倍;淀粉含量中等,平均为39—48%;脂肪含量不高,平均为0.83—1.94%。通过几年田间观察和室内重复鉴定,从中选出蛋白质含量高、高产稳产以及外观品质好的品种32份,可直接用于科研、生产和食品加工。
1987(1).
摘要:1986年10月15日中国农科院国家作物种质库举行落成典礼。这座种质库总建筑面积为3200平方米,由试验区、种子加工区和贮藏区三部分组成。贮藏区包括两间长期库和四个可调库,长期库的设计温度为-18℃,相对湿度50%,可贮藏40万份种质材料,预计1987年起开始接纳种子入库。这座种质库的建成可基本满足我国在作物种质长期贮存方面的需要,它标志着我国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开始一个新里程。
1987(1).
摘要:经连续6年先后对820份材料的耐寒性鉴定研究,筛选出一批耐寒性强的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发芽试验温度越适宜,品种间发芽率差异越小,试验温度越低,品种间发芽率差异越大;适温发芽率掩盖着矛盾,而适温发芽势能反映出品种间生命力的本质差异,因而有重要应用价值;适温发芽势与早直播区低温下田间成苗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并可用此回归方程预测成苗率,科学计算播种量;试验还对水稻生育各阶段耐寒性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
1987(1).
摘要:本文概述了自1983年在本刊发表了小麦抗蚜兼抗锈材料田间筛选结果后的研究工作内容。经过连续3年的评比,特别是1983—84年在5个点上所做的区域试验表明PKBL—16×腓德烈(旧译佛内单克)在抗蚜和抗锈双方面都比较稳定,在农艺性状上优点和缺点都比较突出,可以作为抗病虫育种的一个亲本材料。
1987(1).
摘要:1982—84年对本所现有的992份稻种资源分期分批进行了抗白叶枯病的人工接菌鉴定。其中国外稻种448份,省外稻种327份,本省育成品种(系)及地方品种217份。接种菌源为本所植保室提供的X01—2菌株(致病力中等的南阳湖菌系)。筛选出了一批高抗白叶枯病的稻种资源。
1987(1).
摘要:本文对土耳其植物遗传资源全国协调中心——土耳其爱琴海地区农业研究所有关作物品种资源研究的专业设置、工作体系以及资源的考察、收集、保存、评价和科研动向等做了概略介绍。
1987(1).
摘要:中国作物学会遗传资源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9月16—19日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全国遗传资源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和有关业务领导101人,其中来自28个省、市、自治区(缺江西省)农科院及3个地区农科所的代表51人,高等农业院校代表6人,中国农
1987(1).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际水稻所种质库中大粒资源的类型,来源及粒重与其它农艺性状的相关。利用电子计算机检索出的905份大粒材料(粒重在36克以上)中,籼型396份,粳型82份,爪哇型387份,杂交后代40份。占基因库中总份数2.15%。籼型和爪哇型主要来自亚洲国家,其中以老挝最多,粳稻以巴西和意大利居多。从粒重与14个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粒重与株高、分蘖数、穗长、穗型、生育期均呈弱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负相关,而与胶稠度呈弱正相关。
1987(1).
摘要:美国高粱不育系TX622A于1979年8月引入我国。经各地几年试种,表现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株高1.5米左右,穗长30厘米左右,长纺锤形,中紧,红壳白粒,着壳率低。该不育系具有一般配合力高、育性稳定、小花败育极轻、高抗丝黑穗病、灌浆速度快、穗大粒多、制种产量高、品质好等特性。籽粒粗蛋白含量10%以上,赖氨酸0.3%,单宁含量在0.2%以下。近年来,各地高粱育种者利用TX622A配制了不少杂交组合,有的已经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现着重介绍其中几个如下。
1987(1).
摘要:在苏联,新培育的优良品种需经国家标准局的验收,合格后,进行区域种植和推广。本文以下介绍的是苏联从1986年开始区域种植的几个冬小麦最新品种。
1987(1).
摘要:二粒小麦包括野生二粒小麦和栽培二粒小麦,前者为野生种,后者为栽培种,均系四倍体带皮小麦,体细胞染色体数28,染色体组型AABB。野生二粒小麦(T.dicoccoides):最早在巴勒斯坦发现,故又称“巴勒斯坦野生小麦”。分布在地中海东部,即从南土耳其到叙利亚南部海拔150—1500米地区。芽鞘紫色和白色两种,幼苗多匍匐少直立。茎秆较脆易倒伏,穗下茎为髓所填充,穗中等或较大,具粗糙长芒,护颖翅状,颖脊明显,穗
1987(1).
摘要:本试验以水稻品种彭县三粒寸和阆中大谷子的鉴别为例,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其酯酶同工酶酶谱类型,并用扫描仪测定各酶带的相对活性。结果表明,相同遗传基础的品种酶谱类型及活性稳定一致,可以作为品种同种异名现象的鉴别手段之一。试验中还以若干遗传基础不同的品种为对照,通过同工酶谱及其它植物学和农艺学性状之异同证明了上述结果。
1987(1).
摘要:贵州黑糯米贵州省黑糯米多属于粳型糯米,是本省水稻品种中的珍稀名贵品种。黑糯米的米皮有乌黑、黑、紫黑、黑褐、棕黑之分,具有附着力极强的紫色素,米粒内质洁白,米饭黝黑光亮,油质鲜艳,糯性强,气味清香。黑糯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蛋白质、赖氨酸、核黄素的含量均高于一般白糯,蛋白质含量为11.74—14.10%,赖氨酸含量为0.38—0.41%,核黄素含量平均为0.19克/100克。
1987(1).
摘要:随着啤酒工业的大发展,广大农村种植啤酒大麦的积极性很高,积极引进啤酒大麦品种。
1987(1).
摘要:白农2号大豆是吉林省白城地区农科所选育的抗大豆孢囊线虫病新品种,1986年3月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推广。白农2号为中早熟品种,从出苗至成熟生育期116—120天,无限结荚习性,分枝3—4个,繁茂性好,椭圆叶,白花,三粒荚多,粒大,百粒重22—24克,色泽好,蛋白质含量40.7%,脂肪含量20%。
1987(1).
摘要: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把收集主要作物的种质作为自己的迫切任务之一。1974—1984年间先后主办或支持了300多个考察队在88个国家进行种质收集活动。共收集到各类作物的栽培品种和野生种10万份以上,其中谷类作物5万份,食用豆类1.7万多份,根类和块茎作物6,800多份,蔬菜类5,500多份,热带亚热带水果和干果2,200多份,温带水
1987(1).
摘要:鱼农1号系山东省鱼台县良种场1973年从国外粳稻品种金南风中系统选育而成。属中粳类型,在山东济宁地区作夏稻栽培,5月中旬播种,6月20号前后移栽,8月25号前后齐穗,10月上旬成熟,全生育期140天左右。株高95—100公分,穗长20—23公分,每穗总粒数100粒上下,实粒数80—85粒,空秕率10%左右,着粒适中,不易落粒,千粒重25克,出糙率80%以上,精米率67%,米质优良半透明,无垩白,饭软而有光泽,清香爽口,冷后不变硬回生。1985年山东省首届优质米评选会上,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均居各品种之上,同年评为全国优质粳米。
1987(1).
摘要:苏啤一号大麦(原名盐7521)是以早熟三号大麦为母本,丹麦的795SP大麦为父本经过杂交选育而成,1986年3月审定通过。
1987(1).
摘要:印度泰尔米纳德农业大学培育出了一种高产杂交青饲高粱。这种命名为CO—27的青饲高粱很适合在印度南部地区种植。
1987(1).
摘要:“8007”属甘兰型早中熟品系,由江苏省太仓县农科所于1980年从宁油7号的变异后代中以系统选育法育出,抗病性稳定,1985年9月通过鉴定。在中国农科院油料所主持的《全
1987(1).
摘要:柑桔杂交育种中,由于多胚的干扰很难得到真正的杂种。采用单胚柑桔为母体是获得杂种苗的有效途径。以往柑桔杂交育种常用的是克里迈丁、王柑等少数几个类型。随着育种目标的不同,需要多种多样的单胚柑桔。
1987(1).
摘要:萼距花是一种人们比较陌生的植物。美国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者已证明,这种植物的种子含油量高,不仅是制造肥皂、去垢剂、表面活性剂和润滑剂的优良原料,也可用于医药、营养和饮食业。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