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4).
摘要:自古以来,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不断地发掘自然油脂植物资源。至今,全世界经过研究的油脂植物已达3,000—4,000余种。我国幅员辽阔,油源植物亦甚丰富,载册的有600余种,其中368种作过含油量和成分的分析。
1983(4).
摘要:一、概况1981年考察队考察了山南地区的朗县、加查、桑日、曲松、穷结、措美、隆子、错那等8个县,132个公社,340个生产队。搜集到普通小麦品种样本885份,稀有种小麦品种样本60份,西藏碎穗小麦(即半野生小麦)样本187份,共计1,132份。
1983(4).
摘要:本组主要考察地区是:加查县的冷达区、加查区、安绕区和拉绕区的藏木公社,为雅鲁藏布江河谷区;措美县的边巴区和洛扎县的拉康区,属高原温暖半湿润区气候,主要农作物有冬青稞和冬小麦;穷结县的久和,穷果、曲沟和加玛等区,措美县的乃西和当巴区,加查县的拉绥区、红旗区,属于高原温暖半干旱区,主要种植春青稞和冬小麦等;措美县的当许区和哲古区的错古公社,穷结县加玛区的特里公社,穷果区的穷
1983(4).
摘要:1981和1982年,考察队分别考察了山南、昌都两地区的24个县,240个区,618个公社,1,208个生产队。共搜集到杂粮作物及其近缘野生植物的植株、果穗、种子样本400余份,基本上摸清了当地杂粮作物的分布和种植情况,并对其类型和主要性状做了初步分析鉴定。发现了一些新的类型、种和变种。现分别将几种杂粮作物和近缘野生植物的考察鉴定结果汇总如下:
1983(4).
摘要:一、栽培果树的现状昌都地区的果树栽培历史悠久,面积较广,种类较多,是西藏主要的干果、水果产区。核桃分布在丁青、昌都、江达、贡觉、芒康、察雅、左贡、八宿、波密等县海拔1,800—3,800米的地区,全区约有成年核桃树5万多株,年产核桃230万斤。产量高、品质好的左贡、芒康、贡觉、察雅、八宿等
1983(4).
摘要:本品种是墨西哥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培育的中熟抗病高代品系。1977年引入江苏省南京地区种植,共有5个品系,经6年鉴定,表现农艺性状较好,抗病性较强(抗三锈和白粉病),具有一定利用价值,已作为育种的亲本材料,正在广泛利用。
1983(4).
摘要:低温、干燥、密封是种子长期贮存的三大关键技术。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仪器厂共同研制的ZH_(12)型种子盒其密封性能达到了种子长期贮存的要求。经七机部529厂用氦质谱仪检漏试验,其漏率为10~(-4)托升/秒,换算为渗水
1983(4).
摘要:昌都地区1982年栽培油菜近14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7%,单产50斤左右。我们重点考察了洛隆、边坝两县。两县位于海拔3,300—5,850米,北纬30.7—30.9°,东经90.7—95.8°,属半农半牧区。油菜主要分布在洛隆县洛隆区、孜托区,边坝县恩朱格区。
1983(4).
摘要:昌都地区共13个县,面积22万平方公里,耕地80.92万亩。大豆资源考察,除重点地区察隅县外,还考察了波密、林芝、芒康、左贡等县,共考察了5个县的14个公社、36个生产队。基本查清了大豆的地方品种资源及其近缘野生植物的分布情况。
1983(4).
摘要:谷子白发病是我国谷子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一般发病率在2—5%,严重的达20—40%。以前曾推广过温汤浸种、药剂拌种和拔除白尖病株等方法进行防治,但因病菌可通过土壤感染,效果不大。而品种间抗病能力在不同地区表现也有差异,有必要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间品种抗病性的变化,以便提供抗源材料,较好地控制其病害的发生与为害。1980年我所开始谷子品种抗病性鉴定,1981
1983(4).
摘要:谷子原产我国,品种资源极为丰富,为了加速谷子耐旱品种资源的选择和利用,我们对谷子抗旱形态和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
1983(4).
摘要:八十年代的头三年,我国与国际水稻所进行了大量的水稻种质交换,参加了国际水稻试验计划的各项试验,共引入8,100多份,其中与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种质交换而引入的占绝大多数。经各地试验,又有几个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种,现介绍如下:
1983(4).
摘要: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Board for Plant Genetic Resources,简称IBPGR),自1974年建立至今已有将近十年时间。其活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召开国际的,区域的会议,交流情况,协调计划;(2)建立区域计划,全面开展区域的遗传资源搜集、保存、评价及利用工作;(3)对一些重要
1983(4).
摘要:二、配偶成对和非配偶成对t值测定法的计算程序在种质资源的研究中,常常要比较两个品种的产量、千粒重,穗数、每穗小穗数、每穗粒数等数量性状之间的差异,或比较两种品质分析方法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中,测验两个样本的差异显著性,通常采用t值测定法。
1983(4).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单位开展了甘薯的组织培养和花药培养工作,并报道了从甘薯块根愈伤组织获得再生植株和应用顶端分生组织培养脱去病毒,以便达到提纯复壮的目的。吴耀武(1979),D.L.Biding和I.F.Shepard(1980)分别报道了甘薯茎、叶柄原生质体和叶肉细胞的群体发育。蔡新生等(1982)培养甘薯茎段获得愈伤组织并分化出胚状体。但至今尚未见到从甘薯的外植体茎段、叶柄和叶片的愈伤组织分化再生植株的研究文献。本文将报道这方面的一些实验结果。
1983(4).
摘要:1982年第1期(总第1期)致读者·········································································‘························……(1)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概论··············································································……(2)我国水稻品种资源的历史·································…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