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3).
摘要:一、概况我国土地辽阔,地形复杂,气候温暖适宜,植物种类繁多,蜜源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蜜源植物可分为栽培蜜源植物和野生蜜源植物。我国的栽培蜜源植物并非专为养蜂生产所种植,而是具有其他重要经济价值的各种栽培作物。目前我国生产的商品蜜大半
1983(3).
摘要:一农作物品种资源的抗逆性鉴定是品种资源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评价不同品种的抗逆特性,对于充分利用种质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作物品种抗逆性鉴定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的农业应用技术研究,它与气象、育种、
1983(3).
摘要:本文从开展抗旱鉴定研究的必要性、抗旱研究现状以及如何为农业生产和育种服务等方面进行介绍,并提出初步设想。一、开展抗旱鉴定研究的必要性全世界现有耕地271亿亩,其中104亿亩属于干旱、半干旱地,27亿亩为水田。我国15亿
1983(3).
摘要:中国高粱在世界栽培高梁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生态条件多样,耕作制度复杂,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机制、遗传性能和抗性水平的品种资源。这就为鉴定和筛选不同抗源品种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充分的可能。1979年和1980年将华北、华东、中南、
1983(3).
摘要:水稻生育期中因遇到低温而造成减产是一个普遍问题,选育抗冷性品种是解决冷害问题的重要措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低温,对水稻各生育期的影响不同,每一个水稻品种在不同发育阶段对冷温的反应也不同。对低温最敏感
1983(3).
摘要:水稻品种耐盐(碱)鉴定,是筛选水稻品种资源抗逆性研究的一个重要项目,确立品种耐盐(碱)性鉴定筛选的方法和指标,则是该项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现根据我们工作中的体会,提出在筛选水稻耐盐品种时,需掌握的几点:
1983(3).
摘要:以冻害为主的越冬死苗是我国北方冬小麦生产上的严重灾害之一,特别是北方冬麦区的北部。据统计,解放以来,北京减产在三成以上的五个年份,都是由于冻害死苗造成的;甘肃陇东有11次之多,累计毁种约一千万亩;辽宁、河北、天津、山西、陕西也多次发生严重的冻害而减产。新疆解放前以春小麦为主。解放后,随
1983(3).
摘要:玉米的低温冷、霜害是我国东北及某些省份高寒山区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是不少国家和地区带有普遍性的严重灾害。目前,国内外都在采用多种途径开展玉米品种资源抗冷性鉴定。McConnell(1979)在实验室控制7.2℃恒温条件下发芽,进行萌发期抗冷性鉴定,
1983(3).
摘要:全国第一次黍稷品种资源科研工作会议,于4月15日—20日在太原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北方十三省、市的专业研究人员。会议讨论研究了我国黍稷品种资源现状及编写全国黍稷品种资源目录、品种志等问题。会议对我国黍稷品种资源科研工作作了总结,并提出了开创我国黍稷科研新局面的具体建议。会议经过充分酝酿讨论,经过民主选举,确定了山西农科院和内蒙伊盟所
1983(3).
摘要:稻米的蒸煮食用品质是由其理化性质决定的。它主要包括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等。米饭的质地很大程度上是由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含量比决定的。胶稠度主要用来区分4.4%冷米胶的粘稠度。胶稠度与粘度之间呈负相关,与米饭的硬度则呈正相关。糊化温度是淀粉在热水中吸水膨胀至
1983(3).
摘要: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轻工部供应局共同委托河北省邯郸地区农科所,于5月3日至8日在邯郸召开了全国啤酒大麦资源利用座谈会(简称全国啤酒大麦座谈会)。到会的有东北、华北、西北以及江苏、上海、河南、山东、湖北等18个省、市、区54个单位80多名代表,其中农业系统有17个省、市、区25个单位28名代表。通过会议,了解了我国啤酒工业发展现状;交流了我国啤酒大麦
1983(3).
摘要:我于1981年8月至1982年10月在加拿大农业部生物与化学研究所抗逆生理研究室进修。该室在抗寒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现有10人;5名研究员,5名技术员。每个研究员的工作有所侧重,相互配合,成为整体。K.Pomeroy和C.Andrews
1983(3).
摘要:电子计算机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种质资源研究方面,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也有了良好的开端,其应用范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用于种质资源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例如:计算种质资源数量性状的各种遗传参数,对不同作物的种质进行数量分类,分析种质生物学特性、
1983(3).
摘要:胶州大白菜(以下简称“胶白”)是我国有名的农家品种。具有棵大、抱心紧、叶帮薄、纤维少、球叶洁白的特点。炒食汤呈白色,味腴,生食脆甜,清爽可口。胶白营养丰富,据化验,含水分95.64%,干物质4.36%,其中可溶性物质4.1%,总糖1.5%,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081 传真:
电话:010-82105796 E-mail:chinaseedqks@163.com
ICP:京ICP备09069690号-22京ICP备09069690号-2
版权所有:《中国种业》编辑部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