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种业企业竞争力培育和提高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4.6 S339


Some opinions on how to build and improve the competitive capacity of Chinese seed industries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2000年12月1日<种子法>的颁布实施预示着我国种业企业市场已由过去的政府保护、区域垄断的温室中走向风雨交加的市场竞争中来.这将使3000多家国有种子企业面临重新洗牌的格局,大量人才流入外资、私营和合资企业,并带走了部分市场.一部分民营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校竞相成立种业企业,加速了原国有种业企业瓦解速度,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下的垄断、封闭的模式,种子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导致种子供需极不平衡.2001年7月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种子市场又进一步受到世界各跨国种业公司的威胁,如孟山都(美国)、先锋(美国)、先正达(瑞士)等一批跨国种业公司相继在我国东北、山东、河南、甘肃等地建立科研、生产基地,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和残酷.如今各企业之间进行着价格、数量、质量、资金、规模、品牌间的无序竞争,行业利润已由过去的机会赚钱向科学管理、技术、服务、创新等方面急剧转变.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张立荣.对我国种业企业竞争力培育和提高的思考.中国种业,2004(9):5-6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最后修改日期:200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