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 文章! |
2000-2019年《中国种业》总被引20次以上的文章 统计日期:2020.8 来源:cnki |
序号 |
篇名 |
作者 |
发表时间 |
被引 |
1 |
浅析我国油菜生产的现状与发展 |
刘文冰 |
2005/1/15 |
96 |
2 |
种子劣变的原因及其防止与修复 |
董新红; 宋明 |
2002/1/25 |
95 |
3 |
中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成就 |
佟屏亚 |
2001/5/20 |
83 |
4 |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唐保军; 丁勇 |
2008/10/15 |
78 |
5 |
基于粮食安全视角下的中国种子产业发展战略 |
邵长勇; 唐欣; 梁凤臣; 张晓明; 孙伟光 |
2010/4/15 |
72 |
6 |
我国水稻育种的现状与展望 |
李初军; 刘建萍; 贾丽颖; 吴放斌 |
2007/1/15 |
72 |
7 |
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制约因素及对策 |
方向前;曹文明;丁绍文;杨宝君;付稀厚;刘金鹤;边少锋 |
2013/4/15 |
66 |
8 |
从UPOV1991文本与1978文本比较看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向 |
王志本 |
2003/2/25 |
65 |
9 |
火龙果的开发与发展前景 |
赵志平;杨春霞; |
2006/2/15 |
60 |
10 |
发展甜高粱生产 开拓利用能源新途径 |
曹文伯 |
2002/1/25 |
59 |
11 |
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种业竞争力分析 |
王学君; 宋敏 |
2009/2/15 |
57 |
12 |
楠木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的研究 |
李铁华; 彭险峰; 喻勋林; 陈亮明 |
2008/1/15 |
55 |
13 |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抗倒伏性及产量的影响 |
张洪生; 盖伟玲; 李玲燕; 姜雯 |
2009/6/15 |
50 |
14 |
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 |
王述民 |
2002/10/25 |
50 |
 15 |
黑龙江省芸豆生产现状与产业化发展 |
王强; 张亚芝; 魏淑红; 孟宪欣; 王海民 |
2008/4/15 |
48 |
16 |
杂交水稻种子纯度SSR指纹图谱标记鉴定技术研究 |
李稳香; 詹庆才 |
2006/3/15 |
48 |
17 |
中国种子企业与产业发展 |
李恩普; 闫祥升 |
2005/1/15 |
47 |
18 |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起源、现状与发展趋势 |
王汝锋; 崔野韩 |
2003/1/25 |
47 |
 19 |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抗倒性的调控研究进展 |
赵敏; 郭建伟; 周淑新; 王建书; 崔彦宏 |
2007/3/15 |
45 |
20 |
Cu2+、Zn2+胁迫对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李淑艳;郭微; |
2006/1/15 |
45 |
21 |
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分析 |
纪玉忠;丁晓松;张劲柏;汪秀艳; |
2006/4/15 |
45 |
22 |
中国原产柿品种资源 |
李高潮;杨勇;王仁梓; |
2006/4/15 |
45 |
23 |
超声波对野生柴胡种子萌发及活力的影响 |
董汇泽; 杨君丽; 张生菊 |
2005/12/15 |
44 |
24 |
低温对烟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王树会; 黄成江 |
2008/5/15 |
43 |
25 |
中国种子产业化经营的探讨(一) |
张峭; 关超 |
2000/1/20 |
42 |
26 |
SSR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玉米种子鉴定上的应用 |
周岚; 陈殿元 |
2005/6/15 |
41 |
27 |
我国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在育种中的应用 |
王永普; 刘继平; 姜鸿勋 |
2003/10/25 |
41 |
28 |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豫麦57 |
郭春强; 柏志安; 廖平安; 靳文奎 |
2004/4/15 |
40 |
29 |
美国的种子管理与生产概况 |
廖琴; 韩清瑞; 邓建平; 刘智峰; 史昆山 |
2000/1/20 |
40 |
30 |
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 |
方向前; 付稀厚; 刘玉杰; 孙国臣; 边少锋 |
2015/5/15 |
39 |
 31 |
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种业发展 |
李秀丽 |
2010/11/15 |
39 |
32 |
国内外禾本科牧草种子生产的研究进展 |
李世忠; 谢应忠; 徐坤 |
2005/7/15 |
39 |
33 |
关于美国农作物种业的考察报告 |
中国种子协会赴美考察团 |
2012/2/15 |
38 |
34 |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状况 |
陈如明 |
2002/3/25 |
38 |
35 |
我国大豆产业现状分析及问题探讨 |
杨红旗 |
2010/4/15 |
37 |
36 |
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王贺正; 徐国伟; 马均; 李旭毅; 张荣萍 |
2009/1/15 |
37 |
37 |
行端边际效应对玉米品种试验造成的误差 |
曹冬梅; 丁明亚; 方继友 |
2008/8/15 |
37 |
38 |
几种药剂对辣椒种子发芽的影响研究 |
宋志荣 |
2003/6/25 |
37 |
39 |
机采棉品种选育现状 |
赵会薇 |
2013/9/15 |
36 |
40 |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于清涛;肖佳雷;龙江雨;王宗涛;赵璞;宋伟丰 |
2011/7/15 |
36 |
41 |
播种密度对旱地不同类型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王立明 |
2010/3/15 |
36 |
42 |
从江香猪生长发育繁殖性能测定 |
申学林; 杨秀江; 韦胜权 |
2007/11/15 |
36 |
43 |
中国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王建华; 刘庆昌; 江绪文; 孙群; 李宝云 |
2012/11/15 |
35 |
44 |
不同处理对凤丹种子萌发的影响 |
覃逸明; 黄雨清; 王千; 聂刘旺 |
2009/1/15 |
35 |
45 |
特殊粒色小麦研究概述 |
李金良;李金榜;李中恒;张秀阁;侯明翠;杨辉 |
2003/5/25 |
35 |
  46 |
努力增强我国种子产业竞争力 |
刘坚 |
2002/2/25 |
34 |
47 |
我国种业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
柴玮 |
2010/6/15 |
33 |
48 |
转基因技术在玉米种质改良中的应用 |
荆绍凌; 孙志超; 李淑华 |
2009/8/15 |
32 |
49 |
郑单958PK先玉335引发的深层思考 |
佟屏亚 |
2010/6/15 |
31 |
50 |
水稻抗旱性鉴定方法及鉴定指标的研究进展 |
王贺正; 徐国伟; 马均 |
2009/3/15 |
31 |
51 |
木薯种质资源的收集、引进和利用研究 |
李军; 黄强; 盘欢; 田益农 |
2009/9/15 |
31 |
52 |
我国草种进口状况分析与展望 |
王显国; 韩建国 |
2004/5/15 |
31 |
53 |
硼、钼微肥配施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范彦英; 赵继文; 刘素霞; 杨振廷 |
2003/10/25 |
31 |
54 |
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谌国鹏;冯志峰;李英;王风敏;习广清;王虎军;范小平 |
2009/8/15 |
30 |
55 |
关于我国种子产业有关问题的思考 |
辛景树 |
2005/3/15 |
30 |
56 |
我国的红皮梨种质资源 |
曹玉芬 |
2001/1/20 |
30 |
57 |
我国农作物品种管理的若干对策建议 |
孙世贤 |
2010/4/15 |
29 |
 58 |
中国种子产业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及启迪 |
范天云; 马晓卿 |
2005/2/15 |
29 |
59 |
我国野生狗牙根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
刘伟; 张新全; 干友民; 王昆蕾 |
2003/4/25 |
29 |
60 |
美国高灌蓝莓的引进及微体快繁技术研究 |
王侠礼; 钟士传; 郑亚琴; 刘庆忠; 赵红军 |
2003/12/25 |
29 |
 61 |
我国玉米高密度、超高密度栽培研究 |
曹冬梅; 丁明亚; 方继友 |
2008/1/15 |
28 |
 62 |
蔬菜南方根结线虫的发生与防治 |
姜玉兰 |
2006/4/15 |
28 |
63 |
我国加入UPOV公约1991年文本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
林祥明; 孙俊立 |
2005/7/15 |
28 |
64 |
槟榔种质初步评价研究 |
杜道林; 甘炳春; 王有生; 冯锦东; 陈伟平 |
2005/7/15 |
28 |
65 |
灰色系统理论在小麦新品种综合评判中的应用 |
曹雯梅; 刘松涛; 路红卫 |
2005/11/15 |
28 |
66 |
我国谷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
郭晋襄; 李志华; 李会霞; 田岗; 刘鑫 |
2014/3/15 |
27 |
67 |
开放背景下中国种业后发优势与战略 |
孙永朋; 王美青; 徐萍; 卫新 |
2011/2/15 |
27 |
68 |
种业应提升为国家安全战略 |
耿月明 |
2010/9/15 |
27 |
69 |
郑单958和先玉335在不同区域的产量比较 |
李妍妍; 丰光; 王亮; 吴宇锦 |
2009/8/15 |
27 |
70 |
薰衣草种子发芽试验研究 |
张福平; 马海宣 |
2007/11/15 |
27 |
71 |
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
吕桂英 |
2007/3/15 |
27 |
72 |
中美种业体系比较研究(2) |
谭祖卫;孙宝启;高旺盛;杨秋林;王建华;孙群 |
2004/6/15 |
27 |
73 |
油菜机械化收获对品种特性的需求 |
刘建毅; 苗春 |
2011/10/15 |
26 |
74 |
种植密度对高粱国窖红1号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
丁国祥;赵甘霖;刘天朋;张长伟;倪先林;陈国民 |
2010/2/15 |
26 |
75 |
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 |
李小梅; 霍学喜 |
2008/2/15 |
26 |
76 |
广金钱草种子颜色与发芽率相关性试验研究 |
董青松; 蒙爱东; 黄秋银; 陈述富; 谢冰莹 |
2007/10/15 |
26 |
77 |
层积对肉苁蓉种子后熟作用的研究 |
盛晋华;张雄杰;刘宏义;李莉; |
2006/3/15 |
26 |
78 |
无糖组培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
屈云慧; 熊丽; 吴丽芳; 张素芳 |
2003/12/25 |
26 |
79 |
中国种业发展现状及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 |
王州飞; 张红生 |
2013/2/15 |
25 |
80 |
黄淮海部分优良玉米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和通径分析 |
洪德峰;张学舜;马毅;魏峰;刘俊恒;刘小片;刘瑞 |
2010/1/15 |
25 |
81 |
种子发芽率快速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
石亚萍; 蔡静平 |
2008/2/15 |
25 |
82 |
稀植与密植型玉米品种对密度反应的差异 |
张永亮; 史振声; 李风海; 王宏伟; 张飞 |
2008/6/15 |
25 |
 83 |
收获期对夏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
李晔 |
2007/10/15 |
25 |
84 |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制种产量和种子活力的影响 |
徐关印; 刘海清 |
2006/2/15 |
25 |
85 |
四川麦区不同播期对几个小麦新品种产量的影响 |
周强;李生荣;庞启华;杜小英;欧俊梅 |
2006/3/15 |
25 |
 86 |
我国种子市场需求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
魏秀芬 |
2005/2/15 |
25 |
87 |
不同年代玉米自交系性状改良趋势的研究 |
牛连杰 |
2004/12/15 |
25 |
88 |
我国谷子杂优利用回顾、现状与发展方向 |
邱风仓; 冯小磊 |
2013/3/15 |
24 |
89 |
农业产业化背景下我国种子产业的战略选择 |
康东; 杨登弟; 胡汉民 |
2010/1/15 |
24 |
90 |
小麦高产创建配套栽培技术 |
陈传哲 |
2010/7/15 |
24 |
91 |
我国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展望 |
徐青松 |
2009/3/15 |
24 |
92 |
我国种子包衣技术的应用分析 |
张明 |
2008/11/15 |
24 |
93 |
籼型三系不育系选育研究现状及对策 |
张杰; 周国彬 |
2006/10/15 |
24 |
94 |
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浅议 |
查斯虎; 霍学喜; 王安民; 张雨萍 |
2005/12/15 |
24 |
95 |
两系杂交小麦绵阳32的选育及其配套技术 |
庞启华;黄光永;李生荣;陶军;周强;杜小英;欧俊梅;余敖 |
2003/12/25 |
24 |
96 |
跨国种业公司全球化新战略 |
佟屏亚 |
2002/2/25 |
24 |
97 |
水稻育种的现状与方向 |
宋幼良 |
2013/1/15 |
23 |
98 |
张掖市玉米制种连作种植的不利影响与措施 |
侯格平; 吴子孝; 索东让 |
2012/1/15 |
23 |
99 |
微波辐射对水稻种子发芽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黎兆安;韦善富;周祖富;宋智萍;欧阳静 |
2010/1/15 |
23 |
100 |
玉米密度与施肥 |
刘忠诚; 张宏义; 翟亚娟; 单晓明 |
2010/4/15 |
23 |
101 |
科技创新是种业企业持续发展之根本——中国种业发展问题研究之二 |
耿月明; 付云海; 王世才; 范水舟; 罗必灿 |
2009/4/15 |
23 |
102 |
广西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考 |
孔祥林; 闫飞燕 |
2008/1/15 |
23 |
103 |
金荞麦的资源开发及其人工繁殖技术 |
黄仁术 |
2008/8/15 |
23 |
104 |
浅析郑单958对玉米育种方向的影响 |
秦国胜 |
2006/3/15 |
23 |
105 |
栽培种草莓的起源、演化和传播 |
李好琢 |
2005/5/15 |
23 |
106 |
国际种子产业发展创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 |
陈志兴 |
2004/2/15 |
23 |
107 |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形态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
李凤海; 范秀玲; 史振声; 王志斌; 王宏伟 |
2011/4/15 |
22 |
108 |
我国种子企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中的问题与对策 |
唐浩; 张新明 |
2011/5/15 |
22 |
109 |
谷子在山西省旱作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
张一中; 张一弓; 柳青山 |
2011/8/15 |
22 |
110 |
河南省夏播花生主要数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
华福平; 李晓亮; 张毅 |
2010/4/15 |
22 |
111 |
甜菊引种三十年 |
舒世珍 |
2010/6/15 |
22 |
112 |
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 |
李淑艳; 王建中 |
2009/4/15 |
22 |
113 |
甘蓝型杂交油菜干物质积累、分配及其与产量关系研究 |
张敏; 陶诗顺; 黄露; 姜磊; 彭雅利 |
2009/11/15 |
22 |
   114 |
超级小麦品种穗部性状间相关性分析及穗粒数改良途径的研究 |
范永胜;赵宗武;马华平;蒋志凯;董昀;朱红彩;刘朝辉 |
2007/7/15 |
22 |
115 |
黑小麦研究现状及育成品种分析 |
李建钊; 李志辉 |
2007/10/15 |
22 |
116 |
几种外源激素浸种对胡萝卜种子发芽的影响 |
崔辉梅; 樊新民; 张永先 |
2006/11/15 |
22 |
117 |
特用工业油源作物蓖麻 |
孙福来 |
2005/3/15 |
22 |
118 |
甜高粱茎秆贮存性状变化的观察 |
曹文伯 |
2005/4/15 |
22 |
119 |
高效环保型经济作物工业大麻及栽培技术 |
孙福来; 王绪芬; 张秀慧 |
2004/10/15 |
22 |
120 |
玉米种质创新与自交系培育 |
佟屏亚 |
2001/7/20 |
22 |
121 |
弧光磁化等离子体种子处理装备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邵长勇; 王德成; 唐欣; 赵立静 |
2012/8/15 |
21 |
122 |
中国种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及其对策研究 |
任静; 苏颖异; 宋敏 |
2011/2/15 |
21 |
123 |
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种业企业发展状况及战略选择 |
王原雪; 颜廷武; 邵长勇; 于景英 |
2011/8/15 |
21 |
124 |
论发展种子产业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
郑安俭; 王进生; 钱虎君; 张红生 |
2010/1/15 |
21 |
125 |
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 |
刘占山; 刘爱中; 肖启明; 刘年喜 |
2009/2/15 |
21 |
126 |
SSR标记技术在种子纯度鉴定中的研究进展 |
李巧英 |
2009/11/15 |
21 |
127 |
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进展及建议 |
杨仕华; 廖琴; 谷铁城; 胡小军; 程本义 |
2009/12/15 |
21 |
 128 |
水稻株型的遗传研究进展 |
马汉云;王青林;吴淑平;刘新宇;霍二伟 |
2008/4/15 |
21 |
129 |
世界种子产业的垄断格局和趋势 |
郭琳琳; 李绍明 |
2007/2/15 |
21 |
130 |
种子含水率快速检测方法比较分析 |
郝晓莉;张本华;王建忠; |
2006/1/15 |
21 |
131 |
玉米倒伏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 |
赵洪建 |
2006/3/15 |
21 |
132 |
河西走廊玉米制种产业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
肖占文; 闫吉治; 王多成; 赵致禧 |
2006/6/15 |
21 |
133 |
农业南繁的形成发展与重要影响 |
陈冠铭; 曹兵; 李劲松; 林亚琼 |
2006/12/15 |
21 |
134 |
赤霉素对彩色马蹄莲开花的影响 |
张璐萍; 陆琳; 王丽花; 王继华 |
2005/1/15 |
21 |
135 |
种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于继洲; 韩红艳; 郭艳 |
2005/2/15 |
21 |
136 |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种业发展 |
李瑞云 |
2004/3/15 |
21 |
137 |
浅谈种子包衣丸化技术 |
熊自立; 朱剑桥; 宋文坚 |
2004/6/15 |
21 |
138 |
中国种子市场与国际贸易 |
陈凤龙; 张玉清 |
2003/7/25 |
21 |
139 |
鲜食特用型玉米的发展前景 |
王玉新; 赵景和; 苏波; 张建; 邹仁峰 |
2002/5/25 |
21 |
 140 |
适于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玉米新品种选育探讨 |
王元东;张华生;段民孝;张雪原;张春原;陈传永;赵久然 |
2014/11/15 |
20 |
141 |
喷施硒肥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含硒量的影响 |
管恩相;姜守全;谭旭生;刘洪;李智谋 |
2012/5/15 |
20 |
142 |
山西省谷子生产现状及原因分析 |
张莉;于浩泉;高德鹏;王晓东;和天天 |
2012/7/15 |
20 |
143 |
国内外种业发展现状剖析 |
周正剑; 邱龙; 李晨章; 旺根 |
2012/10/15 |
20 |
144 |
贮藏温度及时间对山豆根种子活力的影响 |
覃柳燕;唐美琼;黄永才;林杨;缪剑华;蒋妮 |
2011/1/15 |
20 |
145 |
精密播种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
尚泓泉; 王振云; 张武刚 |
2009/1/15 |
20 |
146 |
抗低温处理对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胡海军; 史振声; 王志斌; 陈凤玉 |
2009/5/15 |
20 |
147 |
我国花生生产发展现状与对策措施 |
陈华; 杨海棠 |
2008/3/15 |
20 |
  148 |
我国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品质现状比较分析 |
孙建权; 王书玉; 薛应征; 刘贺梅 |
2007/8/15 |
20 |
149 |
中国牡丹品种群野生原种特征及主要栽培区域 |
段春燕; 侯小改; 李连方 |
2005/6/15 |
20 |
150 |
黑色食品资源营养特点及黑粒营养小麦的发展 |
李建钊; 李志辉; 柏自安 |
2004/1/15 |
20 |
151 |
我国烟草杂交种的发展概况及展望 |
段旺军; 王素琴; 李杨立; 刘风兰 |
2002/1/25 |
20 |
152 |
关于发展黄淮海地区大豆生产和育种问题 |
王连铮; 王岚; 赵荣娟; 李强 |
2002/10/25 |
2
|